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1.可以理解为四时的变化.自然界的四时更迭,呈现着阴阳消长的变化,冬至45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45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2.可以理解为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由于四时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脉象上为春规、夏矩、秋衡、冬权.这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脉象上的一种充分体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淮南子》的作者】

西汉初年由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1年,汉高祖刘邦之孙厉王刘长之子,即汉武帝刘彻的叔父。)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此书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而于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进献于朝廷。

淮南王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作《内篇》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文化巨著,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淮南子》。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集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淮南子》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目录】

·卷一 原道训 ·卷二 俶真训
·卷三 天文训 ·卷四 坠形训
·卷五 时则训 ·卷六 览冥训
·卷七 精神训 ·卷八 本经训
·卷九 主术训 ·卷十 缪称训
·卷十一 齐俗训 ·卷十二 道应训
·卷十三 氾论训 ·卷十四 诠言训
·卷十五 兵略训 ·卷十六 说山训
·卷十七 说林训 ·卷十八 人间训
·卷十九 修务训 ·卷二十 泰族训
·卷二十一 要略

【对后人的影响】
后人读此书,无不以为此书只是一部意在求仙访道博采黄老言的道家之书而已。而黄老道则为汉初文景以来所尊之官学。殊不知,此书乃是建元初年间激烈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

【《淮南子》的思想及特点】

《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刘安(公元前179年一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少于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厉王因“谋取”获罪,流徒途中绝食而死,后淮南厉王的封地被一分为三,刘安被策封为淮南王。刘安曾罗致宾客数干人,内中不乏硕学之士,共同编定《淮南子》一书。该书共21篇,最后一篇名《要略》,是全书的序言。从《要略》看,全书写作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但从内容看,并未完全统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是有道理的。书中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

(一)《淮往南子》与先秦道家思想

在宇宙观本体论方面,《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该书《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道始于一”,认为在天地未形之前,整个宇宙是个浑然一体、没有定型的“虚霩”,是个浑涵未分的“一”。《原道训》说:“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如一。”据上可以这样分析:“道”是“虚霩”之道,是“一”之道,归根结底,是物之道。这就把先秦道家“道生物”的观点,改造为“物有道”的观点,这是明确的唯物主义。在宇宙生成论方面,该书《天文训》指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认为:宇宙之气“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阳为日,阴为月,阴阳分化为四体,这是明确的宇宙构成论,在近代科学出现以前,几乎成为古代唯物主义公认的定论。

《淮南子》还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改造和谈释,明确指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修务训》中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无为论,指出:历史上公认的“先圣”都是积极有为的,如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积极从事政治管理与社会教化,“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郡,南到交趾,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鲸于羽山”;舜“辟地树谷,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休风榨雨,“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阔”;汤夙兴夜寐。勤于政务。这些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害,屡建奇功,“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该篇给“无为”以一种正确的解释,它说,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也。”这是《淮南子》关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正确说明,把先秦道家思想大大升华了。

顺便指出,《淮南子》与汉初黄老学派也有密切的关系。汉初假:托黄帝以为书名的著作甚多,大都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道原》、《经法》、《称》、《十六经》四篇古佚书。《淮南子》与这四篇黄老帛书有一定的关联。《原道训》与《道原》都是论“道”专篇,言辞极为一致。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处也很多。如《从间训》:“祸福同门”,《经法》:“祸福同道”;《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十六经》:“万物之多,皆阅一空";《诠言训》:“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循天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因天之则”,《称》:“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淮南子》汲取道家思想营养的比重较大。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是什么意思
2.可以理解为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由于四时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脉象上为春规、夏矩、秋衡、冬权.这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脉象上的一种充分体现.

脉象为何会受到四季气候的影响?
这就说明脉象的四季变化节律的成因归于四季变化对人体气血、脉道及脉道周围组织的影响,即所谓“四时之动,脉与之上下。”人体脉象呈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变化节律,主要是人体适应外界气温和气压等变化的结果。冬天气温低,气压高,气温低则人体筋脉处于拘紧状态,脉呈紧象,气压高,血液流向体...

脉学二十四金钢是怎样?
对于脉合四时,《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四变之 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 应中权。”这是对四时脉特点的描述,因为其出自《黄 帝内经》,得到了业内的普遍接受[1 - 3]。但是,如果追踪春、夏、秋、冬与规、矩、权、衡的对 应关系,就会发现这种对应有值...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之“上下”是指
正确答案:脉象的浮与沉

精读《黄帝内经》(第123天)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

读《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4——脉象和四时要相适应
“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 脉搏的往来上下与这四时的变迁是相对应的:春脉之应象中规,夏脉之应象中矩,秋脉之应象中衡,冬脉之应象中权 , 四时阴阳的...

《淮南子》中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阴阳四时并不是为了生成万物而代御,雨露也不是为了滋养草木而降。万物的生长不过是自然的神妙作用和阴阳变化的结果罢了。《淮南子》认为,人类历史也有一个混沌纯朴的时代,称之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以后,社会发生了大动荡,急剧地向两极分化:一方面,人主、贵族极尽宫室、花园之乐;另一方面...

内经名言三百句:黄帝内经精蕴撷粹目录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四季更替,影响人体脉搏,顺应季节变化调节身体,有助于养生。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学说贯穿中医学,理解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阴阳五行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与自然界阴阳变化息息相关,阴阳平衡是生命的...

5:《素问》“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所体现的是 A恒动观念B辨证论治C形 ...
动作片和基本原则为静脉血不一样。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脉要精微论篇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