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的作业该怎么布置比较合理

如题所述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这都是常规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作业设计存在很多弊端,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设计单一,只注重格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究竟应该如何布置地理作业呢?什么样内容和形式的作业更加符合地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呢?又该如何对学生完成的地理作业进行评价呢?什么样的地理作业能够更好的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

二、问题的分析

为什么地理作业的布置、作业的设计以及作业的评价往往会不尽人意,教师费心费力的准备和布置地理作业,而学生还不一定领情甚至产生抵触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作业的功能定位过于强调巩固和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而忽略其形成性和发展性

过去的课程与教学将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2、在作业的内容上过于强调答案的惟一性和确定性而忽视开放性和探究性

地理作业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惟一性和确定性。新课程环境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在作业的形式上过于呆板,缺乏新颖性和多样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主动学习的激发

传统的地理作业设计以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和应试教育为指导,注重强调对教材知识的通式检测和巩固,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主动学习的激发,学生对做作业抵触不少。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作业的形式常常是一成不变,过于呆板,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作业的容量上,往往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是质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往往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是质,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以量取胜,多多益善成为布置作业的主要原则,对作业的质量的要求和把握不严格,造成学生在题海中盲目漫游,既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又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5、在作业的评判上过分强调评判的结论性和鉴别性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判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一定是由教师批改,批改后的作业也一定有一个分数或等级,这种作业的评改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

6、地理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评价的系统思考不足

笔者认为,地理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评价构成了地理作业的系统,这一系统应该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方式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它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只有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作业系统才是师生交互活动的理想平台,可为新型的学习评价体系提供更直观翔实的依据。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重视作业的系统性特征,布置地理作业时教师要对地理作业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地理作业的布置。教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如果只注重做业的量而不注意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对布置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激励性的评价,就会失去地理作业系统的整体性作用,这就不能做到环环相扣,就会削弱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和作用。

三、问题的解决。

(一)更新地理作业的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下的地理作业,应该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和生长点。地理作业要使学生在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地理知识的不断运用、地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碰撞中成长。只有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艰辛,进而使学生对待地理作业的态度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才能使地理作业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很多学校往往采用与教材配套的一本练习册作为学生作业,作业形式呆板,主要为单一再现的练习模式,以填充题、选择题为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复习巩固作用,但因平时作业少,学生一碰上综合题型,就可能茫然不知所措。

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成长的履历。要使学生在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地理知识的不断运用、地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课内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只有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艰辛,进而使学生对待地理作业的态度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才能使地理作业促进学生发展。

要想更好地解决地理作业布置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更新地理作业的观念,更新地理作业的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作业的功能上,要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过去的课程与教学将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掌握情况。新课程则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相应的作业的功能应定位于这样三个层次:一是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在作业的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惟一性和确定性。新课程环境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作业本、试卷等形式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新课程环境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文字式的,也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的,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同学甚至学生本人拟订的;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的。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做一做”等不同的面目出现,但在题目的表述上要避免成人化和程式化,应尽量趣味化。

 
4、在作业的容量上,应考虑量力而行和学生的差异性,增加学生选择的权利。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往往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是质,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新课程环境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这与上述的作业的功能、内容和形式的改进有关,也与作业的容量问题有关。作业在容量上一是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二是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题目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增加作业的选择性,最好能够形成作业的超市,有学生进行自主地选择。总之,作业量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是要注重实效。

 
5、在作业的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一定是由教师批改,批改后的作业也一定有一个分数或等级,这种作业的评改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在新课程环境下,作业的评判应是过程性和激励性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如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上,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可以是主体,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一是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二是可以创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在作业的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时间允许要鼓励作业进行面批,这样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做业的评判特别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学生正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

(二)重视地理作业的设计

教育家第斯多惠这样说:“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作业设计的巧妙能够激发和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或温故知新,或启发理解,或比较综合,或诱导想象,通过设计地理情境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不局限于单纯的书面操作练习,重视除书面形式以外的练习模式,使练习不仅能起到检验学习效果、复习巩固提高的目的,而且还能起到举一反三、促进迁移的作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1
遵循适量、重点巩固的原则。不要让学生反感即可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11
抓重点机难点或者历年真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