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移居二首鉴赏

如题所述

晋代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陶渊明,不愿意做官,四十一岁那年,便辞去“彭泽县令”的官职,回到柴桑老家(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隐居务农,过着田园生活。(参看“耕前锄后”)
四十六岁,他搬到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里,在九江市郊,他的一些老朋友如殷景仁、颜延之等,都住在那里。这样,他在耕作之余,就有更多的机会和老朋友们相聚,谈论诗文。搬家之初,他曾写了两首《移居》诗,第一首的原文是: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诗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这里住着不少心地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这是作者写搬家以后和知心朋友朝夕欢叙的情景。
诗的末后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

其二·春秋多佳日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此理,这种生活方式。将,岂。胜,高、好。无为句,意谓何必舍而他去。纪,料理、经营.】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2
晕,楼上的是想要陶渊明的《移居二首》的赏析吗?

移居二首
【本诗应是戍年(410)所作,渊明年四十六岁。南村在浔阳(今九江)负郭,渊明由上京迁此。】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卜其宅,用占卜的方法来选择居地。】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素心人,纯朴淡泊的人。数晨夕,计算日子;指日日相处。】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兹役,此役;指搬家。】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抗言,高谈。在昔,往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译文】
从前便想居南村,
非为选择好住宅。
闻道此间入纯补,
乐与相伴共朝夕。
我怀此念已很久,
今日迁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宽大,
遮蔽床靠愿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
直言不讳谈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赏,
疑难问题共分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此理,这种生活方式。将,岂。胜,高、好。无为句,意谓何必舍而他去。】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纪,料理、经营。】

【译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
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
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
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
躬耕不会白费力.

【赏析】

其一·昔欲居南村

《移居》二首,主要是写诗人移居到南村同“素心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正如清张荫嘉所说:“两诗作于初移居时,皆以喜得佳邻为主。”

这是第一首。诗从移居南村的原因写起:“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这四句诗,写了这几个意思:一是移居南村是多年的愿望,二是说凶移居南村的目的不不为了选择吉祥的住宅,而是为了求得好邻居。“非为卜其宅”是用《左传》昭公三年古谚“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之意,化用得了无痕迹。这“闻多素心人”二句,可以看作是全诗的总题,两首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它而写的。它直率地说出“昔欲居南村”的原因,是听说南村这个地方有很多心地质朴的人,诗人很乐意天天同他们相处在一起。“素心人”当指殷景仁辈。渊明有赠殷的诗,说是“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南里就是南村。可见他移居南村是与殷为邻的。当时殷作晋安南郡的长史,所以住在南村。除殷景仁外,还有几个淡泊宁静、趣味不俗的文士,这是从诗里可以推断出来的,但他们究竟是谁,则难于考证。有人认为“素心人”不应指殷景仁辈,因为第二首有“农务各自归”的句子,而殷不是力田之人。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所谓“农务”,即农田事务,并不单纯指亲自劳动的事,还包括计划、经营和处理农田上的一些事务在内。殷景仁是否在南村买了田,不得而知,但其他的几个文士肯定是有田的,农忙时,他们是要料理农务的,可能也参加一些劳动。不过他们平时还是有余暇的,所以“闲暇辄相思”。他们能和渊明一起赏奇析义,显然不是一般农民。他“怀此颇有年”,择邻南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这想法也许就产生在田庐遇火后。“今日从兹役”,现在终于实现了移居南村的愿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喜悦之情又更进一步说明了“素心人”对于诗人来说是多么具有吸引力。凭他当时的经济条件,能移居南村已属不易,所以对新居要求不高:“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房子即使狭窄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遮盖住床席就行了,因为移居的目的在于择邻嘛!作者在这里选取了很平常的事物“床席”,但就是这普通的事物,写出了诗人安贫守俭的生活。接下来写移居后和“素心人”十分融洽而快乐的生活:“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四句,回应并加强了开头的意思。前两句,写同“素心人”朝夕相处叙谈往事,我们似乎可以想见邻里之间你来我往、自由无拘的情状,言谈声笑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谈在昔”在字,可以理解为谈论他们往昔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谈论晋以前的史实。对于现实,他们不想谈,更谈不起兴趣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则是描写与“素心人”品评文章之乐。这里写诗人同当地一些兴趣相投的士人往来,一起欣赏美妙的文章,共同商讨疑难问题,显得是多么的融洽而快乐!此四句又与“素心人”“数晨夕”之意呼应得何等紧凑。

这首诗从作者的用思来说,从移居之前的想法,写到搬至南村时的情景,主要是说明移居南村的原因。而它又紧紧围绕“素心人”来展开,因为“闻多素心人”,所以才欲居南村;因为多“素心人”,所以才可能“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其二·春秋多佳日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参考资料:http://gdtjh.blog.hexun.com/7600616_d.html

第2个回答  2007-06-22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
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
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
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
躬耕不会白费力.
第3个回答  2007-06-23
你太有才了

初中古诗词移居翻译及赏析
初中古诗词移居原文赏析 移居(其二)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释 佳日:天气晴朗的日子。斟酌:往杯里倒酒。辄:就。无厌:不厌烦。兹:此,这。...

《移居二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两年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不久所作。鉴赏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

初中古诗词移居翻译及赏析 移居作者
义熙四年(408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之后,即义熙六年(410)九月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不久所作。《移居二首》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

古诗移居二首鉴赏
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

表示很暖心的古诗
表示很暖心的古诗如下: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陶渊明《移居二首》赏析:这句诗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当邻居们互相思念时,他们会披上衣服,相聚在一起,畅谈笑语,没有厌倦的时刻。在这里,“披衣”是指邻居们披上衣服,去找对方谈心,表达了对彼此的思念和关心。而“言笑无厌时”则是...

读书的古诗和赏欣
读书的古诗和赏欣 移居二首·其一 【晋代】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析 :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如果奇...

陶渊明的《移居》其二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是什么意思_出处及原文翻译_学习力_百度...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意思是:春秋季节是美好的日子,好友们时常结伴登高赋写新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出处该句出自《移居二首》,全诗如下:《移居二首》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

适合高中生鉴赏的古诗词有哪些
关睢 静女 湘夫人 橘颂 垓下歌 陌上桑 青表河畔草 明月皎夜光 迢迢牵牛星 观沧海 蒿里行 七步诗 野田黄雀行 咏怀诗(其一)移居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一)归园田居 登池上楼 江上曲 敕勒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川]凉州词 出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居秋暝 回乡偶书 黄鹤楼 别董大 过故人庄...

因当移居二三通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首古诗,陶渊明的移居二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