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传说故事 200字

习俗

春节传说故事: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春节习俗:

扫尘

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亦称扫屋)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扩展资料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

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参考资料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传说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桃符的传说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2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3-18
传说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桃符的传说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4个回答  2019-02-11
春节传说故事: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