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柏葰是什么人?深受两代皇帝重用的他为何会被杀?

如题所述

清王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历经了二百七十六年。在这两个半世纪里,清王朝共计诞生了十二位帝王。更是拥有者数以千计的文武百官。
清王朝从入关建国到最后被推翻,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庸的皇帝。要知道其他王朝的灭亡大多数都是因为君主的昏庸无道,可见清王朝对皇帝的选拔有着多么严苛的标准。在如此勤政的皇帝的带领下文武百官也是对待朝政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可是伴君如伴虎,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这样一位两朝元老曾经备受两代皇帝的重用,在朝中也是位居一品官员。最终却落得午门外问斩的下场。并且他还是秦朝唯一一位在如此高位上采取杀头行刑的高官,他究竟是烦了什么样的错误才落得如此下场呢?
一、 八旗子弟柏葰
这个被杀头的一品大员就是柏葰。清朝道光年间柏葰出生在皇城脚下的一个蒙古正蓝旗的家族中。众所周知清王朝从嘉庆之后便一路走向了下坡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清政府曾经引以为傲的八旗子弟变的懒散、纨绔。
但是身为正蓝旗出身的柏葰并没有与大多数八旗子弟一样,整日游手好闲。从小就聪慧的柏葰非常的勤劳好学,在同龄的孩子中表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凭借自己的努力柏葰在道光六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很快的就入朝为官为清政府效力。
柏葰作为蒙古族的后裔,又有着正蓝旗的血统。在朝中自然是受到重用,他的仕途更是顺风顺水,职位也是节节高升。并且历经了道光咸丰二位皇帝,可以说为清王朝后期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道光时期的柏葰
道光皇帝在位的三十年间对待朝政可谓是勤勤恳恳,同样他对待官员的选拔也是十分的重视。柏葰能够在当时严苛的科举考试中夺得进士,可见他是相当出色的一个人。这样的人自然也会被道光皇帝所欣赏。
柏葰也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得到皇帝赏识的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勤劳的参与到清政府给予的工作任务中去。他为官期间十分的清廉,行事也十分的正派,因此得到了清政府更进一步的信赖。
柏葰在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时,很好的整顿了江苏地区漕运部门存在很久的腐败的问题。他查案的细致认真,审判的公正无私让清政府十分满意。因此清政府让柏葰在工部、刑部、兵部等关键部门担任了诸多要职。柏葰也不负众望的很出色的履行着他的职责。
柏葰从道光十八年开始基本上每年都会得到清廷的晋升。从最早的工部侍郎到迁左都御史,十年间他调动了十几个职位,可以说是清政府最为忙碌的官员之一。甚至在道光三十年里,一年之中连续升迁五次,足以证明他在清朝官员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三、 咸丰时期的柏葰
道光帝在执政了三十年后驾鹤西去,咸丰帝登基成为新王。当时清廷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咸丰也是希望能够任用贤能之人,扭转清王朝的颓势。柏葰作为两朝元老,曾经备受先帝的赏识,自然也引起了咸丰的重视。
咸丰帝刚刚登基国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的农民,在军备上加大了开支。可是当时清王朝国库已经是十分的空虚,为了应对局面清政府疯狂的发放官票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当时柏葰任职户部尚书,他冷静的分析出如此发展下去必将引发金融市场的紊乱。于是他果断出手,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出台了许多的金融政策,引导金融市场回归正轨。在他的努力下,钞法渐渐的恢复了正常。
咸丰五年的时候柏葰又出任热河都统,在他上任前热河地区存在着不同阶级的矛盾,场面十分的混乱。他到任之后励精图治,大刀阔斧的对不正之风进行整治,很快较为妥善了解决了蒙古地方矿场中的问题,平定了阶级之间的矛盾。
咸丰八年的时候柏葰又担任文渊阁大学士,此时的他已经官居一品。可是常言道高处不胜寒,常年为官清廉的作风也得罪了不少心怀鬼胎的权贵。正因为如此才在之后的一桩科举舞弊案中,受到牵连最终被杀头处死。
清朝戊午年间发生了当朝历史上最大的科场案,当时作为主考官的柏葰在发现问题后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最终以渎职之罪被打入大牢听后发落。按照柏葰当时为清廷的贡献,远远不至于因为一个渎职而被杀头。
可是当时朝中的一些权贵对性情耿直的柏葰早就有了意见,正好趁着此次机会对进行发难。他们集体上奏咸丰帝,表示科举考试是国家选取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会影响国家命运走向的关键。对科举的不负责就是对国家的不负责。
几位权贵三番五次的上书咸丰帝,令咸丰帝左右为难。要知道这几位权贵可都是朝中的重臣,担任着朝中诸多的要职。可是柏葰也是两朝元老,为国家贡献颇多。思量再三,咸丰帝无奈判处了柏葰斩立决。
就这样一名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在权贵的斗争中成为了牺牲品。虽然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中除掉了害死柏葰的几位权贵。但她也并没有为柏葰进行平反,只不过象征性的为他的儿子提供了一些官职已进行此次事件的弥补。
四、 总结
柏葰为官的一生可谓是相当的顺风顺水。当然这其中存在着几点原因。第一、柏葰本人为人正直,聪慧。小小年纪就能考中进士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第二、道光皇帝的信任。在道光皇帝执政期间,柏葰频繁的被调任,并且都是关键岗位,足以证明这一点。
最后一点也就是柏葰为官清廉,执法严明。在他担任不同地区的官员的时候,都能够很快的发现当地的问题,并且公平公正的处理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除此室外柏葰还具有很好的长远眼光,和金融头脑。从他处理清政府通货膨胀的手段足够说明这一点。
柏葰身为朝廷要员一生行事光明磊落,要不是最后被人误导陷害,也不至于落得杀头的罪名。柏葰的死是十分可惜的,是清王朝的一大损失。但即便柏葰能够继续为清廷效劳,也无法延缓清王朝没落的速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历史上柏葰是什么人?深受两代皇帝重用的他为何会被杀?
柏葰作为蒙古族的后裔,又有着正蓝旗的血统。在朝中自然是受到重用,他的仕途更是顺风顺水,职位也是节节高升。并且历经了道光咸丰二位皇帝,可以说为清王朝后期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 道光时期的柏葰 道光皇帝在位的三十年间对待朝政可谓是勤勤恳恳,同样他对待官员的选拔也是十分的重视。柏葰能够...

清朝最倒霉的军机大臣,只是收取二十八两白银,为何就被君王处斩?
因为这个大臣卷入了科考舞弊案,咸丰皇帝为了杀鸡儆猴,把这个罪不至死的大臣给杀了。这个大臣叫柏葰,当时柏葰身居高位,他已经是军机大臣了。清朝虽然和明朝一样,没有宰相这个职位,但是皇上为了办公必然会,有一批在身边任用的大臣,这个在清朝最贴近皇上的大臣就是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人数很少,虽然没...

清朝官员柏葰是怎么死的
当然奇迹并没有出现,柏葰过一会就被斩首了,事实上他之所以认定咸丰不会杀他,那也是很有道理的,两人之间感情很深,咸丰也确实没有想要杀他,还想要找借口将他给放了出来,但是柏葰得罪了一个叫做肃顺的大权臣,肃顺在朝堂上强烈将柏葰给“明正典刑”,其他群臣没有一个敢站出来反对,咸丰在无奈之下...

一品大员被判死刑,入狱前说了什么?
肃顺一看和老对头柏葰有关系,马上就对咸丰帝说不能姑息养奸,虽然柏葰是两朝重臣,但他却是罪恶的源头,如果轻易放过他,下面的人就更加肆无忌惮。最后,咸丰帝对柏葰下了斩立决,柏葰也成为清代唯一一个因科举舞弊被处死的一品大员。

明明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为何居然因为16两银子丧命?
我觉得是因为当时是科举作弊事件的问题太过于严重,很多学子、官员要求严办,所以皇帝也没有办法,也就让柏葰这个朝廷的一品大员却因为16两银子丧命了。当然啦,如果柏葰没有接受到别人的贿赂,他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所以说我觉得,身为一个官员也应该自己要清正廉明。这件事情的经过主要就是当时不会...

一品大员被判斩首,为什么却告诉儿子自己不会死?
而且他还帮助皇帝找出了许多腐败和贿赂案件,因此皇帝对他的十分的重视和信任。因为他的业务能力也十分的出色,所以晋升的非常快,到了咸丰年的时候,他已经是文渊阁的大学士了,是百朝文官之首。但是,一个人的位置越高,就越会招来别人的妒忌,又因为柏葰为人正直清廉,所以他得罪的人也越多。然而,...

晚清戊午科场案,大学士柏葰被斩是被肃顺公报私仇了吗?
柏葰最后被处斩,后人多以为肃顺是要为自己立威,拿柏葰开刀。这其实并不全面,肃顺坚持这样处理,其实也有章可循。在清朝历史上,对科举舞弊案的处理一向非常严格。拿清朝前期的两次科举舞弊案来举例,顺治朝有丁酉科场案,处理结果是主副考官和同考官都被处斩,共计斩首27人。康熙朝有辛卯科场案,主...

清朝官员被判斩首,行刑前为什么信誓旦旦称死不了?
这个人就是清朝的官员柏葰。阴差阳错,命中注定 生命中存在着太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唯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柏葰,清朝时期蒙古正蓝旗人,他的家世显赫,世世代代颇受皇帝的重用。凭借着家庭的帮助以及自身的超强能力,柏葰在官场也步步高升。从户部尚书到协办大学士再到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以...

清朝官员柏葰为何觉得自己进大牢不会死,咸丰不会杀他吗?
咸丰和他的感情很深。每当咸丰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出来帮他解决困难,因此咸丰对他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虽然他当时犯的错是非常大的,但是看在他们两个人感情的面子上,他觉得还是想要放他一马的,但是后来有个大臣向他上书说,伯葰这个人不杀不可,皇帝当时实在是无奈,只能把他杀死了。总之,如果...

160年前,中国发生了哪件大案,一品大员柏葰竟被斩首?
咸丰帝得知这个结果只好将柏葰交给刑部处理,用来安抚民心。而柏葰认为他只是受贿并没有犯什么大过错最多是被流放而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刑部合议的结果居然是斩立决,而咸丰帝也表示同意当即下诏处死柏葰,所以因为这件事情被斩首的就只有柏葰自己一个人。他是整个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斩首的一品大臣。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