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代,统治者在思想上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束缚,其具体做法分别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1.八股取士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
  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
  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
  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2.特务统治与血腥刑罚
即皇权渗透到了国家机器的各个方面, 特务组织遍布全国, 利用特务维护统治。中央的刑部、大理寺等,都是专门负责审判案件、主管全国司法的衙门;省一级设有提刑按察司,主管一省的司法审判等事;另外,各府、州、县衙门也有权审问他人、行刑。这些都是维护明朝统治的工具。它们在办案时都必须依据法律,按照一定的程序。但是,除了这些组织外, 还存在着另外一套组织,它们帮助皇帝进行特种镇压,只对皇帝负责,直接受皇帝的指挥, 不必通过各级司法机关, 不必依据任何法律, 便可以随时监视任何人的任何行为, 设狱行刑。 这类组织,我们就称之为特务组织,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统治者利用特务组织来监视 官员和百姓,以维护统治,就称之为特务统治。
利用特务活动来侦查臣民、属下的行动、言论乃至思想,几乎是古今中外一切统治者 的“本能” 。中国历代君主无不利用一切亲信者去控制各种监察机构,刺探官民之隐私。到 了明代, 这种特务活动达到了顶峰, 庞大的特务组织公然以合法的形式存在于明代政权近三 百年里。
3.变态的文字狱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7
1.八股取士
咱们常说的八股取士即始于明代,八股文内容只准引用四书五经和宋代朱熹的观点,这样一来使士人们(即主要知识分子)只研究四书五经和宋代朱熹的观点,使人们的观点被控制和束缚在此
2.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不用说了,历朝历代均是如此,因为农民阶级是最没思想的人,闭关锁国虽没清代那么重,但也很严格(名义上是为抗倭),郑和下西洋是例外
3.迫害
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太有名了,具体不说了,著名进步思想家李贽就是这么死的
第2个回答  2011-06-27
八股取士
设置厂卫
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
尊孔贬孟
第3个回答  2011-07-05
加强程朱理学的宣扬使之正统化,抑制人们的思想。同时科举时采取八股文,进一步加深对思想的控制。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初期时用锦衣卫监督人们的言论行为使得人人自危。
第4个回答  2011-07-08
1.八股取士,禁锢了文人的思想。
2.设立东西两厂及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全方位的控制、监督人们的日常生活。
3.海禁政策,禁止人们出海经商。从根本上扼杀了与外国交流,获取先进文化的可能。使得中国在近代已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世界。
第5个回答  2011-07-10
朱元璋设锦衣卫
朱棣设东厂
八股取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