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札记后代评价

如题所述

《廿二史札记》是赵翼的代表作,撰写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齐名。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该书共36卷,补遗1卷,是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是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发现抵牾处摘出,以待博雅君子订正。他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赵翼考史的重点,不仅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他的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赵翼特别重视历史撰述中所记史事的真伪,提出撰史要谨慎从事,“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他认为不可将历代修史时弃而不取的史料,作为信徵之用。不为猎奇而放弃严谨,是他治史的严肃之处。


《廿二史札记》中,赵翼对“二十四史”的品评,“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历来被推举为读史的入门之书。赵翼对《廿二史札记》的风格与价值,除了长于考据,在考史的基础上注重议论,可以说是有另一个特点。这里既有关于史学的评论,也有关于史事的评论。在史学评论中,赵翼对历代史书修撰的得失,分析周到,持论平实,其中不乏至今仍值得称道的重要史学见解。对于史事的评论,更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廿二史札记》中,赵翼考察了历代社会演变、古今风云变化、时势发展趋势,议论关乎“天下之情变,古今之得失”。他有过从政经历,特别是曾在地方为官,使他对社会风气、对民众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政治得失与社会兴亡有更多的认识。因此,他的许多见地深刻而精辟,往往发前人之所未发。这些都体现在赵翼的史论之中。他在《廿二史札记》中,以“气运”、“天人关系”、“治乱兴衰”、“民心所愿”等为线索,总结历史经验,探究历史发展的常理与恒情。


值得注意的是,赵翼除了关注历代政治制度的优劣得失,还将目光投向国计民生,涉及不少前人不常注意的问题,可谓独辟蹊径。如他在书中多次谈到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米价问题——《唐前后米价贵贱之数》、《明代的米价贵贱》,通过米价的变化,透视朝政兴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其意义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考史范畴。《长安地气》条,以地气的变化为线索,探究历代朝政的盛衰。当然,仅用地气之变来阐释皇朝盛衰的原因是不够的,但他提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盛衰的影响的观点,并形成较为完备的认识,这在中国古代史家中是非常突出的。


赵翼考史,有纵向的考察,也有横向的比较。如在《汉末诸臣劾治宦官》条中,他不仅涉及东汉的宦官问题,而且将唐、明各朝士大夫与宦官势力之间的较量进行对比分析,从宦官势力膨胀的过程中,寻找中国政治的特点。长于归纳、比较,以发展眼光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是赵翼治史超出其他一些史家的关键所在。同时,赵翼的考释极少晦涩之词,大多言简意赅,易读易懂。篇目的标题常有画龙点睛之效,经过综合归纳,有些条目很是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因此,有学者评论赵翼的治史是“乾嘉时代甚至中国整个史学发展史上所罕见的史学”。赵翼同时代的学者、著名经学大家和考史学家钱大昕对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扩展资料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廿二史札记后代评价
他认为不可将历代修史时弃而不取的史料,作为信徵之用。不为猎奇而放弃严谨,是他治史的严肃之处。《廿二史札记》中,赵翼对“二十四史”的品评,“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历来被推举为读史的入门之书。赵翼对《廿二史札记》的风格与价值,除了长于考据,在考史的基...

对于诸葛亮选拔人才的精神和做法,后代学者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诸葛亮这种选拔人才的精神与做法,后代的学者都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明代的方孝儒在《诸葛丞相论》中就认为,自秦汉以下为相者都不如诸葛亮。而清代的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把诸葛亮与曹操、刘备、孙权加以比较后,认为:就用人来说,曹操用权术来驾驭人才,刘备以他的挚诚来笼络人才,孙氏...

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的私人笔记分别是()。
《廿二史札记》后代评价:《廿二史札记》为赵翼的代表作,撰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齐名。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因《唐书》、...

明史评价
《廿二史札记》中指出,自欧阳公的《五代史》外,《明史》是近代诸史中最完善的一部。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明史》作为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其史料价值较高,修纂日久,经验丰富,尤其是在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余秋雨在《山居笔记 · 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表示,《明史》后来成为整个...

曹家,一个父亲,两个儿子,那个后世褒贬不一的权势门庭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三国对垒,曹操张罗的是一种权术组合,刘备张罗的是一种性情组合,孙权张罗的是一种意气组合。沿用这种说法,当时孙权手下的年轻军人们确实是意气风发。这样的年轻军人,天天追求着火烟烈焰中的潇洒形象,完全不屑于吟诗作文。这种心态也左右着上层 社会 的整体气氛,因此,孙吴集团中没有...

李延寿简介及详细资料
他对南北之间的战争采取"两国交兵不详载"(赵翼《廿二史札记》卷13《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条)的作法,就是有意削减对此的过分纠缠。 《南史》和《北史》在记述人物的历史活动时,通常都把所记述的人物和他的家族兴替得失、荣辱悲欢联系起来,而尤其注重说明人物的社会活动的因果同"家声"、"门风"的关系。二史...

明史缺点
康熙皇帝原本批准将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附在思宗本纪内,但在南山案爆发后,这些记载被禁止写入。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对《明史》中的缺失有评论,但由于对官修正史的顾忌,未能给予严厉的评价。柴德赓教授指出,《明史》中存在诸如“不当”、“疏舛”、“重复”等明显的错误,但因其不...

用历史知识评价一位古代帝王
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则纯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出发,谓: “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

刘邦是怎么出生的?
清代史学家赵翼这样评论他的文字,“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所传御制文集,虽不无词臣润色,然英伟之气自不可掩”(《廿二史札记》),有吹捧的嫌疑。 8 刘邦和朱元璋的外貌特征 都有“日角之相”,左目上曰日角骨,右目上曰月角骨,这是古代看相的专用语。二人都有“额骨突出”,刘邦“上额突出”,朱元璋“额骨隆起”...

明太祖洪武大帝,明显是个好皇帝...某些人是不用脑子思考的...还说他...
杀害功臣,贪官处以剥皮极刑。“胡蓝之狱”将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价“胡蓝之狱”:汉高谋杀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至栾布,则因其反而诛之。卢绾、韩王信,亦以谋反有端而后征讨。其余萧、曹、绎、灌等,方且倚为心膂,欲以托孤...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