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的资料

如题所述

郑和远航:东方文明中的世界主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02月01日 13:56 舰船知识网络版

郑和家族目睹并经历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盛衰,10代人生死,从布哈拉到古里,象一部世界迁移的史诗。郑和远航结合阿拉伯世界的航海传统、贸易精神与中华帝国的政治武功是整个东方民族海上冒险的一次辉煌总结。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五世孙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

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他为自己的儿子起了一个半穆斯林半蒙古人的名字:马伯颜,马表示默哈穆德,伯颜则跟那位攻陷南宋首都临安的蒙古将领伯颜的名字一样。马伯颜的儿子曾去麦加朝圣,人称马哈只。哈只是伊斯兰教中对去麦加朝圣者的尊称。1482年,洪武皇帝出兵平定梁王。这场战役间,受人尊敬的布哈拉裔香客蒙难,他11岁的儿子成为许多被明军掳走的儿童之一。20年后,我们再看到这个孩子时,他已成为永乐皇帝宫中一名显赫的大内太监,名叫郑和。这个名字是皇帝赐给他的, 其中有苦难,也有荣华。
布哈拉的所非尔是郑和的十世祖。他的家族从一个外国人变成在中国的色目人再变成地道的中国人。1405年, 当雄心勃勃的永乐皇帝脑子里闪现遣使出洋的念头时, 他首先想到的人选就是郑和。他是他身边的亲信,家世上又有世界主义色彩。在一个安土重迁、尊农抑商的民族中,似乎只有番属的后代才能够四处游荡。他们追逐世间的利益也追逐风中的黄沙、海上的浪涛,他们是辛伯达的后代,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从布哈拉到古里。
陆上的布哈拉犹如海上的古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万商聚会之地。从所非尔赶着驼马领着族人从布哈拉出发到郑和在古里去世,郑和家族10代人生生死死,象一部世界迁移的史诗。所非尔的时代,中亚是亚欧大陆的通道,许多条商路穿行在沙漠与绿洲、高山与草原间,撒马尔罕、布哈拉都是繁华的大城市,汇集各路商贾各色商品。1220年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帝国,繁华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变成一片废墟。蒙古统治期间,这些商路城市又迅速复兴,马可•波罗路过布哈拉的时候,发现它是“整个波斯最美丽的城市”。蒙古帝国衰落,察合台汗国不过是个强盗窝点,中亚战乱频仍,统治者朝立暮覆,帖木耳是个天才的残暴土匪。
他知道定居者需要和平,游牧者需要战争,于是他就对内实行和平,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他征服了从地中海到巴尔喀什湖的广大地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出现了最后一次繁荣。撒马尔罕成了世界之都,布哈拉城里有来自波斯、印度、俄罗斯、中国的商人,最大的商队有1000峰骆驼。然而,这已是最后的辉煌。帖木耳之后政治分裂与宗教分裂再次切断了这条古老的商路,而且再也没有恢复起当年的显赫。世界格局变了,东西交通转到海上。大陆战乱割据,南海道丝绸之路在这期间飞速发展,洲际贸易从重建的埃及亚历山大港一直到中国的泉州。郑和开始远航的时候,已不是南海道丝绸之路贸易高峰的开始,而是高峰的结束。因为另一条海上贸易之路,好望角路,在郑和之后不久就取代了它。郑和家族10世间,目睹并经历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盛衰。
郑和的种族、家族、传统与信仰,都使他更容易与外洋番邦交往。他可能信佛教,从道衍和尚受菩萨戒,在南京牛首山碧峰寺与锡兰山寺都有大量的供奉;他也可能信伊斯兰教,他是“马哈只”的儿子,似乎还有伊斯兰教教名;他也信妈祖,祭天妃宫。当然,他最信的还是天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世间可以有多种宗教,但只能有一种政治。
郑和很可能懂阿拉伯语,他的家族与航海有许多联系,100多年前忽必烈远征日本、爪哇,庞大的蒙古帝国舟师中,或许有他某位祖先或赛典赤赡思丁的兄弟?泉州港是世界都市,四百多年来一直是番商荟萃、放洋出番之地,南宋时大食商人蒲寿庚曾提举泉州市舶司30年,在那里, 郑和或许能找到自己的亲戚或族谱。1965年,泉州发现一块阿拉伯文墓碑,死者叫赛典赤杜安沙,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 。这位“不幸被死亡击中”的回回人很可能是郑和曾祖父的兄弟或堂兄弟。远航西洋,要在泉州造船,征摹水手,祭天妃宫,去清真寺祈祷,装载景德镇、德化的陶瓷……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南海到印度洋、 阿拉伯海、红海,至少八个世纪之前, 阿拔斯时代,大食番商就开始乘坐锡兰山水手驾驶的阿丹大舶往来于广州、泉州、占城、满剌加、爪哇、古里、忽鲁谟斯、阿丹、天方或麻林之间。郑和不论是在泉州造舶放洋还是在沿途各港口登陆,都可以见到中国客商、穆斯林水手。
远航,在陌生的港湾停泊,从华夏文明进入印度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郑和的世界主义身世或许能使他感觉不到异乡风物的殊异。有关记载大多说这些遥远的国家地区与中国“民物咸若,熙嗥同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主义目光,在三种差异如此之大的文明之间看到闻风向化的类同?世界上可以有多种信仰,但只能有一种政治。
明初的中国社会,仍保留着一些蒙元时代遗留下来的世界主义色彩。郑和船队有异域身世的,还不仅是郑和一人。船队的第二号人物正使太监王景弘,亦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他生长于闽南,或许比郑和更精通航,郑和客死古里,是他将庞大的舰队带回中国。他的航海日记<<洋更>>据说成为日后舟子出洋的秘本。 郑和远航有异族情调。船队中有许多伊斯兰教徒。那位1423年率分艘船队访问阿丹的宦官李兴, 在也门史料中是用伊斯兰教名称呼的, 第四次出航前,郑和前往西安羊市大清净寺请伊斯兰教掌教哈三同行,通译回语。详细记叙出使经历的<<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也是“善通番语”、信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他生在浙江会稽(绍兴),祖上或许就是跟随伯颜大军进入行在城的色目人。从华夏中土至西洋番邦,这些色目人的后代或许不会感到异乡风物的陌生。“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无论你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
古里是个好地方,碧波拥起的港湾,沸沸扬扬的码头,城中高耸的清真教堂,壮丽的印度教寺庙。万邦际会之地,才是真正的故乡。临终之际的郑和,或许不会感到客死异邦的凄凉。清晨海鸟的飞影与夜晚燃烧的星星,随时都可以带走他的灵魂。
郑和来自一个有世界主义色彩的家族,郑和的舰队里,可能有西域贵族、大食番商的后商,有占城的舟师,蒙古族的千户、掌旗。这样一个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船队创造的奇迹,也是整个东方民族的奇迹。华夏文明为它提供了帝国的政治使命、军事装备、物质基础,伊斯兰文明则为它准备了航海技术,贸易精神。为了这28年的航行,郑和家族准备了10代人,整个东方民族则准备了至少1000年。
参考资料:http://jczs.sina.com.cn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6
郑和远航:东方文明中的世界主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02月01日 13:56 舰船知识网络版

郑和家族目睹并经历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盛衰,10代人生死,从布哈拉到古里,象一部世界迁移的史诗。郑和远航结合阿拉伯世界的航海传统、贸易精神与中华帝国的政治武功是整个东方民族海上冒险的一次辉煌总结。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五世孙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

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他为自己的儿子起了一个半穆斯林半蒙古人的名字:马伯颜,马表示默哈穆德,伯颜则跟那位攻陷南宋首都临安的蒙古将领伯颜的名字一样。马伯颜的儿子曾去麦加朝圣,人称马哈只。哈只是伊斯兰教中对去麦加朝圣者的尊称。1482年,洪武皇帝出兵平定梁王。这场战役间,受人尊敬的布哈拉裔香客蒙难,他11岁的儿子成为许多被明军掳走的儿童之一。20年后,我们再看到这个孩子时,他已成为永乐皇帝宫中一名显赫的大内太监,名叫郑和。这个名字是皇帝赐给他的, 其中有苦难,也有荣华。
布哈拉的所非尔是郑和的十世祖。他的家族从一个外国人变成在中国的色目人再变成地道的中国人。1405年, 当雄心勃勃的永乐皇帝脑子里闪现遣使出洋的念头时, 他首先想到的人选就是郑和。他是他身边的亲信,家世上又有世界主义色彩。在一个安土重迁、尊农抑商的民族中,似乎只有番属的后代才能够四处游荡。他们追逐世间的利益也追逐风中的黄沙、海上的浪涛,他们是辛伯达的后代,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从布哈拉到古里。
陆上的布哈拉犹如海上的古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万商聚会之地。从所非尔赶着驼马领着族人从布哈拉出发到郑和在古里去世,郑和家族10代人生生死死,象一部世界迁移的史诗。所非尔的时代,中亚是亚欧大陆的通道,许多条商路穿行在沙漠与绿洲、高山与草原间,撒马尔罕、布哈拉都是繁华的大城市,汇集各路商贾各色商品。1220年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帝国,繁华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变成一片废墟。蒙古统治期间,这些商路城市又迅速复兴,马可•波罗路过布哈拉的时候,发现它是“整个波斯最美丽的城市”。蒙古帝国衰落,察合台汗国不过是个强盗窝点,中亚战乱频仍,统治者朝立暮覆,帖木耳是个天才的残暴土匪。
他知道定居者需要和平,游牧者需要战争,于是他就对内实行和平,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他征服了从地中海到巴尔喀什湖的广大地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出现了最后一次繁荣。撒马尔罕成了世界之都,布哈拉城里有来自波斯、印度、俄罗斯、中国的商人,最大的商队有1000峰骆驼。然而,这已是最后的辉煌。帖木耳之后政治分裂与宗教分裂再次切断了这条古老的商路,而且再也没有恢复起当年的显赫。世界格局变了,东西交通转到海上。大陆战乱割据,南海道丝绸之路在这期间飞速发展,洲际贸易从重建的埃及亚历山大港一直到中国的泉州。郑和开始远航的时候,已不是南海道丝绸之路贸易高峰的开始,而是高峰的结束。因为另一条海上贸易之路,好望角路,在郑和之后不久就取代了它。郑和家族10世间,目睹并经历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盛衰。
郑和的种族、家族、传统与信仰,都使他更容易与外洋番邦交往。他可能信佛教,从道衍和尚受菩萨戒,在南京牛首山碧峰寺与锡兰山寺都有大量的供奉;他也可能信伊斯兰教,他是“马哈只”的儿子,似乎还有伊斯兰教教名;他也信妈祖,祭天妃宫。当然,他最信的还是天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世间可以有多种宗教,但只能有一种政治。
郑和很可能懂阿拉伯语,他的家族与航海有许多联系,100多年前忽必烈远征日本、爪哇,庞大的蒙古帝国舟师中,或许有他某位祖先或赛典赤赡思丁的兄弟?泉州港是世界都市,四百多年来一直是番商荟萃、放洋出番之地,南宋时大食商人蒲寿庚曾提举泉州市舶司30年,在那里, 郑和或许能找到自己的亲戚或族谱。1965年,泉州发现一块阿拉伯文墓碑,死者叫赛典赤杜安沙,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 。这位“不幸被死亡击中”的回回人很可能是郑和曾祖父的兄弟或堂兄弟。远航西洋,要在泉州造船,征摹水手,祭天妃宫,去清真寺祈祷,装载景德镇、德化的陶瓷……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南海到印度洋、 阿拉伯海、红海,至少八个世纪之前, 阿拔斯时代,大食番商就开始乘坐锡兰山水手驾驶的阿丹大舶往来于广州、泉州、占城、满剌加、爪哇、古里、忽鲁谟斯、阿丹、天方或麻林之间。郑和不论是在泉州造舶放洋还是在沿途各港口登陆,都可以见到中国客商、穆斯林水手。
远航,在陌生的港湾停泊,从华夏文明进入印度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郑和的世界主义身世或许能使他感觉不到异乡风物的殊异。有关记载大多说这些遥远的国家地区与中国“民物咸若,熙嗥同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主义目光,在三种差异如此之大的文明之间看到闻风向化的类同?世界上可以有多种信仰,但只能有一种政治。
明初的中国社会,仍保留着一些蒙元时代遗留下来的世界主义色彩。郑和船队有异域身世的,还不仅是郑和一人。船队的第二号人物正使太监王景弘,亦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他生长于闽南,或许比郑和更精通航,郑和客死古里,是他将庞大的舰队带回中国。他的航海日记<<洋更>>据说成为日后舟子出洋的秘本。 郑和远航有异族情调。船队中有许多伊斯兰教徒。那位1423年率分艘船队访问阿丹的宦官李兴, 在也门史料中是用伊斯兰教名称呼的, 第四次出航前,郑和前往西安羊市大清净寺请伊斯兰教掌教哈三同行,通译回语。详细记叙出使经历的<<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也是“善通番语”、信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他生在浙江会稽(绍兴),祖上或许就是跟随伯颜大军进入行在城的色目人。从华夏中土至西洋番邦,这些色目人的后代或许不会感到异乡风物的陌生。“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无论你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
古里是个好地方,碧波拥起的港湾,沸沸扬扬的码头,城中高耸的清真教堂,壮丽的印度教寺庙。万邦际会之地,才是真正的故乡。临终之际的郑和,或许不会感到客死异邦的凄凉。清晨海鸟的飞影与夜晚燃烧的星星,随时都可以带走他的灵魂。
郑和来自一个有世界主义色彩的家族,郑和的舰队里,可能有西域贵族、大食番商的后商,有占城的舟师,蒙古族的千户、掌旗。这样一个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船队创造的奇迹,也是整个东方民族的奇迹。华夏文明为它提供了帝国的政治使命、军事装备、物质基础,伊斯兰文明则为它准备了航海技术,贸易精神。为了这28年的航行,郑和家族准备了10代人,整个东方民族则准备了至少1000年。
第2个回答  2007-03-26
哥伦布曾秘寻郑和航海图 为现存最早航海图集

伟大航海家郑和

《航海日志》消失在历史中?

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是,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始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朝廷中便有人开始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当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档案时,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忠大怒,鞭苔下吏,责其三天之内寻到遗失文档,仍一无所获。”明代“职业外交官”严从简在所著《殊域周咨录》中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知道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存在过,但如今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了。

哥伦布秘密寻找的航海图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简称它为《郑和航海图》。

图中标绘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及沿线的参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达目的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这成为了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当年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后白银大量入华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下,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的建立。

两位教授指出,经济的高度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正是中国白银货币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法定货币资格的重要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是明代中国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

郑和舰队规模超过今日美航母舰群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展示民族雄威的朝代,而郑和率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舰队多达200多艘,包括60多艘大宝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共载官员、士兵、商人28000人。如此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当时郑和船队中最大的一条船长151米,宽61米,与足球场大小相仿。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所率船队只有3艘船,120名船员,最长的一艘只有23米。
哥伦布曾秘寻郑和航海图 为现存最早航海图集

伟大航海家郑和

《航海日志》消失在历史中?

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是,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始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朝廷中便有人开始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当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档案时,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忠大怒,鞭苔下吏,责其三天之内寻到遗失文档,仍一无所获。”明代“职业外交官”严从简在所著《殊域周咨录》中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知道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存在过,但如今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了。

哥伦布秘密寻找的航海图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简称它为《郑和航海图》。

图中标绘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及沿线的参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达目的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这成为了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当年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后白银大量入华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下,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的建立。

两位教授指出,经济的高度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正是中国白银货币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法定货币资格的重要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是明代中国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

郑和舰队规模超过今日美航母舰群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展示民族雄威的朝代,而郑和率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舰队多达200多艘,包括60多艘大宝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共载官员、士兵、商人28000人。如此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当时郑和船队中最大的一条船长151米,宽61米,与足球场大小相仿。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所率船队只有3艘船,120名船员,最长的一艘只有23米。
哥伦布曾秘寻郑和航海图 为现存最早航海图集

伟大航海家郑和

《航海日志》消失在历史中?

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是,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始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朝廷中便有人开始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当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档案时,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忠大怒,鞭苔下吏,责其三天之内寻到遗失文档,仍一无所获。”明代“职业外交官”严从简在所著《殊域周咨录》中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知道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存在过,但如今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了。

哥伦布秘密寻找的航海图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简称它为《郑和航海图》。

图中标绘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及沿线的参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达目的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这成为了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当年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后白银大量入华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下,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的建立。

两位教授指出,经济的高度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正是中国白银货币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法定货币资格的重要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是明代中国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

郑和舰队规模超过今日美航母舰群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展示民族雄威的朝代,而郑和率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舰队多达200多艘,包括60多艘大宝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共载官员、士兵、商人28000人。如此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当时郑和船队中最大的一条船长151米,宽61米,与足球场大小相仿。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所率船队只有3艘船,120名船员,最长的一艘只有23米。
哥伦布曾秘寻郑和航海图 为现存最早航海图集

伟大航海家郑和

《航海日志》消失在历史中?

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是,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始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朝廷中便有人开始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当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档案时,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忠大怒,鞭苔下吏,责其三天之内寻到遗失文档,仍一无所获。”明代“职业外交官”严从简在所著《殊域周咨录》中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知道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存在过,但如今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了。

哥伦布秘密寻找的航海图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简称它为《郑和航海图》。

图中标绘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及沿线的参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达目的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这成为了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当年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后白银大量入华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下,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的建立。

两位教授指出,经济的高度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正是中国白银货币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法定货币资格的重要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是明代中国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

郑和舰队规模超过今日美航母舰群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展示民族雄威的朝代,而郑和率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舰队多达200多艘,包括60多艘大宝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共载官员、士兵、商人28000人。如此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当时郑和船队中最大的一条船长151米,宽61米,与足球场大小相仿。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所率船队只有3艘船,120名船员,最长的一艘只有23米。
第3个回答  2007-04-09
第一次: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5—1407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率水手、官兵、翻译、采办、工匠、医生等27800余人,乘长44丈,宽18丈大船(宝船)62艘,还有很多附带船只,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庞大的船队,航行于浩淼无垠的海洋之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经福建——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浡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 10月 2日)郑和回到南京。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三次:明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乐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费信《星槎胜览》)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所历国家“……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今印度的阿麦达巴丹)、小柯(葛)兰、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明实录》卷八三)永乐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郑和还京。郑和一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揖睦邻国,屡邀劫其来往使臣,诸番皆苦之。”(《明实录》卷一一六)这次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劫郑和船只。郑和临危不惧,率兵2000抄其后路,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回国后,献俘于朝。群臣主张杀之,成祖为维护两国人民间传统友谊,“悯其愚无知”,命释放,给以衣食,令再立其国中贤者为王。海外闻之,无不感服,而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遇大险,能镇定自若,迅速决定克敌制胜之策,具有大将风度。

第四次: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郑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近邻各国友好来往加强了。而成祖以“远者犹未宾服”(《明史·忽鲁谟斯传》),所以再命郑和远航至阿拉伯-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剌(卜喇哇)、溜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剌(似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诸国王锦绮纱罗绢等物有差。”(《明实录》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郑和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还有马欢也任通译同行。据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云:此行有宝船63艘,大者长44丈,阔18丈,中者长37丈、阔15丈。共27670人,规模仍然很大。永乐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国。

第五次:明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剌哇、忽鲁谟斯、苏禄、彭亨、沙里湾泥等地。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国内。

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锡兰、溜山、麻林等19国都遣使朝贡,辞还,命郑和等与其偕往,赐各国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应柯枝国王可亦里之请,赐其印诰并封其国之山为镇国山,明成祖并亲制碑文赐之,以志友好。

第六次:明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公元1421—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返国。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复遣“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与 16国使者偕行。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岛)、佐法儿、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分批、分队之意)而行。永乐二十年(公元 1422年)八月十八日返还。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1433年)。明宣宗宣德六年闰十二月,此时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郑和年已60岁,仍率27550人的船队远航。“凡所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阿鲁、甘把里、阿丹、佐法儿、竹步(索马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其君长皆赐采币有差。”(《宣德实录》卷六七)郑和船队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大批、大队)船回洋。郑和就在此归途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现此墓尚存。
第4个回答  2007-04-05
郑和家族目睹并经历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盛衰,10代人生死,从布哈拉到古里,象一部世界迁移的史诗。郑和远航结合阿拉伯世界的航海传统、贸易精神与中华帝国的政治武功是整个东方民族海上冒险的一次辉煌总结。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五世孙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

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他为自己的儿子起了一个半穆斯林半蒙古人的名字:马伯颜,马表示默哈穆德,伯颜则跟那位攻陷南宋首都临安的蒙古将领伯颜的名字一样。马伯颜的儿子曾去麦加朝圣,人称马哈只。哈只是伊斯兰教中对去麦加朝圣者的尊称。1482年,洪武皇帝出兵平定梁王。这场战役间,受人尊敬的布哈拉裔香客蒙难,他11岁的儿子成为许多被明军掳走的儿童之一。20年后,我们再看到这个孩子时,他已成为永乐皇帝宫中一名显赫的大内太监,名叫郑和。这个名字是皇帝赐给他的, 其中有苦难,也有荣华。
布哈拉的所非尔是郑和的十世祖。他的家族从一个外国人变成在中国的色目人再变成地道的中国人。1405年, 当雄心勃勃的永乐皇帝脑子里闪现遣使出洋的念头时, 他首先想到的人选就是郑和。他是他身边的亲信,家世上又有世界主义色彩。在一个安土重迁、尊农抑商的民族中,似乎只有番属的后代才能够四处游荡。他们追逐世间的利益也追逐风中的黄沙、海上的浪涛,他们是辛伯达的后代,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从布哈拉到古里。
陆上的布哈拉犹如海上的古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万商聚会之地。从所非尔赶着驼马领着族人从布哈拉出发到郑和在古里去世,郑和家族10代人生生死死,象一部世界迁移的史诗。所非尔的时代,中亚是亚欧大陆的通道,许多条商路穿行在沙漠与绿洲、高山与草原间,撒马尔罕、布哈拉都是繁华的大城市,汇集各路商贾各色商品。1220年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帝国,繁华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变成一片废墟。蒙古统治期间,这些商路城市又迅速复兴,马可•波罗路过布哈拉的时候,发现它是“整个波斯最美丽的城市”。蒙古帝国衰落,察合台汗国不过是个强盗窝点,中亚战乱频仍,统治者朝立暮覆,帖木耳是个天才的残暴土匪。
他知道定居者需要和平,游牧者需要战争,于是他就对内实行和平,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他征服了从地中海到巴尔喀什湖的广大地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出现了最后一次繁荣。撒马尔罕成了世界之都,布哈拉城里有来自波斯、印度、俄罗斯、中国的商人,最大的商队有1000峰骆驼。然而,这已是最后的辉煌。帖木耳之后政治分裂与宗教分裂再次切断了这条古老的商路,而且再也没有恢复起当年的显赫。世界格局变了,东西交通转到海上。大陆战乱割据,南海道丝绸之路在这期间飞速发展,洲际贸易从重建的埃及亚历山大港一直到中国的泉州。郑和开始远航的时候,已不是南海道丝绸之路贸易高峰的开始,而是高峰的结束。因为另一条海上贸易之路,好望角路,在郑和之后不久就取代了它。郑和家族10世间,目睹并经历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盛衰。
郑和的种族、家族、传统与信仰,都使他更容易与外洋番邦交往。他可能信佛教,从道衍和尚受菩萨戒,在南京牛首山碧峰寺与锡兰山寺都有大量的供奉;他也可能信伊斯兰教,他是“马哈只”的儿子,似乎还有伊斯兰教教名;他也信妈祖,祭天妃宫。当然,他最信的还是天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世间可以有多种宗教,但只能有一种政治。
郑和很可能懂阿拉伯语,他的家族与航海有许多联系,100多年前忽必烈远征日本、爪哇,庞大的蒙古帝国舟师中,或许有他某位祖先或赛典赤赡思丁的兄弟?泉州港是世界都市,四百多年来一直是番商荟萃、放洋出番之地,南宋时大食商人蒲寿庚曾提举泉州市舶司30年,在那里, 郑和或许能找到自己的亲戚或族谱。1965年,泉州发现一块阿拉伯文墓碑,死者叫赛典赤杜安沙,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 。这位“不幸被死亡击中”的回回人很可能是郑和曾祖父的兄弟或堂兄弟。远航西洋,要在泉州造船,征摹水手,祭天妃宫,去清真寺祈祷,装载景德镇、德化的陶瓷……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南海到印度洋、 阿拉伯海、红海,至少八个世纪之前, 阿拔斯时代,大食番商就开始乘坐锡兰山水手驾驶的阿丹大舶往来于广州、泉州、占城、满剌加、爪哇、古里、忽鲁谟斯、阿丹、天方或麻林之间。郑和不论是在泉州造舶放洋还是在沿途各港口登陆,都可以见到中国客商、穆斯林水手。
远航,在陌生的港湾停泊,从华夏文明进入印度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郑和的世界主义身世或许能使他感觉不到异乡风物的殊异。有关记载大多说这些遥远的国家地区与中国“民物咸若,熙嗥同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主义目光,在三种差异如此之大的文明之间看到闻风向化的类同?世界上可以有多种信仰,但只能有一种政治。
明初的中国社会,仍保留着一些蒙元时代遗留下来的世界主义色彩。郑和船队有异域身世的,还不仅是郑和一人。船队的第二号人物正使太监王景弘,亦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他生长于闽南,或许比郑和更精通航,郑和客死古里,是他将庞大的舰队带回中国。他的航海日记<<洋更>>据说成为日后舟子出洋的秘本。 郑和远航有异族情调。船队中有许多伊斯兰教徒。那位1423年率分艘船队访问阿丹的宦官李兴, 在也门史料中是用伊斯兰教名称呼的, 第四次出航前,郑和前往西安羊市大清净寺请伊斯兰教掌教哈三同行,通译回语。详细记叙出使经历的<<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也是“善通番语”、信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他生在浙江会稽(绍兴),祖上或许就是跟随伯颜大军进入行在城的色目人。从华夏中土至西洋番邦,这些色目人的后代或许不会感到异乡风物的陌生。“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无论你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
古里是个好地方,碧波拥起的港湾,沸沸扬扬的码头,城中高耸的清真教堂,壮丽的印度教寺庙。万邦际会之地,才是真正的故乡。临终之际的郑和,或许不会感到客死异邦的凄凉。清晨海鸟的飞影与夜晚燃烧的星星,随时都可以带走他的灵魂。
郑和来自一个有世界主义色彩的家族,郑和的舰队里,可能有西域贵族、大食番商的后商,有占城的舟师,蒙古族的千户、掌旗。这样一个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船队创造的奇迹,也是整个东方民族的奇迹。华夏文明为它提供了帝国的政治使命、军事装备、物质基础,伊斯兰文明则为它准备了航海技术,贸易精神。为了这28年的航行,郑和家族准备了10代人,整个东方民族则准备了至少1000年。

郑和远航的资料
郑和不论是在泉州造舶放洋还是在沿途各港口登陆,都可以见到中国客商、穆斯林水手。远航,在陌生的港湾停泊,从华夏文明进入印度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郑和的世界主义身世或许能使他感觉不到异乡风物的殊异。有关记载大多说这些遥远的国家地区与中国“民物咸若,熙嗥同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主义目光...

郑和远航的资料是什么啊?
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来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出海远航。后来他替燕王效力,航海的愿望却一直埋在心中。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

郑和远航的资料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

谁有郑和远航的资料?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

郑和远航的资料
郑和远航的过程 :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西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

你们谁知道郑和远航的资料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郑和远航的资料
郑和的航海始于该世纪之初,出现在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之前,比葡萄牙人迪亚士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82年,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要早87年,比达伽马1498年到达印度科泽科德要早93年。郑和史诗般的远航绝唱,是日后西方冒险航海家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郑和的航海创举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们将中国精美的...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关于郑和远航的资料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