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话是哪了?哪一个诗人写的?在哪首诗里面出现过?

如题所述

应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月夜忆舍弟》,全诗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话文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含弟》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衬托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借景抒情,渲染了一幅游子思乡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急切归乡的心情。
译文
戍楼上的锣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在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第2个回答  2016-05-0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月夜忆含弟》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衬托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借景抒情,渲染了一幅游子思乡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急切归乡的心情。
译文
戍楼上的锣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在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21

月是故乡明

第4个回答  2020-04-25
呃呃呃…………我也不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