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8-28
葛长银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瞩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 体育 论文。”这篇 体育 论文就是《 体育 之研究》。之所以能写出这篇理论和实践并重的 体育 论文,主要原因是毛泽东当时醉心于 体育 ,准确地说是武术。
从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毛泽东正式习练武术应始自他的军旅生涯。据《毛泽东年谱》记载:辛亥革命爆发四五天后,不到18岁的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开始接受军事训练。
另据《毛泽东的第一次从军生活》一文记述:军事训练开始后,毛泽东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掌握了军事基础知识和战斗基本技能。正、副目见他身材魁梧,动作又熟练、准确,故经常叫他做示范动作,或叫他带领其他士兵“开小灶”,帮助他们提高军事技术。
毛泽东在从军的半年多时间里,是否接受过系统的武术训练,文献资料对此少有记载,但从他以后的行为可以判断出他对武术的热爱。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6年暑假,从杨昌济谈话中得知,离板仓四十多里的高桥塘冲,有一位留学日本的 体育 运动的爱好者和倡导者柳午亭(柳直荀的父亲),随后便专程访问。称赞柳午亭在 体育 的研究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许多地方值得效法。”
柳午亭是“空手毙豹”的武术高手,师从精通“八拳”的拳王王润生,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大学担任武术教练。大热天毛泽东来回跑了近百里路,向柳午亭请教 体育 ——准确地说是武术,可见毛泽东当时曾“遍访武术名师”。
2013年5月4日《湖南日报》刊登了《“怪人”柳午亭》一文,记述此访“毛泽东除了请教 体育 、武术等方面的问题外,还与柳午亭探讨了国家大事及文学 历史 等方面的学问”。
第二天,毛泽东走后,柳午亭对毛泽东赞不绝口,再三对柳直荀说:“毛泽东不比常人,与之交往,以其为榜样,当得大益。”柳直荀又把他平时所知毛泽东洗冷水浴、露宿等“怪事”告诉父亲,还说:“如今我也像他那样,天天早晨洗冷水浴,晚上露宿阳台,打拳做操……”证实毛泽东天天晚上练拳。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文史拾遗》2016年第三期刊登的《怪人柳午亭》还记载了此行毛泽东的武术收获:“就在黄棠山庄楼上,柳午亭还教了毛泽东几招王拳(也称八拳)”。
荆楚柳氏宗亲理事会整理的《柳午亭和毛泽东》一文对此行记录得更为详细:柳午亭作为一位武术高手,作为同盟会成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人生感悟让青年毛泽东大开眼界。特别把德国的孙棠、日本的嘉纳的事迹大致介绍了一番,并强调他们都是以羸弱之身通过练心强体成为一代大师的,这些事迹让毛泽东大开眼界、深为震撼。
但这些文献资料都在证实毛泽东向柳午亭请教过武术,既有言传,也有身教,会对青年毛泽东产生重要的影响,毛泽东一直敬重柳午亭也是明证。他在1957年5月11日给李淑一的信中叮嘱:“你如见到柳午亭先生时,请为我代致问候。午亭先生和你有何困难,请告。”由此看出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对柳午亭的关心和尊重。
《毛泽东年谱》也清晰地记载青年毛泽东练过拳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十分重视锻炼身体,依季节的变化,进行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和体操、拳术等各种 体育 活动。”尽管把拳术排在运动项目的最后,但“拳打卧牛之地”,随便找一块小地方,也不需要器械,就可以操练起来;因拳术的每个动作几乎都需要爆发力,而且一套拳法往往也要一口气打完,最锻炼人的意志和体能,所以拳术应是毛泽东常做的运动项目。
事实上,直到老年,毛泽东闲时还会练一练拳法。在一段珍贵的视频中,在一个四合院里,毛泽东沿一条直线,做一套武术动作:从左右冲拳开始,接着来一个侧冲拳和一个“白鹤亮翅”招式,再左右偏踢腿,最后是一个高难度的“旋风腿”,整个身体离地旋转。尤其是最后那个飞腿,没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是踢不起来的。
毛泽东一师的同学罗学瓒在日记里也记载了他们的 体育 运动包括武术运动:蔡和森“每日冷水浴两次,狂风雷雨之时,更是冒雨而行”。陈昌“日夜奋张空拳,摩挲武器”。毛泽东,则是这群勇士中的佼佼者,领头人!这段文字证实陈昌是练拳的,也练器械;尽管没有细说毛泽东是否练武,但毛泽东习练棍术、剑术是有证据的。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编辑黄晖在搜集很多资料后感叹:“谁能想象,毛泽东当时在第一师范的时候,学过武术。他学过棍术,他学过西洋拳击,他还学过西洋剑术等等。拳击和剑术是当时他们学校的外籍老师教给他的。”
从军队的武术训练,到拜访武术大家柳午亭,再到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可以还原青年毛泽东的习武过程。《 体育 之研究》可以说是毛泽东武术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尤其是他在文章最后自创的运动套路六段锦,其中的一招一式,没有“事上练”的武术实操经验,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 体育 之研究》既是青年毛泽东习武经验厚积薄发的一个成果,也是他曾醉心于武术的一个见证。
《 体育 之研究》不仅展示了“男儿腹内五车书”的知识视野,也有“壮士腰间三尺剑”的气概,因为它一定程度上是一篇深受中华武术文化影响所写出的武术研究论文。
从《 体育 之研究》一文立论思想来看,青年毛泽东推崇清初颜元、李塨的“文而兼武”的思想,赞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并给以“文明是建立在体魄之上”的排序,强调“ 体育 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他还用“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等史例,论证很多古代才子短命、多病的原因是缺少 体育 锻炼,想由此点醒世人“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他崇拜“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的古之圣人。
用武术精神立论,再用武术示例论证,最后还用武术动作推广理论,很大程度上反映《 体育 之研究》就是武术之研究。之所以命名为《 体育 之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青年毛泽东济国救民的重任在肩,他自己习武的目的是健身强体,并非想当一名武林高手,文章的宗旨是提倡全民健身运动;而“ 体育 ”一词在清初刚刚被留日学生传入中国,也较为流行,其含义也包括了武术,且很多 体育 项目的训练难度系数也低于武术,更易全民化。 (摘自《百年潮》2022年第4期)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aolonic.com/skin/templets/default/contents.html on line 4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