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业地质研究和发展现状

如题所述

(一)农业地质研究现状

近50年来,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以农用资源调查研究为主,开展的工作有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盐碱地改良、农用矿产品开发,以及土壤侵蚀、荒漠化、土地沙化的调查研究与改造等,为提高我国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以名特优农产品的农业地质调查与开发工作为主,如四川对棉花、榨菜、柑橘、水稻等农作物与地质背景关系的调查;广西对柑橘、罗汉果地质背景的调查;河南通过编制全省农业地质图,相应开发了一些矿肥、农药和矿产饲料添加剂;江苏开展了板栗、柑橘等经济作物的农业地质背景区划;云南研究了烤烟、茶叶种植区地质背景,等等。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业地质背景系统、农业生态地质学等农业地质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实践应用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地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地质工作开始尝试拓宽服务领域的过程中,“九五”期间原地质矿产部在传统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增加了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试点内容,在全国不同地区部署了十几个试点图幅。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查明了人口密集区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高值区(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2002年,又在浙江进行省级试点,并正式启动了省部合作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计划,掀起了农业地质工作的新高潮。自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以来,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了以农业、生态为主要对象的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其间,全国各地名特优农林作物的农业地质调查、评价与开发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地质工作服务于农业在实际应用方面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全国开展农业区划工作,李正积教授在参加四川省农业区划研究过程中,发现川中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分布区棉花的质量最好,通过研究根据地质背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获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促进我国农业地质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名特优农林作物的农业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方兴未艾,涉及百余种名优特产。主要有四川柑橘,重庆涪陵榨菜,广西荔枝、沙田柚及南宁香蕉和柳江甘蔗,浙江玉环文旦,山东肥城蜜桃,新疆吐鲁番葡萄,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云南、贵州、河南、山东烟草,滇西、浙东茶叶,以及山东泰山、河北迁安、北京昌平板栗等,这些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调查和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总结了不少认识规律,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和成果,寻找和发现了新的优势区域,扩大了种植面积,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农业地质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6年,李正积教授出版了《地质与农业》一书,提出了“农业地质背景系统”的概念,指出“农业地质背景是农、林、牧、副、渔业等密切相关的地质体和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特殊综合”,并强调地质背景与优质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农业地质背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优质农产品及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1996年,他又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及其他前沿学科理论,进一步研究了岩-土-水-植物大生态系统效应。1991年,冯群耀在《大农业地质学》中提出了“大农业地质学是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农林等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大农业相关问题的边缘学科”,认为研究农业地质背景、矿物岩石及其地球化学成分同农业的关系是农业地质科学的核心。1996年,成官文在《农业环境地质理论及其研究内容初探》中提出了“农业环境地质是一门研究农业地质环境及其环境中物质与能量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作用下活化、迁移、转化的变化规律和伴随这种变化规律的生物效应,并通过人为作用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地质环境实施时空优化、因素流动和物料平衡,使农业经济能持续发展、集约经营与科学管理的学科”。1997年,张宗祜院士将地质无机环境和生态有机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学”的新概念,认为:“农业生态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人-农业生产-地质环境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1999年,陈梦熊院士从环境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把地质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生物系统,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建议称为生态环境地质学。2000年,陈昌笃先生提出“地质生态学”,将地质与生态相结合,并更多地考虑地质学理论在生态系统的作用。2001年,曾群望等提出了生物地质环境学的概念,认为生物地质环境学是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地质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学科,它是生物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等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边缘学科。由此可见,农业地质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生态环境领域,农业地质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农业地质研究的社会功能被大大拓展。

随着农业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使得人们认识到农业地质研究的社会功能,农业地质研究成果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宏观决策的依据。例如,浙江通过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发现杭州市萧山区北部有些地段的土壤有毒有害元素含量超标,不宜种植粮食和蔬菜,而南部地质背景相对良好,区政府据此及时地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作出了“北菜南移”的科学决策,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浙江农业地质工作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地质、农业、环境等职能部门和科研院校在各自相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自1979年以来,浙江省各有关部门较系统地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开展了全省土地、气候、水、生物四大自然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状况,初步揭示了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浙江省农业区划报告》和《浙江省农业区划图集》。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二次农业土壤普查,在“查清土壤资源、促进生产、发展土壤科学”三大宗旨指导下,基本查明了全省土壤资源和分布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生产性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对农业增产、土壤改良及土壤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质、农业、环保部门和科研院所针对一些名优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进行了专题研究,开展了我国东南沿海名茶产地的地质背景研究(陆景冈,王援高,唐根年,1996~1998)、浙江省农业地质背景与主要名优农业特产的关系(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1992~1995)、浙江省玉环文旦品质、产量与地质背景相关性研究(黄泽惠等,1990)、香榧资源调查及区划(绍兴市农业区划办公室,1986)等,同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如杭嘉湖地区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全省污水灌溉区农业环境质量普查、稻谷及土壤中有机氯、有机砷农药残留量监测、菜地有害物质残留研究,并通过早期开展的杭嘉湖中部平原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研究,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工作,通过这些大量的工作,省、地(市)、县在农业区划和农业区域开发方面得到了大量基础数据与信息资料,为浙江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前后,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了“全省粮食中农药污染追踪及重金属含量水平调查研究”课题,对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掌握了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粮食作物体内的积累情况,并于1990年重点对宁波和温州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背景值进行了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该区的土壤背景值资料。1996~1999年,由浙江省水文勘测局、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完成的“东苕溪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容量研究”,建立了各类专项系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和农业环境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等地质部门先后开展了杭嘉湖地区农业地球化学环境调查,萧山、安吉等地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和杭州蔬菜基地土壤重6类型微量元素和农作物品质的关系。这些调查为全省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国土整治、区域环境评价、土壤环境标准制定,以及某些由化学元素丰缺引起的环境疾病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改善和调控农业生态环境,制定农业经济区划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指出的是,以往的相关研究工作虽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等方面各具特色,但由于在专业领域、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局限,无法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技术集成程度不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难以全面系统地对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使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立地地质背景与适生区划、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与管理以及决策等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实践证明,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与融合,是拓展地学服务领域、提升地质工作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理念已得到了广泛认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国内农业地质研究和发展现状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至70年代,主要进行农用资源的调查研究,如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盐碱地改良、农用矿产品开发等,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以名特优农产品的农业地质调查与开发为主,如四川的棉花、柑橘,广西的柑橘、罗汉果等,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内农业地质研究和发展现状
我国地质工作服务于农业在实际应用方面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全国开展农业区划工作,李正积教授在参加四川省农业区划研究过程中,发现川中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分布区棉花的质量最好,通过研究根据地质背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获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促进我国农业地质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

农业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大量基础性、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大规模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实时性监测;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的精准化、程序化及产品质量的即时性监测;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对农业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积极开展了相关内容的工作,加紧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防治农产品污染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以适...

农业地质调查研究进展
我国农业地质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开始尝试拓宽服务领域,“九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在传统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增加了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试点内容,在全国不同地区部署了十几个试点图幅,1999~2002年进行了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

农业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原地质矿产部为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九五”期间专门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开展了农业生态地质调查,并在东部地区对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和中部平原直到滨海平原地区开展了专门的调查试点。目前,也已取得很好的成效,如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在河北中部平原测区,填制了十分富有创意的农业生...

中国地质工作有发展吗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地质工作将发生重大转变,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地质、地热地质等将得到快速发展;服务环境污染治理,水土污染调查与治理将加大力度;服务民生与乡村振兴,农业地质、土地质量、地质灾害调查等将受到...

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简史、现状与展望
1916~1949年间随着地质机构的逐渐设立和地质人员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逐步开展起来。 当时全国地质调查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内地,如冀、鲁、晋、鄂等省。较为正规的区域调查始于1916年,是从北京西山开始的,由叶良辅等人测制的1:5万北京西山地形地质图,后缩成1:10万地质图于1920年出版了《...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5.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1.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47.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23.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8.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12.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

现在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发展特点拜托各位大神
中国地质学会分析世界地学形势 八大领域值得关注 科学的热点,往往是科学发展的积淀,值得我们关注;科学的热点,往往也是科学的难点,解决这些难点,必将推动科学向前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前不久,中国地质学会的专家,通过对国际地质研究信息的分析,提出当前世界地学呈现八大热点领域。在这些热点领域,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了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地面核实调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发展趋势,编制了《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 3)贵州省地矿局王明章研究员等在“贵州省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