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怎么形成的

雷雨是怎么形成的

雷雨是怎么形成的
夏季,太阳光直射使地面上的水蒸发得比冬、春、秋都快。贴近地面的空气因温度较高,能够接纳更多的水汽,导致空气的密度减小,空气变轻,变轻了的空气不停地上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会逐渐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度),空气也就渐渐凉下来。空气凉了,就无法容纳原先丰沛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天空就会起云。那么,这些小水滴怎么不迅速落下来成为雨呢?这是
雷阵雨气象标识
因为小水滴太小,上升的热气流托住了它们,并把悬浮着的小水滴不停地往更高处推。云就越堆越大越高,这样的云,气象上叫积雨云,其云底离地面约1000米。
当积雨云内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并成较大的小水滴时开始往下落,而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却一个劲往上冲,两者之间摩擦后就带上了电荷。上升的气流带正电荷,下落的水滴带负电荷。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雨云的顶部积累了大量的正电荷,底部则积聚许多负电荷。地面因受积雨云底部负电荷的感应,也带上了正电荷。
云中水滴合并增大,直到上升热气流托不住了,就从云中直掉下来。下层的热气流给雨一淋,骤然变冷,不再上冲,转而向地面扑下来。此时,空中的电荷开始放电,并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因电闪以光速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雷是以331米/秒的声速传播,故人们先看到电光尔后才听到雷响。有时候雷声的时间拖得很长,那是云层、山峰及地面把雷声来回反射所致。
在中国,雷雨大多发生在5~8月份温高湿重的天气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9
雷雨

雷雨,在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可以说是最动人心魄的了。闷热的夏天的午后,天空里堆积起大块的云。一霎时,气温突然下降,狂风、骤雨、闪电、响雷,跟着都来了,有时候还夹着冰雹。使人烦躁的天气不一刻工夫就变得清凉、爽快、舒适。等到雨一停,风也息了,云也消了。青天经雨洗过,显得格外明亮。夕阳照在湿淋淋的大地上——好一个晚晴天!
在闷热的夏天,雷雨好像是大自然给人们的一种调剂,一种思典。原来夏季里,太阳正对着北半球,直晒的阳光使地面上的水蒸发得比别的季节都快。贴近地面的空气因为温度增高,能够包容更多的水蒸气。虽然这样,要是没有风,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很快就达到饱和了,也就是说,空气包容不下更多的水蒸气了。这时候,地面上的水不再继续蒸发。咱们身上又黏又湿,随你怎样扇扇子,汗水总不得干。咱们感到昏闷,热得喘不过气来。
在这闷热的当儿没有一丝儿风,可是你别以为空气沉滞着,一丝儿也不动,贴近地面的空气正在猛烈地往上升。温度增高,水蒸气增多,都使得空气的密度减小,也就是通常说的变“轻”了。变轻了的空气就得往上升。可是高空中并不像地面上那样热,原来贴近地面的比较热的空气一边往上升,一边渐渐凉下来,大约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10℃。空气凉了,就包容不了原先那么多的水蒸气了,一部分水蒸气不得不折离出来,凝结成小水点。我们在地面上看,天空里起云了。
这些小水点怎么不马上落下来成为雨呢?这些小水点太小了,是上升的空气托住了它们,不让它们往下落。在闷热的夏天的午后,从地面上升的空气力量非常大,不但托住了小水点,还把小水点不断地往高处推,于是云越堆越高。这样生成的云样子很特别——在闷热的夏天的午后经常可以看到——底脚几乎是平的,上面重重叠叠,好像积雪的山峰,好像大理石砌成的城堡,在阳光的照射下,明暗特别分明。这样的云,在气象学上有个特别的名词,叫做积云。它的底脚大约离地面2000米,这就是说,从地面上升的比较热的空气升到那样高,所包含的水蒸气就大量地凝结成小水点了。它的顶可能离地面1万多米。那样高的高空非常冷,温度在水的冰点以下,积云如果越堆越高,咱们可以看到它的顶部向外伸展开来,样子好像铁匠打铁用的砧,四周还出现雪白的纱巾一样的薄云,那就是水蒸气结成的冰花。
别瞧积云像高高的山峰似的,模样儿挺宁静,它里面却在剧烈地翻腾。小水点并成了比较大的水滴开始往下落,从地面上升的空气还一个劲儿地向上冲,两者猛烈地摩擦,于是都带上了电:上升的空气带着负电,下降的水滴带着正电。渐渐地,积云的顶部,负电越积越多;底部,正电越积越多。地面受了积云底部的正电的感应,也带上了负电。
惊心动魄的场面马上开始了:先是一阵吹得倒人的大风,紧跟着就是弹丸大的雨点。大颗的水滴终于冲破了上升的空气的阻挡,从云端里直掉下来。下层的热空气给雨一淋,骤然冷却,骤然收缩,向地面直压下来,狂风因而常常赶在雨点之前来到。这时候,天空里树枝状的电光一闪一闪,跟着来的是隆隆的雷声。闪电有的发生在云块和地面之间,有的从一块积云的顶部一直贯穿到底部,也有的发生在两块积云之间。给闪电穿过的空气立刻猛烈爆炸。闪电要是离咱们很近,咱们眼前一亮,紧接着听到一声清脆的霹雳;要是离咱们远,电光闪过之后,还得待一会儿,咱们才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的速度慢。有时候,雷声隆隆的,拖得很长,好像车轮在云端里碾过,那是云块、山岭和地面把雷声来回反射的缘故。
第2个回答  2020-05-17
第3个回答  2020-05-31
贴近地面的空气因温度较高,能够接纳更多的水汽,导致空气的密度减小,空气变轻,变轻了的空气不停地上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会逐渐下降,空气也就渐渐凉下来。空气凉了,就无法容纳原先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天空就会起积雨云,当积雨云内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较大的小水滴时开始往下落,而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却一个劲往上冲,两者之间摩擦后就有电荷。上升的气流带正电荷,下落的水滴带负电荷。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雨云的顶部积累了大量的正电荷,底部则积聚许多负电荷;地面因受积雨云底部负电荷的感应,两者冲突,就产生了打雷,这就是雷阵雨了。
第4个回答  2021-01-17

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积雨云内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形成较大水滴开始下落时,从地面上升以及热空气就一个劲网上冲,两者摩擦带上电荷,上升气流带正电荷而下落的水滴带上负电荷。随着时间推移的过程,积雨云顶部集大量正电荷,底部大量负电荷。云中水滴变得越大时,上升气流热气就托不住从云中掉落下来,下层的热气被雨淋到就会变冷...

为什么打雷会下雨
打雷会下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静电放电引发降雨 打雷是雷雨云中的静电放电现象,当云层中的电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引发空气分子电离,形成电流通道,从而产生雷声。而在静电放电过程中,云层中的水滴会因为电场作用而相互碰撞,使得云层变得更厚,容易形成降雨。因此,打雷时往往会伴随...

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2. 高温下,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升高,导致空气密度减小且变轻,从而不断上升。3.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天空开始出现云层。4. 积雨云中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形成较大的水滴并开始下落,与此同时,地面的热空气上升。5. 上升和下降的空气摩擦产生电荷,上升气流带正电...

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5. 在海上,由于夜间海面降温较慢,空气稳定性较差,因此夜间也可能出现雷雨。锋面附近常常伴随着雷暴,形成锋面雷雨。6. 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地形雨。雷雨通常具有阵发性,伴随有强风,有时甚至可能出现龙卷风和冰雹。7. 持续且强烈的雷雨可能导致暴雨。全球雷雨最活跃的地区通常是热带和...

雷阵雨是怎么形成的
3. 随着上升,空气温度逐渐降低,无法容纳更多的水汽,导致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层。4. 积雨云因空气上升和下沉的气流以及水滴的碰撞合并而不断增长。5. 当积雨云中的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无法支撑时,它们开始下落。6. 下落的水滴与上升的气流摩擦产生电荷,云层顶部积累正电荷,底部积累负电荷。7. ...

雷雨是怎样产生的?
摩擦和发热会导致冰晶破碎和分离。8. 这样,热端带负电荷,冷端带正电荷,分别向云顶和云底聚集。9. 云层底部的正电荷区会在地面上感应出负电荷区,电荷分离越强烈,云底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就越大。10.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被击穿,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和雷鸣,从而产生雷雨。

雷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 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需要满足特定条件: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2. 在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的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的对流,因此春夏季节多雷雨,...

什么叫雷雨天气?怎么形成的?
3、雷雨后: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当积雨云内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并成较大的小水滴时开始往下落,而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却一个劲往上冲,两者之间摩擦后就带上了电荷。上升的气流带正电荷,下落的水滴带负电荷。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雨云的顶部积累了大量的正电荷,底部则积聚许多负电荷;地面因受积雨云底部...

雷阵雨是怎么形成的
当空气的相对温度达到100%时,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此时如果空气的温度下降,就可能产生细小的水珠或冰晶。6. 在雷阵雨的形成过程中,上升的暖湿空气与冷空气之间的摩擦会产生电荷。大气激烈运动也可能导致雷电的产生。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雷电,并连带下雨。这就是雷雨天气的形成过程。

雷阵雨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地理的那个
3. 如果此时空气潮湿,水汽充足,那么午后到傍晚就可能出现雷阵雨,这种雷雨被称为热雷雨。4. 而在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低,大气趋于稳定,热雷雨不易形成。5. 春天的雷阵雨形成情况与夏天不同,通常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6. 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升冷空气背上,水汽凝结,导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