李鸿章写的,这是李鸿章去世之前的一首诗。
意为: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原文如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译文如下:
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
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
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拓展资料: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李鸿章
李鸿章写的
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
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拓展资料: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据说这是李鸿章去世之前的一首诗,那么你应该能理解那句“临事方知一死难”的意思了吧。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但是讽刺的是,在签订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是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常常是列强指定李鸿章去谈判,甚至在与俄国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收取贿赂。
这首诗是临终之际的李鸿章口占七律中的一首。
1901年二月6日,北京贤良寺。临终之际的李鸿章口占七律一首,由其子李经述代为笔录。诗曰: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意思是:
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
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
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其实,李鸿章骨子里仍是个书生!
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都与李鸿章相连。 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对李鸿章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事实说话,以文学化的笔调细致地描绘了李鸿章的真实面目:建海军,造炮舰,派遣留学生,签和约等。
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名为李鸿章的个体起伏波折的人生曲线,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的苦苦挣扎,从而引发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与淮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经典定场诗:李鸿章临终口占七律诗,无比凄凉失落
该句出自李鸿章临死前所作的绝命诗。
一、原作全篇
李鸿章的绝命诗全篇如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二、作者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谁写的
李鸿章写的,这是李鸿章去世之前的一首诗。意为: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原文如下: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译文如下:马车前的马还没有...
晚清名臣李鸿章究竟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让慈禧号啕大哭?
晚清时候的李鸿章在去世之前给慈禧太后写了一首绝笔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慈禧太后看完之后泪流满面。李鸿章是晚清时候的肱骨之臣,他的一生为晚清做了很多贡献,他多次力挽狂澜,拯救...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这是李鸿章在临终前写的一首绝命诗,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在对外战争失败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是由李鸿章出面商谈的。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遭人唾弃,但是他又何尝不希望国土完整呢?“临事方知一死难”可以看出李鸿章心里的痛苦与心酸。第二句诗感叹国家的痛苦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国家不思进取...
...平时每做千秋想,临世方知一死难。这首诗全诗是什么?
这是清朝诗人赵翼《瓯北诗抄》诗句,写的是洪承畴叛变.洪承畴为官时期处在明清交战之际.洪承畴兵败后被清军所俘虏,作为明朝的臣子本应选择死来表示自己对明朝的忠诚,但对明朝的失望和对生的渴望,让他选择了清朝,这就是“平时每作千秋想,临事方知一死难”....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李鸿章临死之际,还是在担忧这国家天下,担忧这大清的未来,他作为臣子,兢兢业业,为清朝做了许多的事情,为慈禧而分忧,这值得慈禧为他而落泪。他的临终绝笔是:“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
李鸿章的《十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李文忠公鸿章,初以明经入都就试,途中有感,乃成十律。一生事业,已于诗中兆之矣。句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劳劳车马未离鞍 ———劳顿的车马还没有解开鞍绳 临事方知一死难 ———事到临头才知道死别是多么艰难 【何按:此句系化用清初人赵翼《瓯北诗抄》的旧句“平时每作千秋想,临事方知一死难“。赵诗原意是讽刺明末重臣洪承畴的贪生怕死。洪承畴兵败后被清军所俘虏,作为明臣子本应选择死来表示忠贞,以求千秋不朽...
世人都骂李鸿章,但他临死前写了什么诗感人泪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李鸿章临死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书写了李鸿章这一生的经历,表现出李鸿章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不是徒...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让慈禧嚎啕大哭?
李鸿章在临终时写了一首诗,简单的描述了自己孤独支持着清朝的外交事务,慈禧在看到之后才明白了李鸿章对于大清的作用,对于他死去感到非常惋惜。
定场诗的背后(2):“李鸿章”绝命诗
如果说:“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是写李鸿章自己,尚可讲得通,因为李的确为了满清政府奔波劳苦,甲午战败在日本下关谈判时,差点被日本右翼分子暗杀,但为了裱糊满清这栋到处漏风,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这个“裱糊匠”还不得不和儿子李经方一起,背着骂名和日本人谈判。但后面的“八千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