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尊严事例

如题所述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

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法国画家达仰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毅力。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做客,在他画室里画画,并亲自给徐悲鸿指导。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25
横看成岭侧成峰——用同一事实材料改造成不同观点的论据的方法
作者:山岩 转贴自:《天籁》报 点击数:64

为方便起见,我们先引两个事例:
事例一:
1919年,徐悲鸿为了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到欧洲留学。
有一次,一个洋学生对他挑衅地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是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他们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迎上前去,大声说道:“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艺术学校之后刻苦钻研,孜孜不倦。进校第一年,他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弗拉蒙的好评,并在数次竞赛中都获得了第一名,使得那个看不起中国人的洋学生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事例二:
公司里新招了一批职员,老板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
“黄烨(huá)。”
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
老板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起来,怯生生地说:“我叫黄烨(yè)�不叫黄烨(huá)。”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
老板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报告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叫黄烨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

我们知道,议论文中材料用作论据,要做到与观点相一致。也就是说,只有材料能用来证明观点时,材料才是典型的,有说服力的。因此,要写好议论文,我们总是强调得拥有一定量的材料。因为手头有了材料,才能信手拈来,让我们的观点充满说服力。
然而事实上,我们中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掌握的、熟知的材料是很有限的,也正因为此,不少同学写起议论文总是空洞无物,没有充分的支撑观点的材料。因此,我想,假如我们具备了提炼、改造同一材料作众多不同观点的论据的本能,我们不是可以避免写空洞的议论文了吗?
一个字词的含义往往不是单一的,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一”的义项就有九个,“心思”的义项有三个,这就是字词的多义性。而由几十几百甚至数千个字词组成的事实材料,当然也具有多义性,我们从不同语句、不同角度甚至怀着不同心态切入,就会有对材料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体会。那么,我们利用事实材料的多义性特征,就必然可以对同一材料提炼、改造成不同观点的论据。
下面我们就利用前引的两个事例,来谈谈为不同观点改造同一事实材料用作论据的方法。
一、找准切口,联系整体
一个材料总是由众多内容组合而成,而材料为某一观点服务,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其中的一两句话。所以,通过分析材料,划到与观点紧密相扣的一两句话,然后以此为切入口,带动整个材料,就可以很好地把材料改造成论据。
以200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话题为例,如果以议论文作为写作的文体,前引的两个事例可以用作论据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先看事例一。要使这个事例与“人文素养与发展”联系起来,徐悲鸿在进校第一年就受到弗拉蒙看重,以及在数次竞赛中获第一名这一结果是关键,这个结果其实就是徐悲鸿绘画学习的发展情况,然后再分析其原因,我们很快便会找到以下两点:一是徐悲鸿具有“我代表我的祖国”的强烈爱国感情;二是由此而喷发出来的“刻苦”精神。据作文话题所提供的一段文字材料中说:“人文素养……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所以徐悲鸿的这种强烈爱国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刻苦精神,正是崇高人文素养的反映。我们可以说,事例一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具备了崇高的人文素养,就会促进这个人在学习或工作等方面的发展。
再看事例二。同样,事例最后所提供的正是两个人物的结果:打字员在公司里得到了发展,黄烨“被解雇了”。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与人文素养也有关。当然,这里的人物的素养可以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理解:一是认为打字员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迅速把经理从尴尬中解脱出来,所以促成了他的顺利发展,而黄烨“怯生生”,不善于应变,处事呆板,所以最终逃脱不了“被解雇”的结局;二是认为打字员善于看人脸色,善于讨上级喜欢,所以在被扭曲的人际关系中反而得到发展,而黄烨为人诚实,不懂得迎合上级,反而落得个“被解雇”的结局。第一种理解,就可以用来论证良好素养与个人的发展是正相关的,而后一种理解则可以说明具有良好素养并不一定能发展自己,个人能否发展还有很多因素起作用。
同学们可以再以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的话题为训练题,对前引的两个事例,找到切入口,把它们提炼、改造成贴切的论据。
二、整体思考,提炼材料
同一事例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这不同感受,当然可以与不同观点相扣。然后根据需要,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事例材料,提炼有用的部分用作论据。
前引两个事例,每个的内容都是丰富的,因此每一个都能给我们很多感受和启发。
比如事例一,除了告诉我们徐悲鸿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因此刻苦钻研,为祖国赢得尊严外,还可以让人获得以下启发:
为国争光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徐悲鸿最终能为国争光,正是他付出“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结果。
动力越高尚,成功越大。徐悲鸿的刻苦钻研,正是他以“我代表我的祖国”作为动力的。
在不同的场合,一个人的角色应该是不同的。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时,我们的角色就是中国公民,是“祖国的代表”。徐悲鸿正因为明白这一道理,他才很好地扮演了这个角色。
……
于是,当以“代价”这话题写作议论文时,我们可以突出徐悲鸿“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内容来提取事例一;当以“动力”为话题写作议论文时,我们可以着重渲染徐悲鸿“我代表我的祖国”这一心理来改造事例一;当以“角色”为话题写作议论文时,我们可以主要分析徐悲鸿时时不

“为了尊严”的经典事例有哪些?
1.1919年,徐悲鸿为了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到欧洲留学。有一次,一个洋学生对他挑衅地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是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他们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迎上前去,大声说道:“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关于尊严的事例
事例一: 1919年,徐悲鸿为了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到欧洲留学。有一次,一个洋学生对他挑衅地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是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他们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迎上前去,大声说道:“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

徐悲鸿尊严事例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求一个用勤奋赢得尊重的事例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 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后来一 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从此...

举例关于尊严的事情(亲身经历过的)
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但有的人会在穷困潦倒时放弃,有的人在权钱交易中把它拱手让出,这些人才是失去人格,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著名画家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70多年前,一位挪威男子漂洋过海来到法国,他要 亲身经历,尊严 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但有...

关于尊严的小故事
一、徐悲鸿的豪言壮语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

徐悲鸿捍卫尊严的故事是什么
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1895--1953)年轻时(1919-1927)曾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的绘画艺术。其间,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人冲和谦逊的徐悲鸿曾亲自向一个洋学生挑战赌造诣。 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人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不过是个愚昧无知的材料。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政治上也倍受歧视。一个和徐悲鸿...

有关维护人格、国格的事例(3个)
1。徐悲鸿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活着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祖国。”而徐悲鸿正是一个这样的人。1919年,年轻的徐悲鸿考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当时,旧中国贫穷落后,中国的留学生在外国经常受到各种侮辱和歧视。一次,一个外国学生傲慢地说:“中国人天生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

历史上关于坚守道德底线的素材
徐悲鸿说:“是的,是这样。”张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徐悲鸿看了张道藩一眼说:“我永远不后悔。”3、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

徐悲鸿的故事作文
徐悲鸿的故事作文 篇1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 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留学。由于当时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留学生常受到别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留学生聚会。一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