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如题所述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另外还有钟鼓、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狼烟。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褒姒一笑葬西周的故事

  褒大美人那难得一露的笑容,大概如天上的美丽云朵地下的百花盛放,反正非常艳丽迷人,迷得姬宫涅头晕眼花的,只是那快乐太短暂了。对于她的这个问题,姬宫涅很头大,当时又没有什么游戏机之类新玩意儿可以做道具,只好发出重赏,说谁能诱发褒大美人一笑,赏以千金(成语一笑千金的来历)。奸臣虢石父献出一条叫“烽火戏诸侯”的奇计,让姬宫涅同褒大美人并驾游参观骊山,燃起逢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等到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才发现原来平安无事,大王和王后正在楼上做阅兵游戏,只好退兵回去。褒大美人看见一队队军士,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往N次,她不知是姬宫涅的安排,不知所为何事,忍不住启唇而笑,这一笑,美得天花乱坠,姬宫涅大喜,“烽火戏诸侯”也从此成为典故。姬宫涅正准备试验多几次,却不知道他已经惹下麻烦,以后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他已经失信于诸侯,这些诸侯也是一地的大王,他们窝了一大肚子气:这个大王太不像话了,和王后两口子找乐子也不应该找我们,我们容易吗?天天忙碌得要死,哼!下回不做傻瓜了。

  王后的老爸申侯看着女儿和外孙无端失宠很生气,就勾结了外族入侵,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姬宫涅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他们再也不上当了。可是,这一次是真的,结果,姬宫涅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3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另外还有钟鼓、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狼烟。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褒姒一笑葬西周的故事

褒大美人那难得一露的笑容,大概如天上的美丽云朵地下的百花盛放,反正非常艳丽迷人,迷得姬宫涅头晕眼花的,只是那快乐太短暂了。对于她的这个问题,姬宫涅很头大,当时又没有什么游戏机之类新玩意儿可以做道具,只好发出重赏,说谁能诱发褒大美人一笑,赏以千金(成语一笑千金的来历)。奸臣虢石父献出一条叫“烽火戏诸侯”的奇计,让姬宫涅同褒大美人并驾游参观骊山,燃起逢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等到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才发现原来平安无事,大王和王后正在楼上做阅兵游戏,只好退兵回去。褒大美人看见一队队军士,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往N次,她不知是姬宫涅的安排,不知所为何事,忍不住启唇而笑,这一笑,美得天花乱坠,姬宫涅大喜,“烽火戏诸侯”也从此成为典故。姬宫涅正准备试验多几次,却不知道他已经惹下麻烦,以后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他已经失信于诸侯,这些诸侯也是一地的大王,他们窝了一大肚子气:这个大王太不像话了,和王后两口子找乐子也不应该找我们,我们容易吗?天天忙碌得要死,哼!下回不做傻瓜了。

王后的老爸申侯看着女儿和外孙无端失宠很生气,就勾结了外族入侵,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姬宫涅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他们再也不上当了。可是,这一次是真的,结果,姬宫涅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
(1)结绳。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庄子》载:“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结绳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台湾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每过一夜即解开一结。西藏珞巴人则是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直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云南独龙人单独出远门,往往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瑶族在二人发生纠纷时常在头人面前获得裁决,其方法是,争执者各执一绳,谁诉说一理由即打一绳结,直至说完为止,绳结多者胜诉。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在店铺、酒店肆、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用绳串缀,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在这里,绳节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为另一种符号语言。史书上也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岭外代答》也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刻木为记的习俗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源头。

(3)狼烟。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4)鼓。原始的信息传递法既有作用于视觉的,也有作用于听觉的。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音响传播工具来进行,其中以信号鼓最为常见。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树木的两端凿空,再缚以带毛的黄牛皮,悬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逢年节,一听鼓声即男女老幼云集,唱歌跳舞。
邮局的出现

一般认为,邮局是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创立的。居鲁士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邮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传递制度。

公元前31年,罗马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站里备有喂足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已经消失,修道院遍布欧洲。修道院之间的通信通过使用称为撀尥祭瓟的羊皮纸卷进行。第一个修道院在纸卷上写上他们的传言,送达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们的传言,从而使纸卷越来越长。例如,传送圣·维落尔修道院院长死讯的纸卷长达9.5米,宽0.25米。人们称之为修士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洋书信馆”在周村设立分馆,是为淄博地区大清邮政 机构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邮局开办。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邮局设立,附 设八陡、西冶街2处代办所,并设信柜5处,有村镇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庄信差2人 ,通莱芜、泰安信差4人。1904年,临淄西关广顺号、卫生堂药店设邮政代办处。翌年 ,桓台设三等邮局,张店、索镇设分局。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设在原张店街里东四街,为商家 代办,办理信件和汇兑业务。时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镇、张店等局隶属济南总局, 博山、临淄、金岭、淄河等局隶属青州总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局”改称“中华邮局”。邮局内部设邮务员、邮务佐、邮差、局役 四级。原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迁至南北街。

1919年1月,临淄中华邮局在临淄城建立,始为三等邮局,翌年10月升为二等邮局, 乡间设辛店、淄河店、孙娄店、西古城4处分柜。1920年8月设立桓台县邮局(三等局 )、张店邮局(三等局,后升为二等)、周村邮局(二等局)、博山邮局(二等局)。桓台 县邮局在北石桥、曹村扒头桥设信柜,属商家代办。
1921年,博山邮局增设村镇巡外邮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庄均设信柜。

1924年,张店中华邮局改为二等二级局,租用民房3间,经营汇票、保价信、平信。南 定亦设邮政局。

1926年,张店邮局迁至原张店二马路(今西一路),并增设包裹邮寄等业务。同时在福 胜里、卫固设置信箱,马尚、卫固分别设立邮寄代办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31年,辛店分柜升为辛店邮局。

1943年,铁山、卫固、石桥设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务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45年,张店、南定均为二等乙级邮局。张店邮局配有局长1人,邮务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
昌城、马尚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设有邮政代办所。
当年秦始皇修的长城,并不是现在这副样子,它只是一个高高的、厚厚的墙垛子,上边有几个了望台,是供哨兵放哨用的。根本没有烽火台。那么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长城修好后,像一条大龙横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挡在城墙外边儿,再也不敢来侵犯了。就这样儿,边境上平安了几年。其实敌人并没有停止进犯中原的阴谋。这一年的一个黑夜,天阴得像口大黑锅,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哗哗地下起了大雨。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摸到了长城边上。他们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城上放哨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后来一道闪电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发现有人偷袭。哨兵赶快敲起梆子报警,下一站的哨兵听见以后又敲梆子往下传。可是这天夜里大雨哗哗地下着,又是雷又是闪的,哪听得见什么敲梆子的声音呀!后来,站岗的哨兵被匈奴杀了。匈奴摸过了长城,打开城门把几万精兵放了进来,这一下子北边边境就告急了。
 消息传进皇宫,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兵前去抵挡。领兵的人是大将袁牧。袁牧领着兵日夜赶路,在山东一带,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双方开战后,相持不下,袁牧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便用了一个计策。他先让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后把它们伪装好,又准备了许多干柴,架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地带。过了几天,两军对垒,袁牧假装被打败了,领着兵扭头就跑,单兀一看以为汉人抵挡不住了,催马就追,一鼓作气打进京城。匈奴的兵马跑地飞快,眼瞅着就快追上袁牧的队伍了,忽然一阵嚎叫,前边儿的骠骑掉进了陷阱,一下子乱了套,有拉马的,有救人的。袁牧一见,立即杀了个回马枪。他按照计划把单兀的队伍全都轰到地势险要的地带,一把火烧得匈奴兵马,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匈奴的残兵败将只好举手投降。
后来,袁牧总结了长城失守的教训。便对秦始皇说:“长城虽然坚固,但每隔半里一个哨兵,敲梆报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风雨天梆声淹没其中,万里长城等于形同虚设。”秦始皇听后,心里老大的不高兴。就故意说:“好好,你说的对,那么,你看怎么办好呢?”还没容袁牧说话,秦始皇又说:“我看这事交给你吧!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儿,我就拿你试问。”秦始皇这么一来,倒把袁牧给将住了,他终究是个武将呀,对土木之工一窍不通。他本想把这些禀报皇上,让他派人去解决,没想到秦始皇倒把这事儿全交给自己了。怎么办?皇上说话,是金口玉言,谁敢违抗呀。袁牧想想没辙,就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回去以后,袁牧就开始冥思苦想,怎么样能使警报迅速地传到总兵那里,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好办法。有一天,天正下着蒙蒙小雨,袁牧一个人心烦意乱地在长城上走过来走过去,不觉着一整天快过去了。他依在城垛上往远处看,忽然,他眼睛一亮,看见远处的村庄正在升火做晚饭,一缕缕炊烟,直上青云。雨在下,烟在冒。他灵机一动,心想:“这村庄离这里少说也有几十里地,每一缕炊烟都看得那么清楚,用烟报警行不行呢?”
于是,袁牧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烽火台修好以后,袁牧试了一回,果然很灵。一处有情况,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那长城,自从修上了烽火台后,更显得雄伟气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轻举妄动呢。所以从那以后,边境上就消停了。最后,在战备需要的地势上也建筑了烽火台,备上柴草火种,点燃后浓烟直冲霄汉,一台点火,台台可以传递报警,统帅部就可迅速派兵遣将迎击敌军。点烽火已成为古代行之有效的防御信号,即战争将要爆发时的警报,没有紧急敌情是绝对不准玩烽火的。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5]快马传书。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9]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10].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第2个回答  2011-05-09
(1)结绳。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庄子》载:“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结绳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台湾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每过一夜即解开一结。西藏珞巴人则是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直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云南独龙人单独出远门,往往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瑶族在二人发生纠纷时常在头人面前获得裁决,其方法是,争执者各执一绳,谁诉说一理由即打一绳结,直至说完为止,绳结多者胜诉。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在店铺、酒店肆、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用绳串缀,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在这里,绳节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为另一种符号语言。史书上也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岭外代答》也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刻木为记的习俗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源头。

(3)狼烟。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4)鼓。原始的信息传递法既有作用于视觉的,也有作用于听觉的。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音响传播工具来进行,其中以信号鼓最为常见。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树木的两端凿空,再缚以带毛的黄牛皮,悬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逢年节,一听鼓声即男女老幼云集,唱歌跳舞。
第3个回答  2012-05-09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称烽火台。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以达到报告敌情的目的。

【飞鸽传书】
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张浚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 】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舫(fǎng)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驿站】
波斯王居鲁士大帝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mào)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它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局”改称“中华邮局”。
第4个回答  2011-05-19
听老人说,当年秦始皇修的长城,并不是现在这副样子,它只是一个高高的、厚厚的墙垛子,上边有几个了望台,是供哨兵放哨用的。根本没有烽火台。那么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长城修好后,像一条大龙横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挡在城墙外边儿,再也不敢来侵犯了。就这样儿,边境上平安了几年。其实敌人并没有停止进犯中原的阴谋。这一年的一个黑夜,天阴得像口大黑锅,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哗哗地下起了大雨。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摸到了长城边上。他们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城上放哨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后来一道闪电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发现有人偷袭。哨兵赶快敲起梆子报警,下一站的哨兵听见以后又敲梆子往下传。可是这天夜里大雨哗哗地下着,又是雷又是闪的,哪听得见什么敲梆子的声音呀!后来,站岗的哨兵被匈奴杀了。匈奴摸过了长城,打开城门把几万精兵放了进来,这一下子北边边境就告急了。

消息传进皇宫,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兵前去抵挡。领兵的人是大将袁牧。袁牧领着兵日夜赶路,在山东一带,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双方开战后,相持不下,袁牧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便用了一个计策。他先让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后把它们伪装好,又准备了许多干柴,架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地带。过了几天,两军对垒,袁牧假装被打败了,领着兵扭头就跑,单兀一看以为汉人抵挡不住了,催马就追,一鼓作气打进京城。匈奴的兵马跑地飞快,眼瞅着就快追上袁牧的队伍了,忽然一阵嚎叫,前边儿的骠骑掉进了陷阱,一下子乱了套,有拉马的,有救人的。袁牧一见,立即杀了个回马枪。他按照计划把单兀的队伍全都轰到地势险要的地带,一把火烧得匈奴兵马,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匈奴的残兵败将只好举手投降。

后来,袁牧总结了长城失守的教训。便对秦始皇说:“长城虽然坚固,但每隔半里一个哨兵,敲梆报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风雨天梆声淹没其中,万里长城等于形同虚设。”秦始皇听后,心里老大的不高兴。就故意说:“好好,你说的对,那么,你看怎么办好呢?”还没容袁牧说话,秦始皇又说:“我看这事交给你吧!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儿,我就拿你试问。”秦始皇这么一来,倒把袁牧给将住了,他终究是个武将呀,对土木之工一窍不通。他本想把这些禀报皇上,让他派人去解决,没想到秦始皇倒把这事儿全交给自己了。怎么办?皇上说话,是金口玉言,谁敢违抗呀。袁牧想想没辙,就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回去以后,袁牧就开始冥思苦想,怎么样能使警报迅速地传到总兵那里,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好办法。有一天,天正下着蒙蒙小雨,袁牧一个人心烦意乱地在长城上走过来走过去,不觉着一整天快过去了。他依在城垛上往远处看,忽然,他眼睛一亮,看见远处的村庄正在升火做晚饭,一缕缕炊烟,直上青云。雨在下,烟在冒。他灵机一动,心想:“这村庄离这里少说也有几十里地,每一缕炊烟都看得那么清楚,用烟报警行不行呢?”

于是,袁牧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烽火台修好以后,袁牧试了一回,果然很灵。一处有情况,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那长城,自从修上了烽火台后,更显得雄伟气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轻举妄动呢。所以从那以后,边境上就消停了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鸿雁传书: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

古人传递信息的300字故事
4、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要简短)
【故事】:“鸿雁传书”的传说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

古时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探枝和风筝传信。鸿雁传书 鸿雁作为通信的使者,这一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对候鸟行为特别是迁徙行为的观察。传说,当有人思念远方的亲友,便会寄出一封信函,期盼随着鸿雁的迁徙,能将书信带到亲人的手中。这种象征性的传递方式富有诗意,表达了人们对远距离...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故事40字
1、鸿雁传书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30字3篇
鸿雁传书: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马拉松 希波战争中,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一定要短,十分钟解决
西周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我要写作文的.450字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