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因此,教师应掌握作文教学的一般要求,按照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作文能力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作文能力主要由观察、思考和表达三个方面的能力综合运用而成。创新作文教学就要加强这三种能力的训练,并使之协调发展,使学生懂得以新的视点观察,富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并做到有创意地表达,从而使文章写得内容丰富,思路宽广,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一、训练多角度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吸收、选择素材。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作文困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
中学生的知识面、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都趋于成熟,是不可轻视的,而且学生的创新是靠自己的积极思维来完成的,别人无法替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启发他们认识多角度观察事物的重要性。为学生铺就一条走近生活之路,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练就一双“好眼睛”。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这个目标的。
1、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生活。阅读是“吸收”素材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借助教材,通过指导学习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启发心智,感悟生活,体察人情美。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在研读中体会父子深情,教读《你是你的船长》领会把握自己生命航程的重要意义……从而唤醒潜伏在学生内心中的激情。同时,指引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体验作者所表现的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要引导学生去用心“翻阅”。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持续某项力所能力的劳动,或公益劳动或自我服务劳动或饲养、手工艺劳动,这些劳动可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体,也可以小组形式出现,教师从旁坚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坚持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如“帮妈妈干家务”、“自己缝补衣服”等活动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做个好邻居”、“我和家人的故事”等让学生体味生活之道。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确定一个目标(人、动植物或景物)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如在“豆芽长出来了”、“秋菊”等内容的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二、训练全方位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巧妙构思、立意。
思考包括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式。联想是由此及彼,是思维的翅膀。想象是由浅入深,是思维的空间。相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人的基础知识愈丰富,观察能力愈强,品读愈广博,联想和想象就愈丰富。实践告诉我们,联想和想象并非是零星的闪念和飘忽的思绪,他只有建立在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并沿着明确的方向、稳定的思路和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使现有的感触通过碰撞已有的生活积累而产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他们的创新思维才会放飞出美丽的光彩。
1、激发逆向思维,教会反向立意。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2、引发多向思维,拓展学生的写作新思路。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大多是话题作文,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这就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如,有一位老师在《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时,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三、训练表达能力,教会学生个性化表达。
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经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抱怨:"没少让孩子读书,积累句子,可这孩子怎么还是不会表达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如果平时只让学生读、欣赏,而不教会他们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
我认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最重要,就是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这不是教学生写八股文,因为选入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本中,不仅仅是因为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人家的写法。语文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工具性,例如:有的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些文章的标点符号很典型;有些文章结构清晰;还有些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准确;……教师就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各种仿写的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我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根据文章对话形式多样的特点,让学生也采用这几种形式写一段对话;教学《小巷深处》一课时,根据这篇文章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的特点,让学生回忆与父母相处的一两个细节仿写一段话。慢慢地,学生把学到的表现形式、手法不自觉地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教会学生个性化表达。个性化语言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除了立意高远、选材新颖、构思巧妙、感情真挚外,个性化语言也是难能可贵的。要培养这种能力,除了指导学生在语文常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多积累材料,多读多背和在引用名言警句,优美的诗句、歌词、口语、俗语等多方面下功夫外,还应该在表情达意方面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在文章的感染力上下功夫。如有这样一段咏秋的文字“母亲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一一点缀那些破碎的日子,然后把温暖送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堆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象这样巧妙的叙述所表达的母爱比一般的平铺直叙就显然更加震颤读者的心灵。也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构思和表达技巧。其次,要在修辞上下功夫,借以增添文采、提高品位、增强表达效果。如用“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借喻来评价一篇没有注重全体和局部、大和小的恰当安排的文章,就能使评价格外生动形象。又如鲁迅在写有自信力的人时用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样的排比句,既强调了所有要表达的内容,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由此可见,如果在文章中能用到比喻、排比、夸张、借代、反语等修辞格,均会增强文章的色彩。另外,除了注重语音、语汇、句子的修辞外,还应加强篇章的修辞,如段落和层次、开头和结尾、衔接和过度、交代和照应等方面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和展示个性风采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定会面对生活,面对各种作文题型,写出个性,写出精彩,写出神奇。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