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空前强大繁荣的孔雀王朝,在孔雀王朝著名的君主阿育王的扶持下,佛教从恒河流域传到了印度各地和周围的一些国家。孔雀王朝不久就被推翻,建立了巽伽王朝(前180年左右),巽伽王朝拥护婆罗门教,反对佛教。以后又有很多异族入侵。随着印度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婆罗门教和佛教相互影响,同时,佛教传入各地后,为了适应当地的情况,也有所变化,因此,在佛教中出现了分派现象。佛教的分裂一般认为是在佛陀逝世后 100年左右的第二结集,即毗舍梨结集时,最初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以后又从这两个根本部中分裂出18部(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或20部(根据北传佛教的说法)。分派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涉及到理论上所引起争论的问题主要有 3个:①宇宙是实有的还是假有的?②有我还是无我?③佛陀是人还是神?原始佛教把存在,即“法”,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类,部派佛教进而把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即一切依缘(条件)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或存在,“无为法”即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不灭的事物或存在。对于“法”的本体,不同派别有不同的回答:有的派别认为是实有的;有的认为是假有的;有的派别则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例如上座部的一些派别承认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实有或真实存在的。说一切有部、多闻部、雪山部等等派别认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即不仅承认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实有的,而且在对有为法的分析中,还认为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都是实有的。说一切有部还把宇宙的各种现象分为“五位七十五法”。他们在分析色法时,提出了极微的概念。认为极微是不可分的、实有的,它是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基础。这种极微说是佛教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大众部等七部认为,无为法是实有的,对有为法则主张“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即认为一切现象都借因缘而生灭,过去的已经断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一说部宣称不论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不真实的,它们都不过是一种假名而已。经量部成实论师干脆宣称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一种假有或真空。
原始佛教否认有“我”(灵魂),但同时又承认有业报轮回,因此在理论和逻辑上必然要承认有轮回业报的主体。部派佛教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些派别还坚持着无我的看法,但很多派别不得不承认有变相的我体。例如上座部承认“有分识”,即“恒遍三有的原因识”;化地部立“穷生死蕴”,即“直到生死解脱后才能完结的蕴”;犊子部立“不可说的补特伽罗”,即“不可说的我”;经量部提出“一味蕴”,即“不间断的细意识”等。他们对这些轮回的主体作了十分烦琐的论证,但实质上都变相地承认有灵魂存在。
大众部各派对于诸法所依的主体求之于人们自己的心中,提倡“一心相续说”以及与之相应的“心性本净说”。他们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在相继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轮回转移的主体。这些思想都是大乘思想的萌芽。
印度佛教哲学的部派佛教
随着印度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婆罗门教和佛教相互影响,同时,佛教传入各地后,为了适应当地的情况,也有所变化,因此,在佛教中出现了分派现象。佛教的分裂一般认为是在佛陀逝世后 100年左右的第二结集,即毗舍梨结集时,最初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以后又从这两个根本部中分裂出18部(根据南传佛教的说...
印度佛教哲学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部派佛教为小乘,强调“运载”和“道路”之分,将小乘视为“小道”。大乘与小乘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显著差异。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主张“我法两空”。在修行上,小乘关注个体解脱,追求阿罗汉果,大乘则认为小乘目标较低,提倡追求佛果,因此大乘强调普度众生,修持内容包括布施、守...
印度佛教小乘十八派分派
释迦一死,佛教团体不断分裂。统一的思想权威失去,指导修行解脱的途径开始分歧。仅仅部派佛教就分出了十八部。理论差异之多令人无所适从。凭借理性的智慧解脱道简直成了迷宫。佛教本身是从数论派分裂出来的一个小宗派。释迦摩尼明确被佛教承认是数论派弟子。在释迦摩尼活着的的时候,第一次佛教分裂为他堂...
印度佛教哲学起源
在当时,摩揭陀国和萨罗国等奴隶制国家中,佛教的传播相对较早。佛教在印度的历史长河中,跨越了1800多年,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原始佛教阶段(公元前6或前5世纪至前4或前3世纪),部派佛教阶段(公元前4或前3世纪至公元元年前后),大乘佛教阶段(公元元年前后至7世纪),以及密教时期(约7至13世纪...
【佛学入门】印度佛学体系详解
印度佛学,产生并流传于古印度,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哲学。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过程。那么,对此,印度的佛学体系是怎么样的呢?一起到佛学入门中了解看看吧。印度佛学体系之发展,按印顺法师历史法则之进展而分,可分为五期:(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
佛教到底有多少种
印度佛教的主要学派和宗派 印度佛教在部派佛教时期,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以后又从这“根本二部”中分裂出枝末部派,包括十八部(一说二十部)。其中从上座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影响最大,以后又从此部分出犊子、法上、密林山等部。其学说以阿毗达磨为立论依据,把世间一切...
印度六大正统哲学
印度最后集大成的正统哲学流派,吸收各家精华融于一身,对各家哲学都作了评判。比如数论的原初物质,因中有果论;胜论的原子论,因中无果论;耆那教的多元论,无神论;佛教一切有部的刹那说,缘起说;唯识的万法唯识说;龙树中观的毕竟空等。吠檀多派的解脱是梵我合一,个我回归到大我,代价是牺牲...
印度国内宗教繁多,都有哪些宗教在印度发展?
经济贸易部坚持原始佛教,的非自我理论,承认产业报告轮回理论,提倡充满哲学概念的原子论。在瞬间消亡论的基础上,确立了物质与心灵的二元论。他的基本理论是在他家写的《俱舍论》里阐述的。中国,传统上被称为空宗,是大乘佛教, 印度,的主要流派之一,因宣扬龙树的中间道路而得名。从公元二世纪到三...
印度佛教哲学的密教时期
后来进入中国西藏的莲花戒(740~796)还用般若的思想贯通瑜伽、中观的学说,形成了中观瑜伽派。从公元前 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9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部派系的纷争和僧伽的腐败,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
在众多宗派中哪个宗派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
这个要看具体的历史时期。一般按学术界的区分,印度佛教史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小乘并立时期的佛教,和密教时期。原始佛教时期,没有宗派的分裂,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部派佛教时期,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来陆续分裂为二十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恐怕当属上座部系统的的“说一切有部”。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