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语文中考拉!

我明天语文中考,在此问几个问题 :
1我要写语文最后一题的读书笔记,所以要几个感想的例子,比如挫折(比如贝多芬)的还有学习刻苦的一些名人例子,越多越好,最多的考虑列为标准答案,但是例子要简单,别给我长篇大论!
2我阅读很差,所以,大家用自己的话告诉我阅读该怎么做,还有什么衬托啊,引用啊,总领什么的是什么意思,怎么用..
最后说一句:我明天中考,所以回答尽量简单,废话太多我也没心思看!第1题的例子要多,2的回答要详细,总之简单又详细者列为标准答案再追加100!

曹雪芹、蒲松龄在贫困交加中留下了《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不朽之作;大家熟悉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在床,双目失明,口述了鼓舞人心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杰作;美国的林肯经过多次挫折,更加奋进,终于当上了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此外,还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承受病残不幸而卓有成就的高士其、吴运铎等老一辈科学家、革命家,他们与困难、挫折、失败抗争,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也要战胜挫折,踏出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来。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分类别、 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另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那么,怎样阅读议论文呢?

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记叙文阅读

(1)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切。

(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在2004年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总之,考查的能力主要是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运用能力,概括表达能力,质疑思辨能力。

议论文阅读

考点简析:

议论文阅读,就内容而言,考查的重点是把握中心论点,明确文中使用的论据及其作用;就形式而言,考查的重点是议论的结构层次分析。在议论文阅读中,把握中心论点是第一要务,这是读懂全文的关键,因此能否迅速而准确的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的成败。

对论证的考查,除了作结构层次分析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点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种测试,由于抽象,还由于思维强度大,是一个难点。这需要平时就加强思维训练,考前集中强化训练也很有必要。其中,对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要归纳全文中心,要概括段意;要分析段与段的联系,也需要概括段意。就是为了明确句与句之间有何联系,句子长了不好把握,也需要概括句意。

纵观近年来议论文阅读,命题的趋势是:

选材以课外为主,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了解其基本思路,领会语言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述;在此基础上,能创造性阅读,完成开放性的题目。

说明文阅读

(1)把课文当作“例子”,采用课外的、具有陌生感的说明文来进行测试,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保证试题有较高的效度。

(2)说明文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命题,都不应该有所偏废。同时适当加强一下社会科学类的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阅读说明文的羁绊态度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
第一,你得博闻广志,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你看到的文章。
第二,技巧啊,有一个技巧就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的,就用原文回答;或者用跟原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回答。所以得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这段提到的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下一段。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试题中找答案,比如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选择题——“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认真看选项,有助于你理解文章。

关于"联系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对什么什么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等题型应该怎样答?

这里所谓的认识就可以从原文的中心句或者“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的选项里找答案了。一般都是非常正式的套话,把套话说完了,可以再写一点自己的见解。
句子的含义也可以从上下文找跟该句有关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句子,因为要你解释的句子一般是关键句,肯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章来回答。先可以大致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该句在文中的内涵或者作用(比如说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或者承上启下之类)
格式可以参考你做过的题的参考答案。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⒈练习量要保证
⒉看分答题(多分的多答,分少的少答)
⒊语文基础要有(例如八大修辞,基本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证、记叙、说明的不同等等)
⒋要积累字词(如果没有错的话,有注音和解释吧)
⒌领会题目的意思,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⒍在平常阅读时就注意,看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和意思。有哪些好的句子。有不知道的字就要查。注意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层次,段落,修辞等)
如果可以,尝试复述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那样表达的好处。不知不觉中,在做阅读时便能体会出题人的意图了,这样,就可以抓住要点答题,简明扼要,使批卷老师眼前一亮,高分到手。
⒎阅读和作文一样,是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要上去,语文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要提高。文学源自生活,所以,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多思考生活的问题,在读书时便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做一些写感悟的题时便有话要说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3
1 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 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

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于是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说明来意后,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陶渊明说:“那为什么春天的稻苗会变成现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 。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

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

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4 “列宁的照片”

—— 学习应“专心致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表现。有一次,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志地攻读。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专心读书的本领。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一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

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方。”孔子兴奋地说:“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师襄子惊喜道:“我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文中一问一答,层层递进,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我们不得不叹: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现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从“开发潜能”切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孔子学琴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典型的正面素材。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对待学业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呢?

6 李政道的“从画地图说起······”

——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著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于1984年5月2日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其与少年班的同学座谈时说过:“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当时李教授问:“你们谁是上海来的学生?”

“我是。”一个少年大学生答。

“你对上海的马路熟悉吗?”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李教授一边说,一边指着另外一个少年大学生;'“好.比如你,没去过上海。现在我给你一张上海地图,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是画上海地图,要求标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称。”然后,李教授又回头对那位上海同学说;“不过,并不告诉你。第二天,叫你们俩来画地图。你们大家说,他们俩,哪一个地图画得好一些?”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着那位没去过上海的同学,齐声说;“当然是他画得好一些。”

“大家说得对!”李教授很兴奋。接着说;“他虽然没去过上海,但是他可以连街道名称都标得准确无误。不过,再过一天,如果把他们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们说,他们俩哪一个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

同学们都笑了,答案是显然的。

李教授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

“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这句话说得是多么精辟而又深刻啊!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话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

因此,我们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培养学习的各种能力上来,以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创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7 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

—— 学习应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位被人们称为有“超级”智慧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

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

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今天读来,也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应侧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也应是大学生学习的很重要方法。大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探索“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当然不是要我们丢开书本知识不学,相反,只有首先掌握书本上已有的东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我们经常自觉地进行锻练。碰到问题要想一想,当时可能没有

什么大用,但有助于我们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由于有些问题早已想过,这样,他学习起来,搞起研究来,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而且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8 伽利略的吊灯

—— 学习应善于“思考”与“探究”

古人云:“不深思则不能造(成就)其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材、参考书里,常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就是一例。

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萨教堂作礼拜。在教堂祈祷时,伽利略却被教堂顶部垂吊的油灯深深地吸引住了。原来,吊灯可能由于有风而在来回不停地摆动。他注视良久,发现灯的摆动很有节奏,尽管摆动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时间却大致一样。这个现象激发了他的思考,从而探究下去。

如何证明他的观察是正确的呢?他想到人的脉搏跳动是均匀的,于是他一面摸脉,一面注视灯的摆动,果然他测试到吊灯的每次摆动的时间完全相同。回到家里。他又继续作试验。

他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各坠上一块同样重的铅块,并请来教父帮助作实验。测试结果,

虽然两条绳子摆动的起点不同,但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完全一样,并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回到垂

直线上。就这样,伽利略从—个偶然的生活现象中,经过思考与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节奏

规律。

它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其奥秘。如果我们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如果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现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们也看过类似吊灯摆动的现象而无动于衷,那么创造成功的幸福也许就会从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

9 郑板桥的“疑”和“问”

—— 学习要“敢于疑,肯于问”

我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郑板桥十岁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聪明敏捷,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老师很喜欢他。一年暮春时节,随老师到野外游玩,不久来到一个石桥上面。郑板桥眼尖,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小女尸体,随喊:“老师,你看,桥下有一个死人”。老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体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块大石挡拦,未被冲走。再一详看,那女子上穿粉红衣,下系绿色裙,头上青丝随波动,面容未变,像刚落水不久。看到此,老师痛惜万分,随赋诗一首。诗句是:“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板桥听老师吟完,十分恭敬地说道:“老师的诗不对吧?”老师不由一惊。根据平时对板桥的了解,这个学生说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便和颜问道:“哪点不对?”板桥问了老师三个问题:“你如何知道这个少女是十六岁?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你怎么看见她三魂七魄随波逐浪翻转的?” 问得老师无法回答,老师停了半晌才说:“依你看,该诗如何改呀?”郑板桥想了一下,便改了几个字,诗成了这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诗改得好。他敢于疑,又肯于问,这确是求学者良好的品质。所以,郑板桥自己也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纯汉尔”。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现代大学生,应该象郑板桥那样,敢于疑、肯于问。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善于敏锐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10 苏步青巧用“零头布”

—— 学习要善于充分利用“点滴”时间

我国著名数学家、原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北师大名誉教授苏步青先生在80年代已年过八旬,虽身兼数职,但仍抽出时间搞科研与著书立说。他是如何做的呢?

苏教授常在“零头布”上动脑筋。他称道“零头布”说:“别看它零零碎碎的,积沙成塔,时间也可以积少成多嘛!”四人帮”横行时,苏老受到政治迫害,但他并没有丢弃事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他爱不释手,反复诵读,吸取有益的养料,写下了读书笔记。粉碎“四人帮”后,他利用点滴时间,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国外的新成果,编写出讲稿。1978年夏天,苏教授冒着摄氏四十一度高温,到杭州讲学七天,用的就是这个讲稿。回校后,他一边继续整理,一边给研究生上了五十个小时的课。《微分几何五讲》就是这样,一章一章地写成并且定稿的。这样,“零头布”在苏教授的手中就变为“整匹布”了。

在苏教授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出差、开会占去了他很多时间。苏老觉得这当中还是有“零头布”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如果到外地开会,他每天早晚可以挤出三个钟头的“零头布”,用来搞重点项目;在家期间,星期天被作为“星期七”,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加起来,能有两个钟头的“零头布”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如果是在市里开会,他也总是尽量捕抓时间。有一次,苏教授到市里开会,上午十时休会,下午三时再换地方开会。他屈指一数:“这当中有五个钟头,坐等吃饭、休息太可惜了。”饭票已买好,苏老还是决定不在外吃饭,回家去干他两个钟头。他的《仿射微分几何》有二十万字,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零头布”做成的。在该书自译成英文稿的过程中,苏老更是争分夺秒。他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完稿前的一段时间,每天必须完成几页的译稿任务,然后就坚持不懈地如数去完成。要是今天被会议冲掉,明天一定想办法补上去。以至于每个阶段都超额完成任务,使该书的翻译任务,比原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二十多天。

巧用“零头市”就得把零碎时间抢来用。怎么用法呢?苏教授说:“如果你到我办公室来,你就会看到我的办公桌上,右边放着公文,左边放着书籍杂志。我批阅完了右边的公文后,就拿起左边的科学书籍看起来。尽管室中的电话声、谈话声很嘈杂,我却不在乎,好象没听见似的。”

苏老善于巧用时间,更善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每天清晨,他起床后做健身操,阅读古诗词,然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如果上午开会,早饭后的时间就用来阅读文件。晚上睡觉前,他还要记上几笔日记。散步、聊天的时间,有时用来构思诗作。在每周日程排满之后,苏老还能见缝插计,接待记者的来访,朋友的座谈。在他那里,时间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

苏步青教授惜时如金、严谨治学,对我们要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会是有意的启迪。

11 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

——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连续搞了几年却进展不大,成果甚微。仔细查找原因,方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忽视了对数学的学习和钻研,因此这门基础知识的底子较差。为了研究成功广义相对论,他只得搁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学校再次补习了三年的数学课程。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教训。他在自学高中课程时,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后来,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

古人云:“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学习、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学习正如上台阶和吃板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12 鲁迅的“随便翻翻”

—— 学习要“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是非常强调博览群书的,他在博览群书时有一个习惯,叫作“随便翻翻”,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志,有时从一本书里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有时甚至只看看目录。书海漫漫,如果每一本书都一丝不苟地读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有些书报也无认真研究的必要。所以,对一般性的参考书籍、资料性书籍和消遣性书报,只需要随便翻翻即可,这样省时间、效率高。例如,鲁迅运用此法,仅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两年时间,就翻阅了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记刊、墓志、碑帖等各种书籍杂志。以后几年间,还有诗搞、作家文集、丛书、小说、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一九二五年以后,他读的书就更多了。如果鲁迅先生每本书都精读一遍,能读得了那么多书吗?

随便翻翻的学习方法,给人以最大的益处是满足学习的猎奇心理,对学习始终有一种兴趣,恰如游公园,随随便便地漫游。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觉得吃力,因为不觉得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随随便便地学习还可以开阔眼界,视野开阔,才能好中选优,从而调整学习的方向。

俗话说得好:一块石头砌不成金字塔,一根木头造不了洛阳桥。时值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了。博览群书不仅是大学生崇高的学习方法,而且也是知识经济、创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客观要求。

13 华罗庚的“设想阅读学习法”

—— 学习过程的“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习经验之一,就是“设想阅读学习法”。他勉励青年们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华罗庚是从自学开始,而后走上成才之路的。他说,应当怎样学会学习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应当看到书背后的东西。究竟要看到背后的什么呢?华罗庚进一步做了解释: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时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没有做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结论,而且还要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一般人学习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拿起一本书,几下子就看完了,实际上并没有读懂,应用的时候才发现吃了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学习应该向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多做几个设想,深追穷搜,找出书“背后”的东西。这样学习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良好的实效。

华罗庚还提倡学习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别一个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学习要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就不会有大的进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必须再返过来,“由厚到薄”。

那么,如何将“厚”书读“薄”呢?华罗庚的体会是:“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这就是说,必须站得高一点,对所读的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把原来很厚的一本书提炼成几组公式、几个原则、几种方法,等等。这样一来,既高度概括总结了全书的精典内容,又便于识记本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才学问有比较透彻地了解。
第2个回答  2007-06-09
先预祝你中考顺利,我讲下去年我的习惯吧

先是把能抓分的都抓住,如默写,背诵,课内篇目

挫折的例子:有多少名人面对挫折无所畏惧。1)曹雪芹、蒲松龄在贫困交加中留下了《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不朽之作;2)大家熟悉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在床,双目失明,口述了鼓舞人心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杰作;3)美国的林肯经过多次挫折,更加奋进,终于当上了美国第十六届总统。4)此外,还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承受病残不幸而卓有成就的高士其、吴运铎等老一辈科学家、革命家,他们与困难、挫折、失败抗争,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也要战胜挫折,踏出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来。
学习刻苦的例子:1)囊萤映雪:孙康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和车胤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2)匡衡 凿壁偷光

关于阅读:1)首先,要仔细读完全文,答案要先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句子,再看上下文中有无联系的句子,多用原文,如果是归纳,那就要把关键的意思写全,回头再考虑下,自己写的是否概括了所要求的内容,是否戴高帽或者少了.回答要尽可能详细全面.2)还要注意题目的分值,一般几分就是几点.3)有些阅读会让你在最后有选择题,一般会涉及中心思想,可以借鉴.5)在截阅读题的时候,要抓主题目的主要意思,比如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就等于问这段文字大意,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就是问中心思想,要看穿题目.6)要当老师傻子......=.=..自己的经历告诉我...阅卷老师什么都不懂....所以回答一定要全...别以为老师看的懂....

关于你问的衬托,引用.其实就是修辞手法,去看下这段文字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872469.html?si=2
回答这类题目的要点,要注意具体,就是光写出作用不行,打个比方,如比喻,要写把什么比做什么,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对下文有什么影响(如伏笔,铺垫),或者反映了文章中心
总领就是关键字(指诗)与关键句,或者全文关键句

还有问题可以继续问

最后再一次祝你考试顺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6-09
挫折的例子:有多少名人面对挫折无所畏惧。1)曹雪芹、蒲松龄在贫困交加中留下了《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不朽之作;2)大家熟悉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在床,双目失明,口述了鼓舞人心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杰作;3)美国的林肯经过多次挫折,更加奋进,终于当上了美国第十六届总统。4)此外,还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承受病残不幸而卓有成就的高士其、吴运铎等老一辈科学家、革命家,他们与困难、挫折、失败抗争,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也要战胜挫折,踏出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来。
学习刻苦的例子:1)囊萤映雪:孙康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和车胤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2)匡衡 凿壁偷光
第4个回答  2007-06-23
自治州自治州政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