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和《示儿》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如题所述

相同点:都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

不同点:

1、表现的感情不同

《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梅岭三章》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

2、创作背景不同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梅岭三章》: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扩展资料

《示儿》赏析: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均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一、背景不同

1、《梅岭三章》: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2、《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1、《梅岭三章》:表达了诗人对于革命的忠贞,为国为民的胸怀和滔天的豪情。

2、《示儿》:表达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三、写作手法不同

1、《梅岭三章》:全诗用笔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2、《示儿》: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31
《梅岭三章》托物言志,表达了革命者的坚贞意志与乐观情怀;《示儿》表达了作者盼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旨趣积极向上乐观无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1-3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明知“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们偏偏如此述说,其情感越显强烈、信念越显执著,这就是撼人心扉的共同原因。
第4个回答  2011-01-31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梅岭三章》和《示儿》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1、表现的感情不同 《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梅岭三章》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2、创作背景不同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

陆游的示儿与陈毅的梅岭三章的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坚定信念,死而不已,不同点,示儿把希望寄托在将来,死后亦盼胜利消息,梅岭是死后继续战斗,抱必胜信念,更胜一筹

陈毅的《梅花三章》和陆游的《示儿》表达感情有什么异同?
《梅岭三章》托物言志,表达了革命者的坚贞意志与乐观情怀;《示儿》表达了作者盼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旨趣积极向上乐观无私。

南国烽火正十年……死去元知万事空……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第一首出自陈毅的《梅岭三章》,第二首出自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抒发的都是壮志未酬的情感。陈诗表达出革命危难之际仍乐观面对的悲壮的信念。而陆诗则表达国家统一的渴望,并隐含了无法看见那一天的遗憾。

从《示儿》和《梅岭三章》中各选一句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

第一课 梅岭三章 示儿讲解
1936年冬,梅山被包围,我受伤潜伏在树丛草莽中20多天,担心不能脱险,写下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突围出去。今天要砍头了想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此次去阴间召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反动派。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丈了,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2」篇(2)
3、音乐性:压韵,语序的倒装 三、积累与扩展 1、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裴多菲《...

《梅岭三章》的全解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

古代爱国诗人中,哪位的作品最能体现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则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揭示了战乱带来的深沉哀痛。陈毅的《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展现出革命烈士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是历史的回声,是民族精神的瑰宝。让我们在这些古人的壮志豪情中,感受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励我们前行。

梅岭三章 示儿的韵脚各是什么?
陆游的最后一首诗《示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