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不同
《陋室铭》: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时所写。
《爱莲说》: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二、写作内容不同
1、《陋室铭》: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2、《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①从主题看,《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②从立意看,《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达到了抒怀的目的。③从表达方式看,《爱莲说...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异同
一、相同点:《陋室铭》与《爱莲说》两文都属议论文,两文都是骈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二、写作背景不同 1、《陋室铭》: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异同点有哪些?
《爱莲说》一、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鲜(少,读“xiǎn”)白话释义: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二、古今异义(无)三、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白话释义:不生蔓,也不长枝。唐·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爱莲说和陋室铭的不同点
二、写作内容不同 1、《陋室铭》: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2、《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爱莲说》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
《陋室铭》与《爱莲说》有什么不同
《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人生态度。作品简介 《爱莲说》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
《陋室铭》和《爱莲说》在主旨上有何异同?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明自己既不认同避世的人生态度(菊之爱),更是鄙弃和厌恶追名逐利的世俗心理(牡丹之爱)。异:《爱莲说》作者既要颂莲之洁,更要讽世之浊。不同于《陋室铭》的是,《爱莲说》不仅表达了高洁志趣,还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
爱莲说和陋室铭的异同?
相同:爱莲说和陋室铭都是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分别通过莲花和陋室,抒发自己的见解。不同:爱莲说,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手法,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
陋室铭和爱莲说在内容豪和形式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①从主题看,《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 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陋室铭》流露 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②从立 意看,《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 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达到了 抒怀的目的。③从表达方式看,...
《陋室铭》和《爱莲说》有哪些相似之处 中心思想上
从《爱莲说》中“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作者对君子有着向往之情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所以《爱莲说》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从《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看出作者的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
《爱莲说》和《陋室铭》的区别是什么?
《爱莲说》和《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周敦颐所作的两篇著名文章。虽然两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感悟和思考,但它们的主题和表现方式有些不同。首先,《爱莲说》是一篇以“莲”为主题的文章,通过对莲花的观察和赞叹,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推崇,同时也在间接地表达了文人士人情怀和审美趣味。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