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学习陶艳波的什么精神

如题所述

你好,特别伟大,有责任感。
妈妈陶艳波与儿子杨乃彬
  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一位妈妈辞职跟着儿子全程陪读,变成孩子的耳朵,从小学到大学,共同度过了16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在今年2月27日刚刚获得央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同桌妈妈”陶艳波和她20岁的儿子杨乃彬。漫长的陪读的日子,妈妈是儿子的同桌,是儿子的耳朵,让儿子听见了这个世界的声音,也听见了无声的母爱。
  3月4日下午,记者在河北工业大学东院一个快递收发点见到了陶艳波。她的小屋子里没有暖气,却有满满的“人气”。因为陶艳波即将赴海南进行140场演讲,主题是“如何教育孩子”,杨乃彬的几位同学来向她道别,还有一些看了颁奖典礼之后来看望她的老师和学生,小屋子里挤满了人。杨乃彬的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离开家乡到天津读书,感到孤单和困惑,喜欢找陶阿姨聊聊天,因为陶阿姨既能像同学一样交流学习,还能像长辈一样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的道理,总能传递温暖和正能量。
  这就是陶艳波,别人眼中不幸的母亲,通过自己的持之以恒,拥有了优秀孝顺的儿子和幸福人生。儿子杨乃彬也在她的教育下直面人生境遇,没有向命运屈服,成长为生活的强者。陶艳波的精神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生动诠释了家庭、家教、家风对国家社会的影响。
  采访时,陶艳波的开朗和乐观,缓和了整个故事原本悲伤的气氛,让对话变得轻松流畅。她笑着说,“我希望儿子在今年毕业后能顺利找个工作。当然,如果他喜欢学习,想继续考研究生,我依然愿意当他的同桌。”
  苦学唇语教孩子说话
  陶艳波是黑龙江人,与丈夫杨德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秦皇岛工作。1992年,儿子杨乃彬在秦皇岛出生。杨乃彬八个月大时经历了一场高烧,高烧后,父亲发现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了——无论在他周围和背后怎么拍手,他都没有反应。夫妻俩连夜带孩子去了医院,一个老教授给孩子测试听力后发现,他的左耳听力95分贝,右耳听力105分贝,几乎完全听不到声音,重度耳聋。
  听到这个噩耗,陶艳波的眼泪哗地落了下来。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带着孩子又跑遍了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得到的依旧是这个结果。在北京协和医院,一位老教授跟陶艳波说:“正常的孩子语言恢复期是在0—7岁,如果错过这个语言恢复期,7岁之后声带变了,孩子就终身都不会说话了。”
  协和医院工作人员告诉陶艳波,北京一家聋儿康复机构提供专门针对聋儿父母的培训。这几乎成了陶艳波唯一的希望,她以最快的速度报名,和她一起上课的很多都是幼儿园老师和特教老师。她每天上课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学习速度飞快,一个月的突击训练后便掌握了唇语的基本要领。
  回家后,她开始用唇语教孩子说话。为此她把一些日常生活的元素,衬衣、裤子、水、杯子什么的,都编成卡片,上面画着图,下面写字,背面写上拼音,让孩子的手摸着妈妈的声带,感受她声带的变化,再看妈妈的口形怎么变化。整个学习过程非常艰苦,“比如说舌根音ge,舌根音发生部位在舌根,孩子看不到舌根,根本学不会,这一个音我教了他五六年。”
  学唇语一年后,杨乃彬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听不清说的内容。亲戚邻居都劝陶艳波别再白费力气,这孩子肯定学不会说话,可是陶艳波始终相信她和儿子之间有默契,只要坚持不停地教他,他一定能够学会说话。
  杨乃彬5岁生日那天,爸爸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乃彬可能是够不着,伸着胳膊,特别着急地喊了一声“妈”!尽管含混不清,但两口子还是被惊呆了。“儿子会说话了!我儿子会喊妈了!”陶艳波翻箱倒柜去找“妈妈”那个卡片,告诉他这个字是妈妈。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这一声喊,更坚定了陶艳波继续让孩子练习发声的信心。
  勤奋的“同桌妈妈”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乃彬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陶艳波做了一个决定,辞去原本不错的工作,带着儿子回到老家齐齐哈尔,准备做一个“陪读妈妈”。她选择了让孩子去正规学校读书。“当时很多亲戚都觉得我疯了,可是我认为聋哑学校没有语言交流环境,我担心在那个环境里学说话就更难了。”
  尽管陶艳波认为儿子能够说话,但面对一个没有听力,语言表达含混不清的孩子,学校的第一反应是拒绝。陶艳波没有放弃,她找到那所学校的校长,说尽了好话,校长还是不同意。她又跑遍了附近十几家小学,仍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受杨乃彬。
  眼看时间已近9月初,适龄儿童都已入学,事情才终于出现了转机。有一次,陶艳波带着乃彬去学校说情,虽然儿子听不到校长在说什么,但是看懂了校长的表情。乃彬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一幅画,是家乡公园的宝塔。他用含混的发音对校长说,“学校里你最大,如果你让我读书我就有学上,不然我就永远没机会读书了。”儿子小小年纪,竟然能说出这番话,让陶艳波大吃一惊。校长被乃彬的求学欲望打动,终于答应了母子的请求。
  校长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孩子耳朵听不见咋听课呢?陶艳波一宿没睡,思来想去,第二天早上,她带着儿子来到学校,恳求校长同意自己跟孩子一起来上学,自己来当孩子的耳朵。校长同意了这位母亲的请求。
  课堂上,杨乃彬被安排坐在第一排,为了不挡住后面的学生,陶艳波就自己带个小板凳坐在儿子旁边,当他的同桌。开始时,孩子们觉得和一个大人一起上课有点儿别扭。可是陶艳波和孩子们一起复习功课,一起玩耍做游戏,用真诚和母爱打动着这些孩子,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求学道路上,任何正常的孩子都会遇到难题,更何况杨乃彬是个基本失去听力的孩子。课上老师讲课的语速快,杨乃彬跟不上老师的口形,上课就总走神。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只能听懂一半内容。
  陶艳波上课时特别忙,一边常常“掐”儿子,让他别走神;一边忙着记笔记,把老师讲的东西尽量多地记下来,为的是回家后讲给儿子听。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功夫没白费,乃彬学习特别刻苦,成绩出人意料地优异,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
  2002年,杨乃彬上小学五年级,陶艳波从电视里看到,北京协和医院引进了一种澳大利亚人工耳蜗,能大大提高听觉障碍者的听力。她还了解到,因幼年时期药物过敏等原因导致后天失聪的孩子,应该及早科学治疗、佩戴人工耳蜗,这是最好的办法。她和丈夫卖了老家的房子,和双方的家庭东拼西凑了20万元,让杨乃彬接受了左耳植入人工耳蜗的手术。乃彬的左耳终于有了70%的听力,也就是说,他能听到3米以内的声音。从那以后,陶艳波开始更加努力地教儿子说话。
  陪儿子在天津上中学
  2006年,杨乃彬小学毕业时,成绩已在班上名列前茅。为了让乃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让孩子离父亲工作的北戴河近一些,她带着孩子来到了天津。陶艳波说,到天津上学其实是儿子的心愿,“他小时候看电视里介绍天津,就说,以后我要去那儿读书。”
  凭借在小学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杨乃彬进了天津51中实验班。齐齐哈尔和天津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度不一样,听力有限的杨乃彬极不适应,一学期下来,乃彬在全年级五百多个孩子中排名倒数。于是,陶艳波每天花更多的时间教孩子学习。尽管自己是大学毕业,但面对现在的中学课本,陶艳波也像个学生一样,一时无法弄懂。尤其是英语,她自己上学时学得少,现在等于从零开始。她加倍努力去记忆、朗读和学习。45分钟一堂课,陶艳波一秒钟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没记全,对她来说,上一节课就像打了一场仗,手上、身上紧张忙活得全是汗。
  高中时,杨乃彬考上了民族中学。这对母子,上课一起做笔记,下课一起做题,陶艳波几乎是问老师问题最多的学生。因为只有她彻底明白了,才能给孩子讲得更明白。她笑着说,自己上学时都没有这么用功。
  在天津生活,陶艳波独自一人带孩子,她只能利用每天体育课或大课间的休息时间到菜市场买菜,要不然到傍晚放学时,连卖菜的都收摊了。让陶艳波感动的是,乃彬非常孝顺、懂事。晚上在家做作业,儿子非常认真主动,从没让她催促过;自己每年过生日,儿子都会用剩下的零用钱给她买礼物;当看到母亲因操劳严重脱发,他翻看《本草纲目》,上网查药方,帮母亲煎药。看着儿子端着煎好的热气腾腾的中药走到自己面前时,陶艳波明白儿子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
  伟大母爱感动中国
  2011年,杨乃彬以5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拿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陶艳波欣喜若狂,想和全世界分享这份快乐。
  杨乃彬比同龄孩子早熟,他想边念书边打工,让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分担家庭的负担。2011年暑假,他在小区里找了份修剪树枝的工作,每天早上6点起床,坚持了一个月,赚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750元,把这笔钱原封不动给了一直默默支持他学习的姥姥。
  校方考虑到乃彬每天都要给人工耳蜗充电,把他寝室的电路修改成24小时不断电。母子二人每次共同听课时,同学们都帮助他占第一排的座位,让陶妈妈尽量能听得清楚明白。课余时间,任课教师也经常在家或者办公室给这对母子进行单独辅导。通过大家的帮助和乃彬自身的努力,三年来,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中上水平。
  河北工业大学校方还支持母子俩和几个大学生在校园内开了个快递收发点,租用的小屋子虽然不大,但每天也是热热闹闹。乃彬上课的时候,陶艳波就在小屋里帮忙收发快递。
  陶艳波说,自己最开心的,就是儿子能在逆境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现在的杨乃彬已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他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三个小时能背1000道题,就连考驾照的4个科目也都是满分。一个同学考试“挂”了好多科,乃彬主动提出帮他补课,每天在快递收发点给他讲题。其他同学知道这件事也跑来问他功课,有趣的是,有时候陶艳波也能帮忙解答。
  杨乃彬逐渐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他的成长也促使陶艳波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她想找份工作,帮丈夫减轻点家庭负担,也好尽快攒够钱,给儿子的另外一只耳朵植入人工耳蜗。
  回想这些年的生活,陶艳波常常照着镜子感慨自己没有了年轻时的模样,她已经49岁,鬓角添了几缕白发,眼睛花了,背也驼了。她常常自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转头看看身边的乃彬,她又轻轻地自答,原来时间不会辜负你,命运也不会一直亏待你。
  陶艳波回忆说,“感动中国”录制前,主持人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孩子他爸爸一人打工供我俩上学,他更不容易,希望丈夫能一起上台领奖。”尽管奖项是颁给陶艳波一个人的,但荣誉属于这坚强的一家人。主持人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一家三口分享了这份荣誉和喜悦。
  陶艳波希望通过媒体分享自己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感受:“很多家庭因为孩子有残疾就遗弃孩子,或者放弃对孩子的治疗和教育,我要用行动来告诉天下更多的父母们,只要有一线希望,父母千万不要放弃。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母亲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爱会创造奇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我们能学习陶艳波的什么精神
总的来说,陶艳波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母爱的伟大和力量,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她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我们能学习陶艳波的什么精神
陶艳波的精神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生动诠释了家庭、家教、家风对国家社会的影响。 采访时,陶艳波的开朗和乐观,缓和了整个故事原本悲伤的气氛,让对话变得轻松流畅。她笑着说,“我希望儿子在今年毕业后能顺利找个工作。当然,如果他喜欢学习,想继续考研究生,我依然愿意当他的同桌。” 苦学唇语教孩子说话 陶艳波是黑龙江人,...

有关感动中国的优秀观后感800字
优秀的观后感深刻揭示了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可能深远持久,如陶艳波母亲的事迹,她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让我们体会到母爱的力量。她的坚持陪读,不求回报,只为儿子的未来,让我们明白感动不一定宏大,平凡中的坚持同样能触动人心。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今年的莫振高和炎黄张纪清,他们分别以教师的身份和...

急!关于坚持的故事
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

听陶艳波老师演讲有感的作文怎么写不少于800字.
致词中说“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那无声、平凡却又伟大的爱便是母爱,它支持者陶艳波,促动着杨乃彬,创造了这奇迹。他一个听力受限的人,在家人和自己的万分努力下,都能畅龚扳夹殖蝗帮伟爆连如愿考试大学,回报社会,而我们作为身体健全的人,又为何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融入社会、回报...

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孩子
陶艳波专家通过从5个方面引导我们共同正确教育孩子,1.扩大孩子的优式,放大孩子的优点。2.少强调聪明,多强调努力,3.让孩子体验学习的成就感。4.帮助孩子拓宽学习通道。5.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平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孩子犯了点错误,我不能正确面对问题,不能从自身找问题,就事论事,数落了...

陶艳波观后感300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学校、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杨乃彬希望的是...

传递爱心中考作文
陶艳波,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失聪后,她没有绝望,也没有放弃,怀揣着一丝希望,她踏上了一条满是荆棘的爱子之路,当有人提议她送孩子去上残疾人学校时,她却想让自己的孩子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为此她就每天接送儿子上学,当他的同桌,做他的耳朵。这位母亲用了比她自己学习多出百倍千倍的精力去学习,去...

颁奖典礼观后感
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还能好好学习,我就更要加倍努力,好好学习。 受表彰的最美孝心少年,他们的共同点是有担当,自立自强,尊老爱幼。我要学习他们,自立、自强、自律的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爱学习懂礼貌的好学生。 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17 1月8日,我在电视中央一频道看到“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我看到...

2015感动中国陶艳波观后感500字
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