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神话传说

如题所述

1、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古代有一个叫万年的年轻人。当他看到当时的节日非常混乱时,他就有了安排节日的打算。但他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厌倦了上山砍柴,坐在树荫下休息。阴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日晷来测量一天中的时间。后来,悬崖上滴水的泉水启发了他,他开始做一个五层的漏壶来计算时间。日复一日,他发现每360天,四季都在重复,一天的长度也在重复。

2、贴春联和门神

在古代一个鬼世界,里面有一座山,一棵3000英里长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金鸡在早晨啼叫,在夜晚徘徊的鬼魂都会回到鬼域。鬼域之门位于桃树的东北部。

门口站着两位神人,分别叫沈茶和于雷。如果一个鬼魂晚上做了一些对自然和理性有害的事情,沈茶和于雷会立刻找到并抓住它,用芒苇做的绳子绑起来,然后送去喂老虎。因此,全世界的鬼魂都害怕沈察和于雷。于是百姓用桃木雕刻自己的外貌,放在门口,以防恶害。后来,人们简单地在桃板上刻上了沈茶和于雷的名字,认为这样做也可以压制邪恶,消灭邪恶。这种桃花板后来被称为“桃花符”。

3、年兽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4、腊八粥的故事

中国人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来自印度。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北部卡皮拉维王国的纯净食品之王的儿子。他看到所有的生命都遭受着生、老、病、死的痛苦,但对当时婆罗门的神权制度并不满意,于是放弃了王位,成了僧侣。

起初没有收获,经过六年的辛勤劳动,12月8日,菩萨树下实现了佛。在禁欲主义的这六年里,每天只吃一根大麻和一米。后人没有忘记他的痛苦,每年12月8日吃粥作为纪念。

5、老鼠嫁女的传说

在古代人们认为老鼠是有害和不幸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旧历年的30号晚上结婚,以确保来年的安全和吉祥。上海郊区的一些地方说,老鼠在农历的第一个月16日嫁他们的女儿。当晚,家家户户炒芝麻糖,是一种给老鼠父母吃的甜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年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腊八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年话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9

大家最期待的节日恐怕属春节莫属了,那么亲们知道有关春节的传说吗?

第2个回答  2019-03-24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个鬼界,当中有座棵覆盖三千里桃树的山,树上有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赶回。负责看守鬼界大门的两个神人叫神荼、郁垒,如果鬼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就会立即将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们。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2-22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