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隋唐至宋代户籍变化的主要表现
8. 唐代上计制度改为一年一次,中间年份的手实记录相当于现在的户籍异动登记。9. 官员还会对民丁进行团貌,即集体检验,以防止虚报年龄或健康状况。10. 宋代,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户籍制度也随之改革,按土地状况分为主户和客户,并细分户等。11. 宋代取消了对人口税的征收,但丁口仍然是赋税和差役...
北魏隋唐至宋代户籍变化的主要表现
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建立起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汉至唐不断强化(或:至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
宋代户籍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 人口流动性增加:宋代的城市是开放的,商人、雇佣工人、流民等各色人等都可以流入城市,如建康府曾是“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庞大。4. 户籍管理的开放性:在宋代,只要在一个地方居住超过一年,人们就可以获得当地的户籍,这包括京城。这一...
宋代户籍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宋代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税收收入史无前例地超过了农业税),农民弃耕从商十分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没有田产的客户则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宋代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这一时期城市...
户籍制度的历史特征
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各种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止了旧的户口制度,制发了新的户口簿册,建立了新的户口...
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
“三年一大比,造户籍、上计帐。每造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府,一申省部。”宋代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还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的变动。明朝时期明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下诏,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登记的主要内容是籍贯、丁口、姓名、年龄等。为防止假冒、伪造,...
历史上大迁徙都有哪些?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上计已改为一年一次,两次造籍中间年份按各年呈报的手实注于籍册,相当于异动登记。又为防止低报丁龄、伪报病老等,由官员检阅人丁形貌,称“团貌”(三百家为一团)。户籍制度趋于完备。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户籍遂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客户,并按土地多少分别户等(...
中国会计史隋唐至宋代
如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体现了对会计的重视。唐代设立的独立审计机构比部和监察制度,以及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反映了对经济监督的强化。这一时期,财计制度如计帐户籍、预算制度(量入为出)、财物保管和上计制度(自下而上递呈“上计簿”)以及监察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考试命题必须依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③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滋生.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废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