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条论语,找一个故事!

是论语!

【原文】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白话易解】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一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

《磨难见信义》读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感触很多,尤其做了十几年的教师,常常会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每一次,遇到同学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先要问:谁对,谁错?自己不经意间就陷入到是非之中,因为没有夫子那样的智慧,自己到了是非之中,传达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因此就会在心里不停地分辨,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该负多少责任,而且通常会觉得对方的责任更重一些。古人说:「愚人争理,贤人争罪」,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和学生都不会有什么提升,而只会使学生陷入你对我错的「争理」之中,越来越没有智慧。

夫子遇到了问题,先让事情平息,然后自己再去探究事实的真相,夫子对颜回的了解,应该说是长久不疑了。可是,面对子贡的问题,他处理得不愠不火,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

其实,当他去问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颜回绝不会偷粥吃的答案。在众多的学生面前,调察一个事实,就更显现出夫子的人情练达。如果夫子直接问颜回偷粥了吗?或是子贡当时见到就直接上前去问,那是对颜回的不信任。对于古代的君子来说,老师和师兄都不信任自己,那是莫大的侮辱,他们不仅不会辩解,还一定会反求诸己,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古代的仁人君子,也奉行「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们,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他们所做的是安守道义的本分,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誉。

所以夫子这样问,是保全一个君子的名节,饱含着深深的智慧。因为古人对于祖先的敬重,视若神明。也是因为颜回具备足够的德行,夫子才能用这个办法去问,而颜回自然在自己的同窗之间,也是一个很有信义的人,知道他讲的一定是实话,所以老师的问话,一定保全一个君子的颜面,又要解除子贡心中的疑问。

当子贡听了这个事实的真相之后,我们相信他心灵的触动,一定是很深。但是作为这么多年的学长,如果他对颜回真的会有这种怀疑,说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对于那么景仰的老师,是有绝对信任的,而颜回是夫子最钟爱的弟子。夫子曾经评价颜回说:「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也就是说,自从颜回进了夫子的门以后,使师兄弟之间,越来越和睦了。夫子也曾说过,如果颜回有了一个大的家庭,他愿意做颜回的管家。夫子赞叹颜回的德行,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对于颜回这样的一个师弟,应该也不存在什么怀疑。可是,他的确是看到了一个事实,他看到了,别的师兄弟,会不会也看到了?会不会心中有疑,又不敢问,而只是在心中落下一个印象,老师经常赞叹的人,居然偷粥喝!所以,虽然子贡也和老师一样相信师弟事出有因,但也一定要问,要问得让大家明白,所以这个问,是演给大家看的。我们今天的境界,去读这个故事,如果只停留在他们师兄弟之间的怀疑上,那实际上是我们不了解圣贤人的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一日不食、三日不食的经历?我们再想想,七日不食啊,会是什么感觉?我们还有力气讲话吗?我们的志向会动摇吗?而夫子还弦歌不绝,众弟子还矢志不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假如颜回舀粥喝这一个动作,动摇了其他师兄弟的道心,而他们又不敢去问老师,这样,既有辱颜回的形象,更使夫子的圣名受损,还会使团体内产生隔膜。子贡这一问,保全了老师的圣名,也保住了颜回的名节,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也使整个团体更加稳定,真是一举三得呀。

子贡问老师的时候,那种迂回很值得我们学习,那里面包含着对老师的尊重。正是因为老师那么推崇颜回,那么他将要讲这个人过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他是一环扣一环地问的,他先问人的气节,会不会因穷困而改变,当到了老师的肯定回答:不会。因为平时颜回已经是仁人廉士的形象,所以他就直接问:颜回会改变气节吗?当老师肯定颜回的气节的时候,他才把他看到的,颜回没有气节的这个动作——偷粥喝,给端了出来,这一个应对,非常地有味道,其实子贡这些讲话的艺术,何尝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呢?而老师的回答,更是对颜回德行的又一次肯定。

当听了师弟颜回和老师的对话之后,如果他是真的起疑,自不必说,会很惭愧。如果是替大家问的话,我们可见圣贤人的存心,念念为他人着想,无私无我。

一件事情发生之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件事情中得到提升,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作为一个老师,作为家长,甚至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遇到学生、孩子、员工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是非当中,而是要先保持一颗冷静、理智的心,然后在不伤害到每一个人的情况下,去调查事实真相,然后让每一个人在事实面前,都心服口服,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想来也不是一日之功,是在不断地处理问题过程中,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一种智慧。

这个故事,我们还有一点很受启发,就是我们即使亲眼见到的事实,有时候和我们想像的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动作背后的存心,就很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现在,通过这个故事,应该说,即使真的见到了,也不能轻易传言,那很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做人言语不可不慎哪!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圣贤人的一些行持,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地方,用圣贤的智慧,圆满我们的人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9
宰予昼寝

论语故事有什么
【故事】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为瓦石,而华歆捡起看了看又扔了。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门外有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忍不住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见利而动心,心慕绅”均非君子之举,于是割席断交。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

根据一条论语,找一个故事!
而夫子还弦歌不绝,众弟子还矢志不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假如颜回舀粥喝这一个动作,动摇了其他师兄弟的道心,而他们又不敢去问老师,这样,既有辱颜回的形象,更使夫子的圣名受损,还会使团体内产生隔膜。子贡这一问,保全了老师的圣名,也保住了颜回的名节,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也使整个团体更加稳定,真是一举三...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1、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

关于论语的成语故事
关于论语的成语故事如下:故事一:孔子的学生非常多,其中有个名叫子路的,他个性勇猛豪爽。有一次,子路在弹奏瑟时,孔子听出琴声里充满豪放勇武的肃杀之气。孔子主张“仁”与“中庸之道”。见子路所表现的与自己的主张不合,就说:“你的琴声太狂放,你一点都不像我的学生。”其他学生见孔子如此评论...

急需5个文言文的论语小故事
回答: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

论语中的小故事,不要太长,白话文的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译文: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

论语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

关于论语的小故事
(1)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

论语中的简短故事
” 子路拜受领教而去.孔子被困于陈蔡,从者七天没有饭吃。子贡偷出重围,从土人那里讨来了一些米。颜回和子路就用这些米在一个破屋里做饭。一块尘土掉进了饭里,颜回拿起来吃掉了。子贡在井旁看见,以为颜回偷吃,心里很不高兴。问孔子说:“仁人廉士在穷困的时候会改节吗?”孔子说:“改节...

写一个关于这条论语的故事,和启示!谢谢!
故事:(即孔子和曾子的对话)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