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国号称天府之国,有山川之险,为什么从此之后蜀国却屡战屡败,夷陵之战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全部失败

蜀国当时人才很多,五虎上将,诸葛亮,王累等等

  其实蜀国会不会灭亡并不取决于几个五虎上将,需要的是大量人才,是军事实力、战略资源。可是蜀国资源极其有限,再加上文化上的差异,管理层的管理不当,又连年战争,搞到民不廖生,即使是神仙也难保其完整。
  刘备是好兄弟,不是好皇帝。意气用事,本来可以凭自己的实力保一方平安,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

  我觉得蜀国走向灭亡与刘禅弱不弱智关系不大,唱主戏的是诸葛亮,就连刘禅迎取皇后都是诸葛亮说了算,刘禅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女儿很丑。刘禅在蜀国是聋子的耳朵-摆饰。

  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是盲目出击,他是有目地的,他唱的是一出大空城计,只有不断的进攻魏国,把战火烧到敌国,才让魏国觉得蜀国有军事实力,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他也是力不从心,采用六出祁山军事进击的办法,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曹魏。然而针对良将无数、谋臣辈出、幅员几千里的魏国,谈何容易。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指导思想下,诸葛亮终于落得个累死他乡的结局。如果蜀国一直处于防御状态,等魏国来进攻,蜀国灭亡更快。

  诸葛亮诸葛亮远见,聪明,果敢,自信,忠诚,遇事不慌。其实我觉的正因为诸葛亮远见,聪明,果敢,自信,忠诚,遇事不慌乱害了蜀国,为什么呢,他办事处处想得周到,想的太周到,周到的别人做事不用去想,只要照做就行了,没有给别人发展的机会。等他一死,蜀国乱了套,没有人会拿主意,等待也只有灭国。

  还有一点,蜀国无储备人才:在五虎上将相继过世后,蜀国战场无良将,朝堂无俊臣。有句俗语这样讲: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恰是蜀国战场缺大将的真实写照;而在朝廷之上,宦官乱朝纲,以致被诸葛亮托付重任的姜维还需借屯田避祸。从诸葛亮病逝算起,蜀国只存在了29年。而从宦官干政之后,没有两年蜀国就灭亡了。相较而言,曹魏自曹操死后,能人辈出,良将千员。像司马师、司马昭、钟会、邓艾、羊牯、杜预等皆有经天纬地之材。经过这些人的努力最后得以完成三家归晋的统一大业。孙吴在蜀国灭亡之后,仍然在丁奉、陆抗等的辅佐下坚持了17年才为杜预所灭。

  文化的差异:益州乃巴蜀之地、邻接诸戎、夷越皆非汉族文化,按当时的话就是蛮夷之邦,其民尚不开化。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8
楼主,上面几位给出来的答案是《三国演义》答案,历史并不是这样的。我是成都人,对蜀国的历史也很热爱,我曾经沿着诸葛亮出岐山的路骑自行车走过一遍,还去了定军山诸葛亮的真墓(陕西汉中市勉县境内)。
走在那条路上,我就感觉一个字:难!即便是有了108国道,有了公路。

蜀国失败,决策层的失误其实不占主要因素,也不是人才问题,而是国力。虽然说有着一片盛产稻米的成都平原,但四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养人不易、征丁不易、行商不易、用兵不易。三国后期,蜀国总人口大致是220W,而魏国的兵员则在90W左右,十户出一丁,你可以想象国力的差距。
从幅员面积来说,蜀国占有四川、陕西一部(今汉中市一带)、云南一部(也只有云南东北很少部分)、以及湖北荆襄一带(后被孙权占有)。魏国则拥有陕西大部(主要是陕北平原)、两河两山四省、湖北一部(北部,比较少)、江苏一部,几乎全部平原地区,有兵有粮;东吴情况也要比蜀国好,这种情况下,守成已是不易,何谈侵吞中原?
况且,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是一介权臣而已(兵权是他使诈从李严手里抢的),绝非演义里的半仙,蜀国拿什么攻伐魏国?
历史上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这些都不存在,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

以上,希望满意。
第2个回答  2011-02-19
我觉得就是当时隆中对时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诸葛亮说 待天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时一个颇有诱惑力的方案。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的结果就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其中,可以说蜀汉衰亡源于隆中对。并且蜀汉过于依靠诸葛亮,只是失败发生。
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于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的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变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曾经谈到,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第3个回答  2011-02-23
1.当时蜀地人口稀少,距中原腹地较远,科技不发达,南部西部为少民族地区,不习王化。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耽耽说的是入蜀,交通极其不便,守是好守了,可出也很难出。
3.历史上只有二出祁山,诸葛北伐目的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易中天老师品三国就说过一种以攻为守的目的。
4.夷陵之战跟“天府之国,山川之险”关系不大,而且刘备集团损失惨重,士卒辎重不说,光带出去的那些年轻的下一代接班人(年轻的武将文臣们)活着回来的寥寥无几,这也导致了蜀国后期无大将的结果。
5.姜维九伐中原受大将军费祎朝中牵制和交通运输方面,出兵不多,无法扩大战果,结局可想而知。
第4个回答  2011-02-23
1、时机不成熟。蜀中百姓连年作战,没有养息的时间。兵力和财力都没有很充足的情况下就去打仗,这和兵力财力都很充足的魏军来比有很大反差。诸葛亮是心急,怕完成不了统一的任务,所以才要去打仗。其实这是很勉强的。
2、蜀中无大将。
3、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三国时蜀国号称天府之国,有山川之险,为什么从此之后蜀国却屡战屡败...
文化的差异:益州乃巴蜀之地、邻接诸戎、夷越皆非汉族文化,按当时的话就是蛮夷之邦,其民尚不开化。

蜀汉为什么会不断北伐,这么刚烈?孔明六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上。_百度...
其实,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早就看到了一点:蜀不伐魏,魏必伐蜀。蜀国虽有山川之险、易守难攻,但偏安一隅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况且魏国无论是人数、钱粮、地域都要远远超过蜀国。况且三国时期一直处在战争阶段,各国的损耗也都非常的大,短暂的休养生息看似有利,但实则对曹魏才是最有利的;因为...

蜀汉为什么会不断北伐,这么刚烈?孔明六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上。_百度...
因为有两个原因,很无奈!原因1:不能让曹魏恢复实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中心,一直在中原,所以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中原丧乱则南方割据。诸葛亮想要保存蜀汉政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让中原一直动荡不安,所以只有不断的出兵北伐,才能拖住曹魏的发展。不然,曹魏一旦稳步恢复一段时间,南方就再也没有...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说益州疲弊呢?
之所以看诸葛亮在《隆中对》和《出师表》当中自相矛盾,是因为没有好好的看明白说话时蜀国的境遇。在诸葛亮作《隆中对》时,刘备白手起家,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故而当时的益州可以可以称之为天府之国,对当时的刘备而言也的确如此。而在作《出师表》时,西蜀政权已经稳定,但是刚刚失去了荆州富庶之地。相...

三国时期,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为啥蜀国还能总是欺负魏国呢?
2、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占据蜀地。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天下将要一统,必须要主动出击,削弱曹魏的军事实力。3、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东州集团,蜀地...

三国中蜀国失败的原因
因为蜀国国力衰弱,人才匮乏。首先,在魏蜀吴三国中,以蜀国疆域最为狭小,地势最为险恶。关羽丢掉荆州之后,蜀国就只有一个益州(现在四川的一部分,以成都为中心),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山川众多,道路崎岖,行军运粮都极不方便。你看诸葛亮北伐有多少次是因为运粮问题...

孔明那么聪明,为何蜀汉确是第一个灭亡的?
再看蜀国,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是实际上能够规模耕种的平原只有成都附近的冲积平原比较好一些。从此来看,显然蜀国在粮食耕种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除此之外,蜀国本身的地理条件也局限了它的发展。江东吴国立国靠的是长江天险,但是吴国有水军,足够保障天险稳固。而魏国立国靠的是大势,占据北方兵强马壮,...

魏强蜀弱,那为什么蜀国屡屡伐魏,而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东吴则兼有荆,扬,交三州之地,相比之下,东吴为心腹之患,西蜀仍疥癣之疾,故曹魏重东吴而轻西蜀,蜀有山川之险,蜀道险行,运粮不便,如攻之必发倾国之兵,天下骚动,魏蜀交兵,东吴乘虚而入,魏国危矣。后来魏国屯田养兵二十年,实力大增,趁东吴内乱,以羊祜缠住东吴陆抗,又派钟会,...

三国末年,魏国为什么率先灭蜀,而不是先灭东吴?
首先是因为蜀国的实力较弱,自从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实力更加大不如前,再者就是蜀魏两国交界较多且蜀国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经常对魏国进行侵扰,对魏国较为敌对,所以魏国选择稳住吴国,然后直接先行除掉蜀国。蜀国和吴国都位居天险,蜀国有山川崎岖作为屏障,吴国则有长江天堑。两者都让曹操不能在短时间内...

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魏吴两国为何不联手灭蜀呢?
另一方面,东吴和曹魏之所以没有联手消灭蜀国,也是因为蜀汉具有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对于蜀汉来说,大家都知道有山川之险,比如公元263年,钟会率领10多万大军,就是突破了姜维在剑阁一带的防守。而在夷陵之战后,魏延镇守的汉中,同样是易守难攻之地。比如曹爽曾经率领十多万大军进攻汉中,结果遭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