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能以偏概全。
如同内向性格也分为2种类型。
(1)腼腆害羞(2)冷静话少
引申此刻的问题,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类,学术型性格特质
就事论事,是非观念清晰;
知识的碰撞 ,除非你用数据事实或者论点出处证明他是错误的。那么他争得就是正确或者最适宜的答案。
第二类:自大争强好胜性格特质
听不得其他意见或者建议,认为自己的就是真理。
第三类:话痨型百事通
能百通无一精。有理当大王,无理搅三分的话痨输出模式。擅长沟通也局限于沟通的唠嗑专业户。
争得是事,也对应的是人。也许本性也许无意识的辩论爱好者。也许情商不高惹人厌恶。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分辨。而不是搭附嘲讽,跟进攻击。
去倾听是否正确,去倾听别人无伤大雅的表现欲即可。可争议勿谩骂。
有一位认识的,每次做什么事情,他总是觉得自己的才是对的,别人必须听他的。就好像随时准备开战的斗鸡,只要一有人和他意见不一致,或是指出他的观点有哪些方面不足,他就立刻辩论、还击,直到你偃旗息鼓为止。如果发现自己说不过你,他就上升到人身攻击。曾经有一次,我拐着弯的表明他的观点有不全面,他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反驳我,于是突然来了一句,“你的琴声音太小了。”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任何事情都必须据理力争,喜欢说服所有的人?
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一个人之所以据理力争,其实是想证明自己不差,证明自己行,也是一种对自卑的掩盖。一个人严重的自卑,可能有好几种原因。
1. 身体缺陷
身体缺陷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会给人带来某种程度上的自卑,尤其当这个人曾经的梦想,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身体。例如,一个梦想成为
田径运动员的人,如果双腿残疾,对他来说是一种打击,尽管有残奥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此觉得有希望。
2. 从小的生存环境过于偏远贫困
这种情况一般是,这个人从小生存的地方比较贫困,后来有机会出来,到了一个相对发达的地方,然后发现自己很多东西都不太明白,和别人有一大截差距,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了。如果他一直呆在原来的成长环境到不一定会有这种自卑。这种自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强烈的对比下,产生的对自尊的刺激。
3. 成长经历
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是,在重男轻女思想下成长的女性,成年以后要么变得很胆怯,要么变得很会察言观色,要么变得很强势,要么变得很绿茶。当她变得很强势,那么,什么事都只能她对,甚至她要亲力亲为,不放心别人做,因为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强。当她变得很绿茶,她可能不会直接说自己对,还是会拐着弯让你觉得无法反驳。绿茶最让人讨厌的地方,就是话说得很好听,心却很黑。
假如是一个多子女家庭,容易被忽视的那一位,或者经常被大家看作是必须以身作则的那一位比较容易产生自卑。比如说,老大。老大的难处在于,一方面要讨好父母,一方面要给弟弟妹妹立榜样,如果弟弟妹妹犯错,有的家长会认为是老大带坏的,如果弟弟妹妹出事,有的家长会认为是老大没看好弟弟妹妹。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就老大自卑加
安全感缺失,有的会形成
讨好型人格,有的会变得很强势。
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被拿来和别人比较,也会造成严重的自卑。成年以后,他会不自觉的用抵触比较的
惯性思维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有时候,对于一个人而言,据理力争其实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而是因为只有说服别人了,他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区别对待的,才会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我们说,他是安全感严重缺失。
1. 从小经常被忽视
如前面所言的,家庭成长中,老大的需求经常被忽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很多老大是讨好型人格,如果老大是个女孩,在上一代中这种可能性更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一些家庭中,被忽视的可能是夹在中间的孩子,比如老二、老三,也可能是老幺。
假如那个孩子是收养的,他可能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2. 从小颠沛流离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家是一个人的归属感象征,但是如果有的人一直在搬家,加上家庭教育没跟上,尽管和家人在一起成长,心里还是会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而没有归属感,就会让一个人觉得没有安全感。
3. 重要亲人丧失
重要亲人,指的是对一个人成长影响很大的亲人,不一定是养育者。比如说,有的孩子虽然是父母陪伴长大的,但是可能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更亲近,那么,对他而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是他的重要亲人,是他感情联系的重要纽带,一旦这位亲人离世,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很可能从此丧失安全感,也可能抑郁。
这个 社会 有一个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虚荣。人一旦虚荣起来,哪怕自己错了,也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虚荣心是怎么来的
1. 成长在一个好攀比、虚荣的环境
这个 社会 有一种思想叫“别人家的东西都是好的”。最常见的是街坊邻里的攀比,今天比衣服,明天比收入,后天比房子,再后天比孩子……似乎永远没有一个到头。
曾经听过一个广播剧《攀比》,里面的主角因为发小发财了,不服气,给孩子、先生布置各种任务,总之一定要在某一方面超过发小。看到发小家里有一个一米的鱼缸,于是就买了一个一米一的,然后对发小说,“我家也买了一个鱼缸,比你家的大。”
这种攀比,孩子耳濡目染后,就会习得,养成这种不良思想。
好攀比的人往往好胜心也比较重,因此,当遇到任何事情,他一定要说服别人。
这个世界上最能跟你据理力争的,莫过于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了。其实他也不是据理力争,而是无理取闹,总之,有杠就抬,只能他对,不能是别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从小要么一直被人养育者不停的挑剔,从来没有得到过肯定;要么是在学校里总是受到嘲笑、讽刺,养育者却只知道保护得死死的,没有培养他独立的思想和能力,只知道一味的哄,没有教会他明辨是非;要么是从小被养育者牢牢控制住,不让他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控制可能是硬控制,也可能是软控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长歪了,成了偏执型人格障碍。
还有一种情况也可能发展成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过,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没想到,淡缺失存在。那就是,一个人从小丧失双亲,并且双亲是死于非命的,而他的养育者可能无法给他适当的心理抚慰,或者他后来被送进孤儿院,又得不到爱。
但偏执型人格障碍并不是对谁都会据“理 ” 力争,而是看人下菜。如果是和他关系较近的,或者领导权威,或者他自己认为关系不错的,或是他认为侮辱到他的,他就会据“理 ” 力争,但实际却毫无依据,只是钻牛角尖,有的时候甚至想的都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东,他说西。
如果遇到的是一位自卑的人,不妨平时多给他点肯定,尽量不要发生争执,尤其强势的,争执起来很麻烦。多一些肯定和鼓励,慢慢的,他会觉得自己在你面前是被肯定的,相对比较不会和你争。
如果是一位爱慕虚荣的,或是一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那还是敬而远之吧。爱慕虚荣的人你改变不了;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疯狂起来,你会头疼,除非你有办法让他去精神科进行治疗,但你只要一提,对方毫无疑问会认为你在歧视他。
碰到身边有一位对于任何事必须据理力争,喜欢说服所有人的性格比较大概率匹配的是领袖型人格,要是碰到这样的工作伙伴又或是家人朋友应该如何相处呢?我们先从了解他开始!
特质
这种类型的朋友通常有豪爽,自视甚高,遇强愈强,公平公正的特质,他们通常比较好胜又有清晰的目的知道自己方向在哪里,于是就勇往直前。而且多数不愿被人控制,反而喜欢拥有支配别的人能力,这一点比较像超人,觉得自己是来拯救地球的,希望有强烈被需要感。
日常表现
对应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追逐权力,拼搏实力,不喜欢依靠别人,要掌控所有事情,总喜欢做大事,要做领导。对应的表现就是喜欢命令他人,爱battle等。
反观
恰恰是这样一位要掌控大局,爱做大事的人却是很负责任的人,有时我们只看到他们霸道的一面难免会觉得有点难相处,甚至咄咄逼人,但是没人会想到他从上一层下放的压力都在自己身上消化了,并没有透露给下面的人或者旁边的人,一旦有状况常常独自承担后果与责任,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强能保护大家,所以大家并不会看到他委屈和脆弱的一面。
小建议
对于这样的朋友,其实直接硬碰硬的怼回去难免大家都伤和气,所以最好是私底下约谈,给他留足面子,你可以先表达他的好处,其实我知道你是想保护大家,带领大家完成好任务的,但是呢有时你没有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可能就没办法把事情的细节做的尽善尽美,当然我们是一个团队肯定站你这边的,也希望你能多听取大家意见接受大家,这样才有利于团队融合效率也更高。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理问题,一定想办法自我调整,否则,长此以往,你身边朋友,都会慢慢的疏离,要学会静下心来,耐心的听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
一、好强心理,不管小问题大问题,都想证明你是对的,甚至有时候你已经不在乎错对,只想赢,让别人认输。
二、霸道心理,无论什么事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想别人按自己想法来,按自己的方法做,不希望被反驳。
三、焦虑心理,对别人做的事情总觉得不放心,不安心,总是担心这样担心那样,过度的担心,无名的恐惧。
四、迷茫心理,一直寄托厚望的人或事,希望突然破灭,一时间找不到落脚点,看不到未来,没有安全感。
大家好,我是真玉。我在很长时期都犯上这样的毛病,对事情据理力争,然后各种说服别人。通过一次次跌倒,然后复盘,现在自己意识到问题,慢慢尝试着改变。
以下视频是我的最内心的感受。如果大家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试着包容下,如果有人也这样,也希望你们能慢慢改变,对自己也好。
一、自我为中心
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当别人观点与自己不合时,别人是错的,说服别人是为了维护自己。
二、虚荣心
认为观点正确与否关系到个人形象,如果不说服别人,自己就没有面子。
三、偏执心理、钻牛角尖
只要别人观点不合,就强词夺理,甚至使用歪理邪说,极力掩饰自己。
四、自卑与焦躁
凡事都要争个赢,本意是为了掩饰自卑感,避免输了引起焦躁感。
你好,凡事据理力争,喜欢说服别人的人,有一股子杠劲,所谓得理不饶人,凡事打破砂锅问到底,遇到分歧穷追猛打辩到底。在我们这个崇尚中庸之道,追求和气生财、喜欢太极混沌的 社会 文化中,大多数人奉行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据理力争的人被人认为是锋芒毕露,幼稚浮躁和争胜斗勇,容易被人误会,更有甚者被人所忌惮。其实不仅仅东方,西方文明也不太喜欢善辩之人,苏格拉底就是因喜欢与人辩论之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爱辩论的人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病态型的善辩。也就是我们网上俗称的喷子、杠精。 这些人为辩而辩,善于诡辩,他们并非据理力争,只是为了享受辩论之后压垮对方时快感。他们对真理本身没有兴趣,辩论是发泄情绪,表示自我强大的一种挑衅行为。你说东,他们偏偏说西,你说马是马,他们说鹿是马,振振有词,咄咄逼人。 其行为背后是某种攻击性和破坏性力量,他们把说服别人作为胜利的标志,从口头辩论的得利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往往这些人生活不如意,平时过得非常委屈不舒展,以至于情绪堆积起来,不得不通过辩论把压力释放出来,并寻找到生命的价值。
第二种是习惯型善辩。 这些人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缜密的思维、并且在逻辑思维上得到系统的训练。他们有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喜欢通过语言、文字等头脑风暴碾压知识、智力和思维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例如最近网络上争议很大,受到媒体批评的某辩论节目的两位专业辩手,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却在疫情时期曾经通过“逻辑论证”,发表了不当的看法,引发了极大公愤。这些辩手的动机我们无法论断,但是我们可以理解,常年机械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了她们习惯性地以专业辩论姿态参与公共讨论,并且仗着“逻辑”为所欲为,当逻辑与事实、正义之间产生冲突时,她们也就而成为被唾弃的众矢之的。 这种习惯性辩论来源于智力炫耀,以辩才和逻辑获得价值感,并且成为一种行为方式,有时非常危险。
第三种是积极型的善辩。 比如中国儒家中大雄辩家孟子、比如刚才提到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们的辩论目的是为了在形式逻辑的世界中寻找到真理,通过辩论和争鸣而 探索 世界的本质。 通过人的思辨,确实能够在思维层面理解事物规律,达到某种启示,这就是为什么在佛教中会有辩经、在司法实践中会有辩护、论文必须经过答辩,在全世界辩论大赛方兴未艾的原因。积极型的善辩是一件好事,这种辩论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和缜密,当然,辩论也会让人的性格变得过分的刻板乃至认真,从而成为异类,但是这恰恰也是辩论者的真正价值所在。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任何事必须据理力争,并且要以自己的观点说服说有人。
1,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情,都是无懈可击的。
2,过于自信,觉得所有的焦点都在自己身上,别人就应该同意你做的所有事情。
3,没有主见,但又过于自信,两者不矛盾,不管是什么理由,总要去说服别人,可能当时会同意,其实别人内心并不认同。
这种心理是自己没有安全感,没有主见,但又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自我感觉很好,还有一点点的强迫症。关系好的朋友喜欢说真话的也许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熟悉的人也许会拍手称赞,但是内心并不赞同。人心很复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争辩为了什么?
让别人承认他能干,让别人接受他的思想,给别人一个能人的印象,让别人觉得他是对的。
这是什么心理呢?
其实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动机,但总的来说,这样的人比较自我中心,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我保护机制
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有时表现的很强势,但他的内心其实很脆弱,甚至可以说“自卑”,换个说法也叫“高自尊”,这么争辩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思想,保护自己的尊严。因为他害怕一旦输了,自己什么也没有了……
造成的原因呢?
内心敏感而自卑,造成原因往往是因为被人抱以过高的期待,或者曾经被人忽视或受到不公的待遇, 进而自己给自己施加很大压力,凡事都必须赢,不能输,不能接受负面意见或打击,所以要据理力争,甚至没理辩三分。
如何调整?
不争,则人莫能与之争 。
关键在于调整自己。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他虎你也虎,那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可犀牛鸟和犀牛,他们为什么可以和睦相处?因为他们没有利益争夺却有利益互补。所以可以考虑借鉴这种自然界的规律来调整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用心理学来说,凡事据理力争,可能是一种控制引起的强迫症状,这个源头可能不是我们常说的喜欢说服别人,而是无法抑制的控制欲在使然。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过度控制欲的形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人类控制感的萌芽起源于肛欲期(就是我们大约1-3岁这个时间段),这个时候婴幼儿开始尝试对自己的大小便进行控制,简单的说,就是我的排泄我说了算。从此以后,我们需要的控制感开始越来越强,从自我控制,过度到对身边人和环境的控制,再回归到自律、形成个人的道德标准。
而整个控制欲的发展,如果中间受到严重的阻碍,比如:幼儿时期如厕训练得不到自由,童年时期被过度限制好奇心,青春期叛逆得到过于严重的惩罚造成的身心创伤等等。控制欲的正常发展就会造成畸变,这会有两方面的表现。
1、过度退缩,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由于生命力随着控制感同时被压抑的表现,因为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有过真正的控制,所以也不能为任何事情负责,包括自我本身。
2、就是问题中提到的,过度控制,说服所有人,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听自己的。这就是因为过去的创伤,在成年后不断进行补偿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而强迫观念(我觉得我对)转变为行为(我必须要说服大家证明我是对的),其实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一旦真正形成行为模式,就很难再进行控制和干预,除非自己本身有意识到,有意愿控制行为,改变观念。
如果不是本人,而是身边人发现这种状况,唯一能做的是让当事人意识到这样的状况已经带来困扰,而 探索 自身的感受,最终自我评估是否需要改变。
对于强迫症状的对方,最糟糕的应对方式就是使用相同的强迫方式要求他改变,这样只会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