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布的鲟类

在我国分布哪些鲟类?请给出简介,是保护动物的写上,并写上这是几级保护动物,并给出图片。最好能写出它与其它鲟类的区别。

鲟 鱼

分布在我国的鲟鱼有8种,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有史氏鲟和达氏鳇;新疆有3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主要分布在与前苏联相通的支流中,种群数量少长江的3种均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对其进行一切经营性捕捞活动。

据黑龙江省水产局统计,1981-1998年间,年捕捞量在137-452吨。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亚科,鲟属。

史 氏 鲟(国家2级保护)

一、史氏鲟(施氏鲟)的生活习性和分布

史氏鲟的栖息在河道中,是非洄游型鱼类,喜在底质沙砾江段索饵,在水体底层游动,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区越冬,越冬期亦甚活动。成体很少进入浅水区,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后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5月份后开始产卵游动,进入产卵场,在底质沙砾处将卵产在沙砾上,卵具粘着性。产卵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而集中。

史氏鲟为动物食性,在天然水域中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也有食两栖类的情况。幼鱼的食物则以底栖生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主。繁殖期间摄食强度下降或停食。史氏鲟的最低成熟年龄,雌鱼9-10年;雄鱼7-8年,卵巢重为体重的12.7%-34.7%,成熟卵径3-3.5毫米,每千克卵3-6万粒,平均约为4.4万粒。

80年代前,黑龙江鲟鱼的种群数量较大,史氏鲟的自然分布也较广,从黑龙江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水域均有分布,甚至嫩江也偶有发现,而以黑龙江中游数量居多。因此黑龙江鲟鱼的主要渔场分布在爱辉、孙吴、嘉荫、罗北、绥滨、同江、抚远等江段。捕捞江段约950千米,罗北至同江江段为主要渔获区。近期的调查则表明:除黑龙江中游还有发现,松花江鲟鱼已经绝迹,捕捞生产区已缩小到同江、勤得利、抚远不足200千米的江段之间,生产水面缩小并向下游移动。

二、史氏鲟的形体结构特点

1、外部形态

史氏鲟体延长,呈圆锥形,外被5行骨板,其中骨板1行,数量11-19行,侧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30-47个;腹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 4-11个。头呈三角形,略为扁平,侧面观呈楔形。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史氏鲟幼体在吻腹面,须基的前方有数目5-9粒不等的粒状突起,平均7粒左右,当地渔民据此称史氏鲟为“七粒浮子”。体长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尾为歪尾型,尾旗上叶大于下叶,上叶尖长向后斜伸。背部体色棕灰或褐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躯干部横切呈五角形,腹部较平。

2、内部结构特点

骨胳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的前段有软骨性椎体。头部的大部分是软骨,极少部分是膜内化骨构成的脑盒。肩带部具有锁骨和匙骨等膜成骨。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

鳃耙31-48,鳔大,仅一室,与消化道相通。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心脏还保留动脉圆锥,有冠状窦、体壁动脉。肛门与泌尿生殖孔各向外开口。雄性的输精管经过中肾通尿殖管,雌性卵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细叶分枝状,外覆以极薄的卵巢膜,卵巢通过卵巢系膜与肾脏相连。成熟期,黑色的卵粒充满腹腔。输卵管一对,位于腹腔侧壁内,斜形的喇叭口开于腹腔中部,另一端以很短的游离端及其开口套叠并终止于尿殖管中。游离的这一段称为内输卵管,因兼具输卵和输尿的功能,故名尿殖管。左右尿殖管在腹腔后端汇合成尿殖道,末端以尿殖孔与外界相通。成熟卵的通道是经喇叭口、输卵管、内输卵管、尿殖管、尿殖道、尿殖孔而排出体外。

三、史氏鲟对水质温度和环境的要求

1、温度

史氏鲟是黑龙江的鱼类,自然状态下每年要在冰下约5个月,因此它的低温忍受限为1-2℃,高温忍受限可达30℃,最适生长温度为21℃左右,最适的孵化温度为18-20℃。在生存温度内,史氏鲟对温度上下波动的适应能力很强,笔者曾对仔鱼进行过试验,当水温在短时间内升高或降低8-9℃时,鱼苗仍可忍受,没有造成损失。根据史氏鲟繁殖和生长特点,该鱼应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

2、对水质环境的要求

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经先期过度可直接放入盐度为4-5的水中,5-10小时盐度可增加到6-7,24-28小时后即可适应盐度为9-10的盐水。抗病能力也很强。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要高很多。前苏联对养殖鲟鱼水质有较明确的标准。史氏鲟养殖经验告诉我们: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总硬度略高些(2-3毫克当量/升)对孵化和育苗都有好处。

四、史氏鲟的经济价值

鲟鱼以其自然的食品质量和价值,特别是它们的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均是最珍贵的水产品。

中 华 鲟(国家1级保护)

别 名:黄鲟,大癞子、着甲、鳇鱼、鲟鱼、腊子

保护级别:国家1级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3.1m,重300kg。体侧青灰、灰褐或灰黄色,腹部乳白色,鳍灰色。体长梭形。头大平扁,为三角形,头部下方有1 个成横裂状的能自由伸缩的口。口前方并列着4根短须。眼小,眼后有喷水孔。背骨板10~16块,侧骨板26~42块,腹骨板8~17块。尾鳍歪形,上叶长,下叶短。中华鲟是低等的硬骨鱼类。

生活习性:溯河洄游鱼类。栖息于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地带,在海里育肥、生长。7~8月便由海进入江河,溯流而上,冬季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过冬。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上溯到江河上游有石质河床的江段产卵。食物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靠口的伸缩,把食物吸入。进入江河后,在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不吃东西。

分布地区:为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在我国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以及珠江都有发现,但自爱长江最常见。国外分布见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

达 氏 鲟(国家1级)

别 名:长江鲟、鲟鱼、沙腊子、小腊子

保护级别:国家1级

识别特征:体大,最大体长93~108cm,体重9.0~15.1kg。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呈楔头形。吻的腹面有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背鳍1个,后位。臀鳍始点稍后于背鳍。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体具5纵行骨板,背鳍部骨板10~16块,体侧骨板31~40块,腹侧骨板10~12块。

生活习性:喜群集于水流缓墁、泥沙底质、富腐植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处,为纯淡水定居性鱼类。食物杂食性。雄鱼4~7龄性成熟;雌鱼6~8龄性成熟,春季3~4月产卵。现已人工养殖。

分布地区:现仅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国外在朝鲜汉江有过分布。

西伯利亚鲟

别 名:贝氏鲟、尖吻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可达2m以上,重200kg。体侧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长筒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长。下唇中断。吻钝圆,口前吻部长小于宽。外侧吻须达口角。体被5行骨板,均有棘状突起。背骨板12~16块,体侧骨板46~49块,腹侧骨板10~11块。背鳍1个,后位,上缘微凹。臀鳍始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侧位而低。尾鳍歪形,后缘凹形。

生活习性:西伯利亚鲟分为3个种群,洄游型、半洄游型和定栖型。其中定栖型稀少。主要以毛翅目、蜉游目、摇纹幼虫等为食。性成熟迟,在俄罗斯最小成熟年龄7~10龄,最大为17~18龄。5~6月中旬产卵。

分布地区:我国仅见于新建额尔齐斯河流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毕河至科累马河流域。

俄罗 斯 鲟

别 名:俄国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体长约2.35m体重13.5~24.6kg。体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体长筒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尖。吻钝状,头上部有辐射状颗粒,颗粒间距不大。下唇中央中断。吻须短,不达口角。背鳍1个,后位,后缘微凹。臀鳍位于背鳍基中部下方。尾鳍歪形,后缘凹形。体有5行骨板,骨板上覆盖着许多行星状纹,背鳍前有10~14块骨板,体侧有30~43块。

生活习性:为溯河性鱼类,有时也定居淡水中。成鱼以底栖鱼类和蚊幼虫为食。8~15龄性成熟,4月下旬在河上游的石砾水底上产卵7~80万。现我国已引进养殖。

分布地区:俄罗斯的黑海、亚速海和里海水系,并溯河进入淡水中。

白 鲟

别 名:象鱼、象鼻鱼、扬子江白鲟、琵琶鱼、朝剑鱼、箭鱼、象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国家I级

识别特征:最大个体长可达7m,体重908kg。体背部和尾鳍深灰或浅灰色,各鳍及腹部白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平扁而窄,基部宽大而肥厚。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背鳍位体后方。臀鳍位背鳍后下方。尾鳍歪形尾,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体表无鳞,或仅有退化的鳞痕。侧线位体侧中位。

生活习性:为海、淡水洄游鱼类。肉食性,以鱼、虾、蟹等为食。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7~8龄,体重25~30kg;雄鱼成熟稍早。3~4月为生殖季节,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生长较快。

分布地区:我国特有种,产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黄海、渤海、东海等。沿长江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金沙江等。

短 吻 鲟

别 名:无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国际)

识别特征:成鱼体长40~90cm。体上部深黑色,腹部色浅。体延长,呈梭形,躯部断面呈近五角形。吻短而钝,仅有头长的1/4。体被5行骨板,体后部骨板小,为前部一半左右,骨板间有小刺状突起。背骨板11(8~11)块,体侧骨板32(22~33)块,腹侧骨板9(6~9)块。背鳍后位,臀鳍位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位低,腹鳍位背鳍前,尾为歪形尾。

生活习性:每年4~6月到上游急流处产卵。体长50~60cm,4~16龄性成熟,寿命50~60年。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为食。

分布地区:美国弗罗里达州圣约翰斯河向北至加拿大闻克孟河的北美大西洋沿岸海河湖水域。

波罗的海鲟

别 名:鲟、长吻鲟

保护级别:CITEF附录I(国际)

识别特征:体大,最大体长3cm以上,重200kg多。体橄榄灰色,腹部色浅。体延长,呈梭形,躯部断面呈五角形。吻尖长,吻长约等于吻后头长,随着鱼体长大,吻变成短钝。触须长,后可伸至口角。鳃耙短,稀疏,其长短于眼径。背鳍后位,臀鳍始于背鳍中央下方。胸鳍侧下位。体被5行骨板,背骨板 10~12块,体侧骨板29(27~36)块,腹侧骨板9(8~11)块。歪形尾,上叶长,下叶后部较尖。

生活习性:为溯河性洄游鱼类。雄鱼7~9龄、雌鱼8~14龄性成熟,在石砾底质的急流处产卵,卵孵化期为64~120小时。成鱼以鱼类等为食。

分布地区:北大西洋的欧洲沿岸和美洲沿岸、黑海以及北到波罗的海、挪威沿岸到似瓦兰格尔峡湾。

匙 吻 鲟

别 名:长吻鲟、美国登陆艇(观赏鱼名)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1.8m,体重37kg以上。体灰白或棕黄色,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扁平,极长。眼极小。口下位。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颌齿尖,细小。鳃耙细长,密集。背鳍位体后方。背、臀鳍基部肌肉发达。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表光滑,仅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

生活习性:栖息于美国中、北部大湖、河流及附近海湾沿岸地区。以浮游动物为食,偶尔也食摇蚊幼虫等。性成熟迟,雄鱼7~9龄,雌鱼10~12龄。体重14.1~23.6kg的雌鱼怀卵量14.8~50.7万粒。生长迅速,有时当年可长到50cm以上,1龄以后生长缓慢。1994年我国已引进做商食用鱼养殖。

分布地区:美国中、北部地区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区,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分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3
中华鲟简介

中华鲟古称大腊子、腊子。按动物学分类属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古鲟的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晋纪,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

中华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它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成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被誉为“鲟鱼之王”,素有“长江鱼王”美称。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其生活习性独特。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耗时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开始其浪费而艰辛的恋爱和婚配旅程。到了第二年秋天,中华鲟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

在耗时近两年,游程近万里的溯河洄游繁殖及降河游向大海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来维系畅游的体力,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进入长江口,其鱼卵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它乐于体验“十月怀胎”的劳苦,不断为鱼卵发育提供营养,以保证其抵达金沙江时完全成熟。

中华鲟在江里出生,在海里长大,适宜于盐度1‰~35‰之间的水环境中生存。从幼鲟孵出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最短也需要十年时间,世世代代,周而复始。中华鲟游遍天涯也眷恋着母亲河,其它坚定不移的方向性和执着的回归性,就像旅居在海外的中华游子一样对祖国母亲始终怀着誊恋之情。1963年,我国著名鱼类学专家伍献文教授深情命其名为“中华鲟”,也叫“爱国鱼”。
鲟形目鲟科鲟属的1种,因模式产地是中国而得名。又名鲟鲨,大腊子。一般成鱼体长2.42~3.25或1.69~2.5米;体重148.5~378或38.5~189千克,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以上。体长,呈梭形。吻尖长,吻部腹面中央有须2对。尾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体具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左右鳃孔分离。幼鱼皮肤光滑。鳃耙细尖;成鱼皮肤粗糙,鳃耙柱状,13~28。一般头部和体背侧青灰色或褐色,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侧、腹板间的侧板下方体色有过渡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北及中国海南岛以东到黄渤海等海区和珠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淡水河流。
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回游性的底层鱼类。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成熟群体春末于10至11月溯江河而上,在江河上游进行生殖。长江流域产卵场在上游重庆以上江段的深潭和金沙江下游,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积处。性成熟年龄9~19龄(♂)或16~25龄(♀)。怀卵量47.5~144.5万。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具粘性。受精卵在17~18℃水温下5~6天孵化。生长较快,平均年增重8~13(♀)或4.6~8.6(♂)千克。以动物性的食物为主,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以及其他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小鱼和藻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中华鲟的故乡是中国,所以在学术和科学上有一定的价值,而近年来产量明显降低,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因此必须做好保护和人工繁殖中华鲟的工作。。
中华鲟具有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性。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也就是说,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雄性中华鲟生长到9岁以上,鲟体长1.7米,体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华鲟生长到14岁以上,体长2.3米,体重120公斤以上,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儿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鲟 鱼

分布在我国的鲟鱼有8种,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有史氏鲟和达氏鳇;新疆有3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主要分布在与前苏联相通的支流中,种群数量少长江的3种均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对其进行一切经营性捕捞活动。

据黑龙江省水产局统计,1981-1998年间,年捕捞量在137-452吨。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亚科,鲟属。

史 氏 鲟(国家2级保护)

一、史氏鲟(施氏鲟)的生活习性和分布

史氏鲟的栖息在河道中,是非洄游型鱼类,喜在底质沙砾江段索饵,在水体底层游动,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区越冬,越冬期亦甚活动。成体很少进入浅水区,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后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5月份后开始产卵游动,进入产卵场,在底质沙砾处将卵产在沙砾上,卵具粘着性。产卵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而集中。

史氏鲟为动物食性,在天然水域中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也有食两栖类的情况。幼鱼的食物则以底栖生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主。繁殖期间摄食强度下降或停食。史氏鲟的最低成熟年龄,雌鱼9-10年;雄鱼7-8年,卵巢重为体重的12.7%-34.7%,成熟卵径3-3.5毫米,每千克卵3-6万粒,平均约为4.4万粒。

80年代前,黑龙江鲟鱼的种群数量较大,史氏鲟的自然分布也较广,从黑龙江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水域均有分布,甚至嫩江也偶有发现,而以黑龙江中游数量居多。因此黑龙江鲟鱼的主要渔场分布在爱辉、孙吴、嘉荫、罗北、绥滨、同江、抚远等江段。捕捞江段约950千米,罗北至同江江段为主要渔获区。近期的调查则表明:除黑龙江中游还有发现,松花江鲟鱼已经绝迹,捕捞生产区已缩小到同江、勤得利、抚远不足200千米的江段之间,生产水面缩小并向下游移动。

二、史氏鲟的形体结构特点

1、外部形态

史氏鲟体延长,呈圆锥形,外被5行骨板,其中骨板1行,数量11-19行,侧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30-47个;腹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4-11个。头呈三角形,略为扁平,侧面观呈楔形。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史氏鲟幼体在吻腹面,须基的前方有数目5-9粒不等的粒状突起,平均7粒左右,当地渔民据此称史氏鲟为“七粒浮子”。体长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尾为歪尾型,尾旗上叶大于下叶,上叶尖长向后斜伸。背部体色棕灰或褐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躯干部横切呈五角形,腹部较平。

2、内部结构特点

骨胳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的前段有软骨性椎体。头部的大部分是软骨,极少部分是膜内化骨构成的脑盒。肩带部具有锁骨和匙骨等膜成骨。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

鳃耙31-48,鳔大,仅一室,与消化道相通。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心脏还保留动脉圆锥,有冠状窦、体壁动脉。肛门与泌尿生殖孔各向外开口。雄性的输精管经过中肾通尿殖管,雌性卵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细叶分枝状,外覆以极薄的卵巢膜,卵巢通过卵巢系膜与肾脏相连。成熟期,黑色的卵粒充满腹腔。输卵管一对,位于腹腔侧壁内,斜形的喇叭口开于腹腔中部,另一端以很短的游离端及其开口套叠并终止于尿殖管中。游离的这一段称为内输卵管,因兼具输卵和输尿的功能,故名尿殖管。左右尿殖管在腹腔后端汇合成尿殖道,末端以尿殖孔与外界相通。成熟卵的通道是经喇叭口、输卵管、内输卵管、尿殖管、尿殖道、尿殖孔而排出体外。

三、史氏鲟对水质温度和环境的要求

1、温度

史氏鲟是黑龙江的鱼类,自然状态下每年要在冰下约5个月,因此它的低温忍受限为1-2℃,高温忍受限可达30℃,最适生长温度为21℃左右,最适的孵化温度为18-20℃。在生存温度内,史氏鲟对温度上下波动的适应能力很强,笔者曾对仔鱼进行过试验,当水温在短时间内升高或降低8-9℃时,鱼苗仍可忍受,没有造成损失。根据史氏鲟繁殖和生长特点,该鱼应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

2、对水质环境的要求

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经先期过度可直接放入盐度为4-5的水中,5-10小时盐度可增加到6-7,24-28小时后即可适应盐度为9-10的盐水。抗病能力也很强。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要高很多。前苏联对养殖鲟鱼水质有较明确的标准。史氏鲟养殖经验告诉我们: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总硬度略高些(2-3毫克当量/升)对孵化和育苗都有好处。

四、史氏鲟的经济价值

鲟鱼以其自然的食品质量和价值,特别是它们的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均是最珍贵的水产品。

中 华 鲟(国家1级保护)

别 名:黄鲟,大癞子、着甲、鳇鱼、鲟鱼、腊子

保护级别:国家1级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3.1m,重300kg。体侧青灰、灰褐或灰黄色,腹部乳白色,鳍灰色。体长梭形。头大平扁,为三角形,头部下方有1个成横裂状的能自由伸缩的口。口前方并列着4根短须。眼小,眼后有喷水孔。背骨板10~16块,侧骨板26~42块,腹骨板8~17块。尾鳍歪形,上叶长,下叶短。中华鲟是低等的硬骨鱼类。

生活习性:溯河洄游鱼类。栖息于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地带,在海里育肥、生长。7~8月便由海进入江河,溯流而上,冬季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过冬。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上溯到江河上游有石质河床的江段产卵。食物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靠口的伸缩,把食物吸入。进入江河后,在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不吃东西。

分布地区:为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在我国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以及珠江都有发现,但自爱长江最常见。国外分布见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

达 氏 鲟(国家1级)

别 名:长江鲟、鲟鱼、沙腊子、小腊子

保护级别:国家1级

识别特征:体大,最大体长93~108cm,体重9.0~15.1kg。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呈楔头形。吻的腹面有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背鳍1个,后位。臀鳍始点稍后于背鳍。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体具5纵行骨板,背鳍部骨板10~16块,体侧骨板31~40块,腹侧骨板10~12块。

生活习性:喜群集于水流缓墁、泥沙底质、富腐植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处,为纯淡水定居性鱼类。食物杂食性。雄鱼4~7龄性成熟;雌鱼6~8龄性成熟,春季3~4月产卵。现已人工养殖。

分布地区:现仅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国外在朝鲜汉江有过分布。

西伯利亚鲟

别 名:贝氏鲟、尖吻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可达2m以上,重200kg。体侧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长筒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长。下唇中断。吻钝圆,口前吻部长小于宽。外侧吻须达口角。体被5行骨板,均有棘状突起。背骨板12~16块,体侧骨板46~49块,腹侧骨板10~11块。背鳍1个,后位,上缘微凹。臀鳍始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侧位而低。尾鳍歪形,后缘凹形。

生活习性:西伯利亚鲟分为3个种群,洄游型、半洄游型和定栖型。其中定栖型稀少。主要以毛翅目、蜉游目、摇纹幼虫等为食。性成熟迟,在俄罗斯最小成熟年龄7~10龄,最大为17~18龄。5~6月中旬产卵。

分布地区:我国仅见于新建额尔齐斯河流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毕河至科累马河流域。

俄罗 斯 鲟

别 名:俄国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体长约2.35m体重13.5~24.6kg。体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体长筒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尖。吻钝状,头上部有辐射状颗粒,颗粒间距不大。下唇中央中断。吻须短,不达口角。背鳍1个,后位,后缘微凹。臀鳍位于背鳍基中部下方。尾鳍歪形,后缘凹形。体有5行骨板,骨板上覆盖着许多行星状纹,背鳍前有10~14块骨板,体侧有30~43块。

生活习性:为溯河性鱼类,有时也定居淡水中。成鱼以底栖鱼类和蚊幼虫为食。8~15龄性成熟,4月下旬在河上游的石砾水底上产卵7~80万。现我国已引进养殖。

分布地区:俄罗斯的黑海、亚速海和里海水系,并溯河进入淡水中。

白 鲟

别 名:象鱼、象鼻鱼、扬子江白鲟、琵琶鱼、朝剑鱼、箭鱼、象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国家I级

识别特征:最大个体长可达7m,体重908kg。体背部和尾鳍深灰或浅灰色,各鳍及腹部白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平扁而窄,基部宽大而肥厚。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背鳍位体后方。臀鳍位背鳍后下方。尾鳍歪形尾,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体表无鳞,或仅有退化的鳞痕。侧线位体侧中位。

生活习性:为海、淡水洄游鱼类。肉食性,以鱼、虾、蟹等为食。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7~8龄,体重25~30kg;雄鱼成熟稍早。3~4月为生殖季节,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生长较快。

分布地区:我国特有种,产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黄海、渤海、东海等。沿长江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金沙江等。

短 吻 鲟

别 名:无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国际)

识别特征:成鱼体长40~90cm。体上部深黑色,腹部色浅。体延长,呈梭形,躯部断面呈近五角形。吻短而钝,仅有头长的1/4。体被5行骨板,体后部骨板小,为前部一半左右,骨板间有小刺状突起。背骨板11(8~11)块,体侧骨板32(22~33)块,腹侧骨板9(6~9)块。背鳍后位,臀鳍位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位低,腹鳍位背鳍前,尾为歪形尾。

生活习性:每年4~6月到上游急流处产卵。体长50~60cm,4~16龄性成熟,寿命50~60年。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为食。

分布地区:美国弗罗里达州圣约翰斯河向北至加拿大闻克孟河的北美大西洋沿岸海河湖水域。

波罗的海鲟

别 名:鲟、长吻鲟

保护级别:CITEF附录I(国际)

识别特征:体大,最大体长3cm以上,重200kg多。体橄榄灰色,腹部色浅。体延长,呈梭形,躯部断面呈五角形。吻尖长,吻长约等于吻后头长,随着鱼体长大,吻变成短钝。触须长,后可伸至口角。鳃耙短,稀疏,其长短于眼径。背鳍后位,臀鳍始于背鳍中央下方。胸鳍侧下位。体被5行骨板,背骨板10~12块,体侧骨板29(27~36)块,腹侧骨板9(8~11)块。歪形尾,上叶长,下叶后部较尖。

生活习性:为溯河性洄游鱼类。雄鱼7~9龄、雌鱼8~14龄性成熟,在石砾底质的急流处产卵,卵孵化期为64~120小时。成鱼以鱼类等为食。

分布地区:北大西洋的欧洲沿岸和美洲沿岸、黑海以及北到波罗的海、挪威沿岸到似瓦兰格尔峡湾。

匙 吻 鲟

别 名:长吻鲟、美国登陆艇(观赏鱼名)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1.8m,体重37kg以上。体灰白或棕黄色,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扁平,极长。眼极小。口下位。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颌齿尖,细小。鳃耙细长,密集。背鳍位体后方。背、臀鳍基部肌肉发达。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表光滑,仅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

生活习性:栖息于美国中、北部大湖、河流及附近海湾沿岸地区。以浮游动物为食,偶尔也食摇蚊幼虫等。性成熟迟,雄鱼7~9龄,雌鱼10~12龄。体重14.1~23.6kg的雌鱼怀卵量14.8~50.7万粒。生长迅速,有时当年可长到50cm以上,1龄以后生长缓慢。1994年我国已引进做商食用鱼养殖。

分布地区:美国中、北部地区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区,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分布。
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第2个回答  2007-05-15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chinese sturgeon
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又称鲟鲨、大腊子。因产地是中国而得名。体长1.7~3米;体重 40~ 378千克,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以上。体梭形。吻尖长。尾歪形。体具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 。 一般头部和体背侧青灰色或褐色 , 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侧、腹板间的侧板下方体色有过渡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北及中国海南岛以东到黄渤海等海区和珠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淡水河流。为洄游性的底层鱼类。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成熟群体10~11月在江河上游产卵于深潭和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 积处 。性成熟 9 ~ 25龄。怀卵量47.5~144.5万。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 ,具粘性。生长较快。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产卵期一般停食。

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
鲟科动物在两亿年前曾经盛极一时,资格比恐龙还老。现代鲟只是它们的子遗,所以中华鲟是有名的活化石,对古生物学,地质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它的吻尖突,口小无牙,身体呈椭圆筒形。口前有四条触须,用来搜寻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他食物。中华鲟鱼是大型洄游性鱼类。它们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长、发育,成熟期约需9-12年。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栖息。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亲鱼远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可长达2米以上,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中华鲟鱼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是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所以过去一直遭到过度捕捞。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视生态平衡,也使这种鱼类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影响。现在,中华鲟鱼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求严加保护。

近年来,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如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而长江口的幼鲟也因水质污染出现了肝癌病变。80年代后,中华鲟产卵群体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雌、雄比已达到3:1甚至5:1,中华鲟雄性亲鱼精子活力逐年下降,也可能与长江水质污染有直接关系。
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中华鲟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这项工程建设以前,产卵的中华鲟逆水而上一直到达金沙江,葛洲坝截断长江水道后,洄游的中华鲟只能到达坝下,产卵江段由原来的800公里缩减到7公里,产卵场数量由原来的16处减少到1-2处,产卵场面积也只有0.4平方公里,这使得产卵洄游的中华鲟数量锐减。
中华鲟数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为捕捞。1988年以后,中华鲟虽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被误捕和非法捕捞。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间,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就达155尾,还有沿江的部分渔具对幼鲟资源的破坏也较严重。调查表明,1988-1992年间,仅在中华鲟幼鱼集中分布的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头及其部分延伸浅滩,每年幼鲟的总误捕量为6350尾至7060尾。除此之外,中华鲟数量减少还因为初次性成熟年龄较高、重复繁殖间隔时间长、受精卵存活率低等自身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自身繁殖存活率低等方面的原因。
有关单位的调查资料记载:1981-1990年产卵洄游的中华鲟年平均为2079尾,1998年为680尾,1999年为601尾,2000年约343尾,2001年为257尾。统计资料表明,中华鲟资源急剧下降,而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为保护好中华鲟的繁延,国家和相关地方均采取多种保护措施。
1988年,中华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自然保护区。
建立宜昌和荆州中华鲟保护站。1986-1996年的十年间,仅宜昌江段,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达155尾。
建立了中华鲟幼鱼抢救站,对误捕的受伤的中华鲟幼鱼进行抢救和护养,每年可抢救放生幼鲟数十尾至数百尾。
进行人工繁殖并将幼鲟放流长江。本世纪70年代,中华鲟人工繁殖在金沙江产卵场采获得初步成功,并且进行了少量放流。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葛州坝下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繁殖,同时也进行了人工放流。此后,原水利部中华鲟研究所也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由于中华鲟人工繁殖的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中华鲟人工蓄养成熟,使放流能够有计划地进行,中华鲟培育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成为可能。目前采用的标记方法,还可以区分人工放流与天然繁殖的幼鲟。
长江水产研究所1997年开始,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有新突破,大规模培育中华鲟成活率达到80%或更高,1998年在培育出约8万尾体长12-20厘米中华鲟幼鱼,大大突破了历史记录,为大规模人工放流奠定了基础。
从1983年至1998年底,几家科研所共向长江、闵江、珠江等水域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约580万尾。到2004年底,向长江水域放流10厘米规格的中华鲟幼苗约60万尾。1981年以来共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600多万尾及大规格中华鲟鱼苗千余尾。

鲟鱼有多少种
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鲟鱼共有27种。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分别为: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腹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

我国分布的鲟类
分布在我国的鲟鱼有8种,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有史氏鲟和达氏鳇;新疆有3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主要分布在与前苏联相通的支流中,种群数量少长江的3种均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对其进行一切经营性捕捞活动。据黑龙江省水产局统计,1981-1998年间,年捕捞量在...

长江鲟鱼种类
我国分布有8种鲟鱼,主要分布在长江、黑龙江和西北的新疆三个区域:1、长江:中华鲟、达氏鲟、白鲟;2、黑龙江;史氏鲟,达氏鳇;3、新疆额尔齐斯河:西伯利亚鲟,小体鲟;4、新疆伊利河:裸腹鲟

鲟鱼种类及图片大全
达氏鲟是鲟科鲟属的鱼类,别称沙腊子、小腊子、长江鲟等。它是纯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中。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6. 裸腹鲟 裸腹鲟属于鲟科鲟属,别称鲟鱼、鳇鲟、鲟鳇鱼等。主要分布在黑海、亚速海、里海、咸海及一些河流中。1933年至1934年从咸海的锡尔河引入...

鲟鱼目前在我国有哪些地方养殖
1、北京市,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鲟鱼养殖基地,该园养殖水面1万平方米,年孵化鲟鱼100万尾,年产商品鱼15万公斤。2、山东临朐,临朐的养殖基地专业从事鲟鱼鱼籽酱的生产与销售,以及鲟鱼鱼苗、虹鳟鱼鱼苗、商品鲟鱼、商品虹鳟鱼、商品金鳟鱼的驯养与繁殖;3、湖南长沙宁乡,当地居名靠着养殖鲟鱼为生,最大...

鲟鱼分布范围
地球上现存的鲟(鳇)鱼种类多达30种,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其中,北美有7种,欧洲有12种,亚洲包括我国在内的11种,我国本土就有8种鲟鱼。我国的鲟鱼种类丰富,主要生活在江河和沿海地区。具体来说,新疆有3种,黑龙江有2种,长江区域有2种,而长江至珠江流域及沿海地区则分布着1种。这些...

中华鲟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
1. 中华鲟简介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底栖鱼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是长江流域的珍稀保护性鱼类,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种,对生态和经济均有重要贡献。2. 中华鲟的分布 中华鲟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涵盖四川、云南、湖北、江西、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其中,洞庭湖和鄱阳湖...

中华鲟主要分部在哪儿,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中华鲟是一种极为古老且罕见的鱼类,主要栖息在长江流域,被视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尽管已经实施了多项保护措施,但这些珍稀生物的生存状况依然堪忧。以下是关于中华鲟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的详细介绍:地理分布:中华鲟是鲟类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它们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包括...

鲟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达氏鲟:仅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属于杂食鱼类,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白鲟: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为大型凶猛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

适合我国养殖的鲟鱼品种有哪些
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5、中华鲟: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