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帝第一书康有为

如题所述

康有为,戊戌以后又易号更生,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银塘乡敦仁里一个官僚簪缨世家。他自幼胸怀大志,五岁即从叔伯们读唐诗,六岁开始读四书五经,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父亲去世后,十一岁的康有为即跟着祖父住在连州官舍里,由祖父亲自执教,并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扎实的旧学基础。他看到了不少清廷发到各地的“邸报”,渐知朝廷政事,自幼便有志于圣贤之学。


康有为喜欢杂览群书,写那气概纵横豪宕的诗文,对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却很是厌恶。十四、五岁时两次考秀才皆未中。1874年,他见到了讲述各国史地风俗的“瀛环志略”、“海国图志”和地球图,开始接触“西学”知识。十九岁至二十一岁到九江礼山草堂从学于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系统学习经史典籍,接受“济人经世”的实学,这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然而,面对国家和民族遭到的厄难,康有为深感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找不到可以解救鸦片战争后江河日下的国势和使祖国富强振兴的答案,产生了传统学问“究复何用”的怀疑。1878年冬,他离师而去,避入当地名胜西樵山中,潜心佛道之学,仍然未能解决心中的疑惑和苦闷。


后来,他结识了翰林院编修张鼎华,两人“过从累年”、“谈学最多”、“博闻妙解,相得至深。在张鼎华的指引下,他开始接触到近代的改良思想,了解“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眼界为之一开。不久,他先后游览了香港、上海,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文化的一些侧面,深感“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头脑中的传统偏见开始动摇了,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要比封建制度优越。


自此,购买、阅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经过翻译的西书,大讲西学,开始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萌生非变革不足以救国的思想,他对中国的旧文化和旧风俗也日益厌弃了,在家乡创办了“不裹足会”,制订会章条例,发动亲友参加,这是康有为第一次对封建势力和传统陋俗进行的冲击。


1884年(清光绪十年)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康有为受到强烈的刺激,经过长期的探索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把中国传统的哲学跟西方的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元为体,以阴阳为用”的哲学体系,还把《公羊传》上的“三统”、“三世”的变易观点发展成“以三统论诸圣,以三世推将来”的历史进化观,并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据乱世”向“开平世”再向“大同世”发展的,康有为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体系正式形成了。


康有为正式形成自己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体系,他坚信“吾既闻道,既定‘大同’,可以死矣!”


扩展资料

《上清帝第一书》,为康有为所撰,写于1888年12月10日(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康有为鉴于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伸入中国西南边陲,以及“洋务变动”开始破产,上书请求变法,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向清政府提出的建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上清帝第一书《上清帝第一书》
在1888年,康有为以平民身份向清朝光绪帝上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变法纲领,以挽救国家危亡。这封名为《上清帝第一书》的书信,表达了康有为对国家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的深切忧虑。他指出,列强的侵扰和国内政治经济的落后,使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面临亡国的...

求康有为上书的一段话,是古文描写的的国难与民族危机
康有为陈书国难与民族危机的语段(《上清帝第一书》):“窃见方今外夷交迫,自琉球灭,安南失,缅甸亡,羽翼尽剪,将近腹心,比者日谋高丽,而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教民今会党遍江楚河陇间,将乱于内,臣到京师来,...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提到的举措有哪些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提到的举措有变成法、通下情和慎左右。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康有为于1888年12月10日写的《上清帝第一书》,康有为鉴于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伸入中国西南边陲,以及洋务变动开始破产,上书请求变法,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

上清帝第一书康有为
康有为,戊戌以后又易号更生,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银塘乡敦仁里一个官僚簪缨世家。他自幼胸怀大志,五岁即从叔伯们读唐诗,六岁开始读四书五经,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父亲去世后,十一岁的康有为即跟着祖父住在连州官舍里,由祖父亲自执教,并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扎实的旧学基础。他看到了不少清廷发...

《上清帝第二书》是谁写的?内容是?
回答:《上清帝第一书》,为康有为所撰 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以布衣身份向清光绪帝上书,极陈列强相逼,中国危难之状,请求变法以挽救国家危亡,他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变法纲领,这就是《上清帝第一书》,希望光绪帝取法泰西、日本,自上而下改革,由于封建体制的限制和旧守...

晚清风云人物史话:康有为内容简介
康有为,这位晚清时期的人物,自幼就以其聪慧才智著称。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尝试上书清帝,但《上清帝第一书》的失败使他踏入了公众视野,成为了知名人物。为了培养更多有识之士,他创立了“万木草堂”,旨在培育未来能够支撑国家的栋梁之材。尽管“公车上书”最终未能成功,但它的影响...

康有为的主张及目的。。。
光绪十四年(1888 年)冬,康有为到京城应试,上书清廷(即《上清帝第一书》)。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在陈述了国家面对的严重形势后,痛斥了朝野上下无视“大厦将倾”,只图“嗜利而借以营私”的风气,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因守旧势力的阻挠,这些意见未得上达。此后,他出京南归,在广州从事教育...

康有为第1次上书给光绪帝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

晚清风云人物史话:康有为目录
随着年龄的增长,康有为成为晚中的秀才,拜朱次琦为师,他在白云洞中深思熟虑,不断充实自我。(拜师朱次琦与白云洞思索展示了他求知若渴的精神。)然而,落榜的举人阶段,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一书》显示了他对社会改革的初步思考。他在万木草堂研究新学,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图强...

求有关“宽容”的论据
理论论据 1、开诚心,布大度。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2、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清.金缨《格言联壁》3、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中国谚语 4、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5、人非尧舜,谁能尽善。唐.李白《与韩荆州...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