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真是不好意思,刚刚粗略的看了一下史铁生的《我21岁那年》,确实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可惜我没有这本书,所以在百度文库找到一篇读了下,也不知道我读的是不是全文,所以简单的根据内容写了下面这篇文章,纯手打版本,其他人请勿复制粘贴转载。因为时间比较短,所以写的可能不是那么好,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加入自己的感悟什么可能会更好,更能打动人。一般来说读后感最好有点简略的内容介绍,但是由于我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不是全文,所以可能这部分你需要自己补充了,下面这篇是968个字,你自己酌情斟酌吧。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读《我21岁那年 》有感
《我21岁那年》,朴实的扉页上,史铁生温暖的笑靥依旧。这个平白如话的题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阳光充实的午后,拉你静静回忆生命中难忘的故事。我不禁假设,如果是我呢,我21岁那年,会在哪里,做些什么?身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朋友?是碌碌无为的人流中一个不起眼的身影,还是会拼出一条道路,活出别样的精彩?
翻开书页细细品读,“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几个字即令我心脏紧缩,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21岁,正是青春最恣意飞扬的时刻,是为梦想而奋斗而铺路的时期。但是命运如同一位冷静的雕塑家,流逝的岁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目瞪口呆。对作家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啻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毁灭。双腿瘫痪,对一个正享受美好的年华,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怀揣梦想的青年来说,是何等严重的打击!那一个个平常的铅字,记录的却是21岁的史铁生血与泪的回忆。刚开始,他也充满着希望。那天,恰恰是他21岁生日的第二天啊,这个稚嫩的青年对医学对命运还未曾了解。他傻傻地相信着,“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可是,当整个冬天都过去了的时候,他却“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他曾愤怒、咆哮,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危卧病榻,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他也曾虔诚地向神灵寄予一份期盼,愿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双腿。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读书的兴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负担,甚至想到了轻生。这是一种怎样深层的忧郁与痛苦的绝望!
所幸的是,母亲的爱还有周围人水一样柔软的温情,使年轻的史铁生渐渐平复了求死之心,让他陷入忧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文中王主任说的那段话不仅让史铁生找到了活着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也让我受益匪浅:还是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我想起有这么一句歌词:昨天的太阳 ,照不到今天的树叶。每一个属于我们生命的太阳是多么好呀!珍惜生命,不在乎得多少钱财和权势,而是生命有没有充分燃烧。在史铁生的《我21岁那年》中,我读到了希望,读到了乐观。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从绝望中劈出希望之石,人生终将辉煌!
<纯手打版本,其他人请勿复制粘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