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提取码: 8sjy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5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主张: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扩展资料:

儒家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儒家的诞生,以仁为本

春秋时,大圣人孔丘悲天悯人,一生奔波数十国家劝君主实行仁政未果,但却留下了这改变中国人思想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

儒家在诞生后被孟子与荀子丰富发展,思想庞杂丰富,核心是仁与恕。仁就是爱,谈论哪些该做,简单说就是人们互亲互助,社会便会有序和谐。

恕则是谈论哪些不该做,简单说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所描绘和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也从那时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做到这两点的人都会被我们由衷的尊敬。

二、儒家的开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经了秦朝的短暂兴替,接任的汉王朝再也不敢将法家思想拿到明面上,然而在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后,雄心壮志的汉武帝也需要一个能解决新的社会矛盾的思想武器。

若是安抚百姓,没有比儒家更好的思想,这是它那绝对人性化的核心所致。然而对于帝王,只需要它安抚百姓即可,对于手下的官僚还是要用法家思想约束,对于出现天灾战争等特殊情况,还是要以道家思想来统领百姓,告诫他们顺应天命,清静无为。

所谓的罢黜百家,只是喊喊口号,儒术却是由此独尊,并且成为两千年中国德治的开端。

三、儒家的发展,程朱理学

在众多朝代更替之后,儒家思想已经牢牢根植于从朝堂到草野的每一个人的心中。不需要其他思想的约束,然而儒家思想在宋朝这个时代却发展的有些过头,将所有细枝末节的主张都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这便是程朱理学。

四、儒家的自省,王阳明心学

在评价历史上制度最完善的朝代,都会公推明朝。然而这样一个朝代,却是八股盛行,为政者不识时务,为务者难有官运。

王阳明在这样一个时代,对有众多规范的儒学展开了反思,提出了心学。认为儒学创始时是认为人心本善,一切从心出发,大家认为对的事情便去做,并要知行合一,有了书本认识也要有实际经验。心学的提出可以说是儒学历史上的一次拨乱反正,也是对孔子创始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子百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6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主张: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扩展资料:

没落历程

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圣人权威丧失。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时,近代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他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发起后至今,其间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孔孟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至此,历五四,经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似乎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于一些人一听说是"儒学"、"孔孟之道",就怒斥为"腐儒"、"孔老二",神经紧张地像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红皂白大加诋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子百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20-04-06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2、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
  1、孔子的主张: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孟子的主张:
  (1)以民为本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孟子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2)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孟子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3)人性本善论。
  3、荀子的主张: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10-04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的主张: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人物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物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物介绍: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儒家注重教育的功能,主张重教化、轻刑罚,认为这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儒家倡导有教无类,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接受教育,以培养全国上下道德高尚的公民。在政治方面,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并呼吁恢复周礼,认为这是实现理想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三位杰出代表及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有哪些?(2)西汉董仲舒提出怎么样的主张...
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时期。孔子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使用了社会需要。(1) 孔子:核心思想”仁”与“礼”,政治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并整理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2) 孟子:把“仁”发展为“...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什么道家的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杨朱。一、儒家代表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_百度知 ...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主张:仁义礼治国,恢复周朝时期的分封,重视礼的作用。评价:在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儒家主张通过复古来达到天下大治,所以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被重用,但对个人的修养自律有很大的作用。事实上提倡的是人治。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同时主张“礼”和“中庸”,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主张用这些文献来教育学生。2、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爱和道德,强调君主的仁政和人民的利益,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念。3、荀子:儒家学派的另...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有哪些主张?
1、孔子及其的思想主张:⑴孔子,春秋末年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为儒家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被后世称为圣人;⑵其思想主张有:①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③他的“仁”和“为政以德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④...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4、主张“性恶论”。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四、宋明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