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考试答案?急,谢谢

如题所述

一、填空题:
1、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2、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 3、教学的主体 教的主体 学的主体 4、过程性 开放性 5、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6、技术取向 生态取向
7、课前反思 课后反思 8、两个对象或两个事物 9、课前决策 实践性知识
10、学习工作化 学习生活化
二、选择题:
1、A 2、A 3、B 4、 D 5、B
三、简答题:
1、答:科学的学生观的要义:(1)学生是主体性的存在;(2)学生是多样性的存在;(3)学生是完整性的存在。
2、答:(1)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介入;(2)从全面接受到质疑对话;(3)从了解信息到规划行动。
3、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首先,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生活化;
其次,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组织教师围绕一个单元或一节课,通过任务分工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设计,在实践和讨论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学习教学设计,以提高“工作坊”成员的教学设计能力。
5、答:(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发展性评价更加强调发展的动态性。
四、论述题:
1、(1)具体含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它们之间的关系:①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②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结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2、(1)课后教学反思明确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②对教学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2)案例:上课前我总认为“圆的中心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这一性质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使用多媒体和模型进行演示,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它确切的含义,使得在后面证明圆心角定理时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不会用。这说明我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方面做的很不够.此外,在讲解四等分圆作图时,讲解的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作图要求。一直都在埋怨学生解题不规范,原来责任是在自己,这些是我今后教学要改进的。本节课唯一满意的是对圆心角概念的讲解很到位,学生掌握的都比较好,这也是我在听了刘老师的课后的收获。
五、案例分析题:
1、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课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有了改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当今最受欢迎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观认为:一个人今天的学习方式应与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相适应,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适应性的切入点。但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仍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在这种理论的启发下,我做了大胆的尝试。请看我在教学一堂品德与生活课《眼睛与耳朵的诉说》的教学片断。
片段:
老师:这儿有一份“护耳建议书”,哪组小朋友愿意合作完成它?
甲组:(小手如林,高高举起)我们!我们!
老师:你们谁来当记录员呢?
甲组:一致推选A。
老师:这儿有一份“护眼建议书”,哪组小朋友愿意合作完成它?
乙组:高高举起小手,用恳求的目光注视着老师。
老师:老师请乙组小朋友来完成,你们谁来记呢?
乙组:(B毛遂自荐)我来!
老师:这儿还有—份“卫生小常识”……
分工完成后,学生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场面颇为“壮观”。
甲组;一个小朋友与A热烈的讨论着,A认真的记着,剩下的借机闲聊、说笑,有的甚至找了个玩伴拍手对儿歌。
乙组:B拿着笔,两三个小朋友抢着发言,声音越拉越大,谁也不听谁,B不知记哪个好。
丙组:两个小家伙正在抢夺建议书,一阵哄抢之后,还好强弱分明,—方如愿以偿,得意洋洋;一方噘着小嘴,一脸不高兴。
丁组:显得十分“文明”,大家相互推让,谁也不发言,还有的在旁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教室里真是百态众生相,吵吵闹闹,唧唧喳喳,不绝于耳,时间差不多了,连叫三次停,大家依然我行我素,无奈,拿起讲台上的铃鼓猛拍三下,终于使教室里渐渐平静下来。
思考:
当今社会,任何一件产品、成果都离不开人们的合作劳动,合作已成为当今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合作能力尤为重要。在我组织的这次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活而无序的“热闹”,反映出他们对合作中的一些规范、规则还比较模糊,对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合作才刚刚起步,如何指导他们迈好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呢?
(1)分工合作,明确要求
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分好小组,小组内有组织能力强的小组长,负责组织开展讨论、交流,小组内设有记录员,负责把交流中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还要设有交流员等,总之要根据不同的活动设立不同的角色,既有明确分工任务,又要发挥团体合作精神。
(2)独立思考,积极发言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动脑筋,大家一块儿来解决问题,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使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不断完善,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老师要注意激发他们动脑的欲望,培养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
(3)认真倾听,遵守规则
合作学习中除了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还要让学生会听,听出别人说的内容,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吵闹、争论,使合作过程活而不乱。
(4)评价鼓励,肯定成果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作为调控者的老师要很好地发挥作用,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去,给他们出谋划策,还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帮助,及时鼓励,尤其要赞扬集体智慧。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遵守规则,并通过反复训练使之形成习惯,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快乐、成功,在合作中健康成长。

2、“鱼牛”的故事讲完了,可对我的启示却一直延续着。是呀,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缺少了这个过程,你所获得的认知就有可能是不真实和不全面的。这是构建主义的观点,强调过程意识,注重学生对知识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改所体现的思想。因此,作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而致用。
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是一种实践,学习是一种研究,学习是一种参与,学习是一种反思。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这个故事给我们许多启示:
1.“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才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常言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鱼依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头脑中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由于鱼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感知经验,所以其脑中牛的形象在客观上是错误的,与现实中的牛是不符合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习惯于依据“道听途说”来的东西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人爱说长道短,有些人也喜欢听那些“经过别人头脑加工过的信息”,往往影响了自己的情绪,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所以,我奉劝那些“传声筒”以“少说为佳”;也请那些喜欢“听”的人,不要“偏听偏信”。
2.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经常听到我们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和你讲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是出错呢?”“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的结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