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马说的背景

如题所述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马说的写作背景
《马说》是韩愈在遭遇仕途不顺、多次上书未被采纳、依附节度使也未能得到赏识的困境下写成的。《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相继...

韩愈写的马说背景
韩愈写的《马说》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虑天下的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

马说写作背景
《马说》写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

韩愈写马说的历史背景
韩愈写马说的历史背景 一、唐朝社会背景 唐朝时期,社会繁荣,经济文化蓬勃发展。韩愈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虽然社会表面依然繁荣,但内部矛盾已逐渐显现。韩愈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深感社会变革对人才的影响,因此借物言志,通过写马说表达了对人才问题的关注。二、文学背景 韩愈是...

马说的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

《马说》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

韩愈写马说的历史背景
韩愈,这位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于公元768年至804年间创作了著名的散文《马说》。他的作品背景复杂,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韩愈早年生活困顿,多次上书朝廷却未得重用,反而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待命”与“足三及门”的挫折。当时的政治黑暗,有才之士被埋没,奸佞当权,让他深感明主难遇...

马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韩愈青年时代就颇有抱负和才干。他25岁中进土后,长期闲居京城,得不到官职。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时月”(《与李翱书》)。直到10年后,他35岁时,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职。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

马说的中心思想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

马说的写作背景?以及为什么会赢得古今有才之人的共鸣?
当时韩愈25岁中进士后在朝廷并不受到重用。结果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但结果是“待命”40多日。经此挫折,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张封建。仕途坎坷。有才之士不被重用,奸臣当道。在这种心情下,他在贞元十一至十六年写了马说一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