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此阶段,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但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还未能形成。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60年代
哈佛大学安德鲁斯(Andrews)对战略所做的界定,他认为战略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公司实力、市场机会、
社会责任。其中个人价值观和渴望与公司实力是企业内部因素,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为外部环境因素,他主张企业通过
战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异于竞争者的独特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 Ansoff)
《企业战略》一书出版,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此后,众多学者参与了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根据他们研究视角的不同形成了诸多理论学派。有设计学派、定位学派、计划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创意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权力学派、结构学派等。
第三阶段竞争战略理论阶段。20世纪80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此阶段形成的战略学派主要有,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战略资源学派。行业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为
迈克尔·波特。波特认为构成企业竞争环境的行业结构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和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他开创性地把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过程有机统一起来考虑对战略管理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核心能力学派起源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90年在
《哈佛商业评论》上《企业核心能力》一文的发表。该学派认为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可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能力可以来自于组织内的集体学习,也可以来自于经验和价值观的传递,或来自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该学派把市场竞争看做是超出产品、技术、品牌的竞争,而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战略资源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是培育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及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这种资源的能力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四阶段是动态竞争战略理论阶段。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企业竞争环境复杂多变和难以预测。为了应对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等新的战略理论。动态能力论认为通过调整和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是一种重塑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企业内外部主要因素的分析,解决动态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获得和如何维持竞争优势的问题。
从战略要素构成分析、竞争战略理论到动态能力理论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企业战略观念的转变和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脉络,那就是对日趋复杂和不确定的竞争环境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从中看出企业战略从确定性、内容的微观具体到注重方向性、内容的宏观开放性转变的倾向。但战略管理永远是企业在动荡的超竞争环境中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