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最终结局如何?

如题所述

很多人都知道大太监李莲英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风光无限,殊不知在李莲英之前,慈禧太后身边还有一个叫安德海的太监,更是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如果不是这个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诛杀了,那就没有后来李莲英什么事了。丁宝桢诛杀安德海,真可谓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那么,丁宝桢为何敢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最后他的结局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大太监安德海本是咸丰皇帝身边的御前太监,为人聪明伶俐,深得咸丰皇帝和慈禧的喜爱。但真正让安德海走上人生巅峰的事件是辛酉政变,在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为了阴谋夺权,就派安德海与恭亲王奕进行密谋,最后成功地夺去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真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了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  

安德海真的很红,很牛,完成了他历朝历代前辈们都没有完成的美梦。同治七年冬天,大太监安德海公然娶妻,娶了一个19岁的戏子。除了公开,大张旗鼓之外,更牛的是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这安德海娶妻真可谓了得,古代的太监们又有几人有这样的荣耀?也真是如此,他在朝中仗势骄横,收受贿赂,为非作歹。但就因为慈禧的宠爱,无人敢惹他。  

然而,就有一个狠人就要杀了这个为非作歹的大太监安德海。他就是当时做了10年山东巡抚的丁宝桢,丁宝桢翰林出身,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早就看不惯安德海为非作歹,想要收拾他了。恰逢此时,在安德海的再三请求下,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这个安德海是在宫中憋久了,想借此出宫游玩,借机敛财。一路上,安德海招摇过市,大肆敛财,但他虽号称钦差,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在他路过山东的时候,丁宝桢就得到密报,认为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擅自出宫,此乃死罪。  

于是乎,山东巡抚丁宝桢就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请求拿办安德海。随之,丁宝桢就下令抓捕了安德海。不久之后,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下令将安德海就地正法!随即,丁宝桢就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丁宝桢之所以敢杀了安德海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安德海自己找死,认为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同意,就可以擅自出宫,殊不知他再怎么受宠,也只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一条狗,并没有那么重要,随时可以被丢弃。更何况此时,慈安太后还活着,并非是慈禧一手遮天,并且这个安德海仗势骄横,还挑拨慈禧和同治的关系,早就成了众矢之的。并且他犯了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擅自出宫的死罪,即使慈禧太后想救他,也为了顾及自己的名声,也不得不把他作为一颗弃子,不得不杀了他。而对于丁宝桢,慈禧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没必要为此事与皇帝、慈安以及丁宝桢这样的封疆大吏闹得不可开交,就没有报复丁宝桢。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后,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不仅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而且后来还被光绪皇帝升为四川总督。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在他去世后,清政府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3

丁宝桢(1820年-1886年)是晚清名臣,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忠君为国,比较广为人知的事件是曾诛杀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德海。

下面先看一下丁宝桢履历。

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同治二年(1863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丁宝桢被弹劾协战不力,恩降四品顶戴留任。同治五年(1866年),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同治六年(1867年),因东路捻军逃到潍河,东路军副将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但是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丁宝桢被处以革职留任的处分。同治七年(1868年),西路捻军奔赴定州,京畿附近大为震动。丁宝桢听到军情示警,立即快马奔驰到东昌,率领一千骑兵,三千精锐步兵,日夜兼程援助北方,最终捻军向南溃逃。这场战役,不少将领都受到责备,而丁宝桢率领的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之前,转战雄雄、任、深、祁、高、肃各州间,收复饶阳,功劳最大,皇帝多次下旨表扬嘉奖,加太子太保衔。

丁宝桢在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除此之外,丁宝桢在山东时还干了一件大事——杀安德海。宦官安德海慈禧太后多年,是慈禧太后心腹,颇受宠信。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违反祖制、擅出宫禁,在未携带任何公文的情况下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八月二日,安德海至泰安境内(山东省内),丁宝桢派骑兵将其逮捕,随后押往济南。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立即密奏朝廷,痛斥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八月六日,得旨(慈安太后支持),安德海伏法。八月七日,丁宝桢诛安德海于山东济南。此举虽引得慈禧太后不喜,但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还有一道名菜与丁宝桢相关。宫爆鸡丁原名叫做宫保鸡丁,这道菜是由丁宝桢发明。所谓“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据传他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菜后来火遍大江南北。

图源网络,侵删。

第2个回答  2021-01-02

安德海,在晚清时代可是如雷贯耳,当时的人没有听过的他的很少,尤其是官场之人。这完全是因为他是慈禧老佛爷身边的红人。

安德海在咸丰期间净身入宫的,入宫后做了咸丰身边的御前太监。由于他聪明伶俐,看人下菜碟,很快就获得了咸丰和慈禧的宠爱。

咸丰死后,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扳倒了八大臣,掌控了大权。这中间安德海是立了功的,他也是慈禧和老六的联络人,也因此在慈禧掌权后,安德海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凭借着慈禧的宠爱,安德海对朝野上下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连同治也没看在眼里,还经常挑拨母子俩的关系。

他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八年,他出宫了,干什么去了呢,当时同治要结婚了,他打着为同治婚事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的幌子,带着一票人,前呼后拥的出宫了。

其实太监出宫,这可是大事。历朝历代,对于太监专权的危害都是清楚的,大清也不例外。本来清楚对太监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这也是为什么大清没有太监专权的缘故。

正是由于太监出宫有违定制,他又没有什么公文可以证明他的身份,就这样一路耀武扬威,让地方上以什么规格接待,如何接待都是问题,他的派头也让很多人都看不过去。

当时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掌管整个山东地区。

本来安德海就臭名昭著了,结果还偏偏来到他的地界公然索贿。这让丁宝桢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他逮捕了。

丁宝桢也知道安德海在朝中的影响,所以他也没有贸然行事,反而是请示了朝廷,结果恭亲王老六对他也是恨之入骨,就建议他先斩后奏,于是乎丁宝桢趁着没有慈禧的消息,直接让安德海人头落地了。

没多久慈禧也得到了消息,非常愤怒,但是也没有把丁宝桢真么样,只能说这家伙死有余辜。而安德海死后没有多久,他的位置就已经有了替代者,那就是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太监李莲英。

所以慈禧也早已把安德海抛到了脑后,丁宝桢不仅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反而在后来还升官了。光绪亲自接见了他,还授予他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还不算,丁宝桢还代替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一职,成为了封疆大吏。

丁宝桢在四川干得不错,建起了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还兴修水利,整治贪污腐败,他体恤民情,实心办事,深受民众爱戴。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由于他的俸禄大部分都救济了贫困百姓,这位封疆大吏死的时候竟然债台高筑。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山东父老也联名上表朝廷,希望能够让丁宝桢在山东安葬。如果一个官做到这个地步,那他也是死而无憾了吧。

第3个回答  2020-12-22

丁宝桢,晚清名臣,《清史稿》赞曰:“宝桢政尚威猛 。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其天性然也”的丁宝桢,在清时,与曾国藩、左宗棠同为中兴名臣,为近代中国做出了一系列卓越的贡献。

    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决堤,丁宝桢历时半年筑起了高十四尺、宽三十尺、厚百尺的障东堤。而随着障东堤的筑成,自此此地的黄河不再决口,保证了方圆数百里的百姓的安全。同治八年(1869年),丁宝桢在山东创办尚志书院。同年又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书局,即“山东书局”。光绪元年(1875年)10月29日,丁宝桢以“靖海安边”为名,奏请清廷,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300亩,建“山东机器局”,引进英国蒲恩公司制造的可用于生产洋火药和马梯尼洋枪的机器。后“山东机器局”在数次抵御外寇的战争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如清法战争、清日战争。光绪二年(1876年)12月10日,在丁宝桢由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后,他上奏清廷以“四川所用之枪弹从上海洋行购买,运费昂贵,实不合算”为由,经清政府批准,在成都东门内下莲池一带,建“四川机器局”。至1884年,“四川机器局”最高年产量为枪3050支,枪弹18万余发,铜帽628万枚,铅弹53万发,黑火药3万余公斤。

当然,丁宝桢虽为近代中国做出了诸多功绩,但是对于现在大多数的人来说,丁宝桢最让人熟悉的不是以上所说的那些卓越的贡献,而是另外一件发生在同治年间,且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那就是“诛杀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清末宦官,史书称他“艺术精巧,知书能文,最大的能耐就是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时不露一丝痕迹,既能哄得别人开心,又不会让人生厌” ,凭借着这等能耐,他进宫不久就在咸丰的身边做起了御前太监,深得咸丰的宠信。咸丰死后,在慈禧与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等八位辅政大臣争夺清朝的最高统治权时,安德海立下大功遂成慈禧心腹,不久就升任总管大太监,成了同治朝显赫一时的人物。

此时的安德海因慈禧的宠爱,可谓是权倾后宫。他恃宠而骄,虽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但不但是不把恭亲王奕欣等朝中重臣放在眼里,甚至连同治皇帝他都不放在眼里,他目无皇帝,越权胡为,肆意的挑拨着同治与慈禧的关系,致使年幼的同治经常被慈禧训斥,因此同治是恨透了他(当时同治经常以小刀断泥人首,称“杀小安子”,从中可以看出同治对他的恨之入骨),而他这般将上至皇帝,下至公卿都得罪光的做法,也为他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同治八年(1869年),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向慈禧请求让他出宫前往江南替同治的大婚典礼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大婚所用之物。后慈禧因太过宠爱安德海,于是也就偷偷的应下了,此后安德海在未取得皇帝上谕或太后懿旨的情况下,就带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但按理说清朝自顺治就有了“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的祖制,因此当时级不过六品的安德海,虽能出京,但必须得有皇帝的上谕,或太后的懿旨,还得有内务府、军机处等相关衙门的公文,之后方可出京。可是此时的安德海却并没有得到这些证明,就擅自出京,这要追究起来可就是违反祖制的事情,按律是要砍头的。

可是安德海明知自己是毫无证明的情况下出京的,他不但不偷偷摸摸的,反而是大张旗鼓,威风张扬的进行着,更甚者一路上还对各地地方官是行大肆索贿一事。而未到山东时,各级官吏皆畏惧其权势,因此都是敢怒而不敢言,所以即使是明知道他是无证明出京的,他们也不敢说什么,而是任由他胡作非为下去。但是到了山东境内,安德海却碰上了一个敢质疑他的知州,敢抓他的巡抚,也就是如此他也彻底走向了末路。

此时,德州知州赵新成为了第一个提出安德海出京是违反祖制的官员,他质疑道:“既是钦差过境却为何未接到“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仆役下船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身份证件,途经各地,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因此为谨慎起见,他遂将安德海一事上报于巡抚丁宝桢。

而早就看安德海不顺眼的丁宝桢,他一接到赵新的上报后,就立刻向朝廷上密折,控诉安德海的不法行径,在密折中他陈述道: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八月二号,丁宝桢命泰安知县何毓福将安德海捉拿,并送来济南,随后丁宝桢亲自审讯,在审讯的过程中,最开始的安德海可谓是嚣张不已,称“我奉皇太后命……汝等自速戾耳”,并扬言丁宝桢不放了他,他就上禀慈禧,要罢丁宝桢的官,要他的命。可此时丁宝桢却是丝毫不惧,他说道:“即系奉差,何以并无谕旨及传牌勘合?又何以携带妇女、妄用禁物”,在听到这句话,安德海才“形色惶恐,俯首无词”(《拿获私逃出京太监遵旨正法折》)。

当然在捉拿安德海时还有个小插曲,其实最初丁宝桢并不是让泰安知县何毓福去捉拿的,而是让德州知州赵新去捉拿的,只是赵信这人虽敢于质疑,但也是惧怕安德海的淫威的,这点从他上报安德海一事用的是“夹单密禀”而不是“显禀”就可得知,因为“夹单密禀”是例不存卷的,显然赵新是在为自己留条后路,因此就是连禀报都是偷偷摸摸的,赵新焉敢捉拿安德海呢?

当时丁宝桢见赵新不敢捉拿安德海,于是就让东昌知府程绳武去捉拿,可程绳武也是个怂包,他“驰骑烈日中,踵其后三日不敢动”,于是安德海又安然的走过了东昌,后又来到了泰安,因泰安知县何毓福是个不惧权贵的官员,丁宝桢这才抓到了安德海,想想真是可笑,一个连知州、知府都不敢抓的人,最终却是被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所抓,这到底是好笑,还是可悲呢?

而后丁宝桢在捉到安德海后,本欲是想将他直接处死的,《书太监安德海伏法事》载:“丁公念朝旨未可知,欲先论杀之,虽获重谴无憾。知泰安县何毓福长跪力谏,请少待之。会朝旨已至,乃至八月丙午夜弃安德海于市”,当时丁宝桢因担心安德海会因慈禧的关系从而逃脱惩罚,所以他想自己承担风险,在未得到谕旨前将安德海提前诛杀,可后来因泰安知县何毓福的苦谏,让他等到朝旨下达,再将安德海明正典刑,丁宝桢这才放弃提前诛杀安德海的念头。

与此同时,北京在接到丁宝桢的密折后,此时恰巧慈禧有病,由慈安一人独掌朝政,而慈安也本就对这位恃宠而骄的奴才看不顺眼,于是在同治、恭亲王请求彻查此事时,她没怎么考虑就同意了,而此时同治、恭亲王在得到慈禧的同意后,就迅速命内务大臣前来面质,而此时内务大臣却还在为安德海辩解,同治听后是十分愤怒,怒道:“此曹如此,该杀之至”

接着同治就召见军机大臣,命拟旨以六百里加急上谕直隶、两江、江苏、山东督抚和漕运总督,要他们“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拏,令随从人员指正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清实录·穆宗实录》)。

八月六号,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密谕中说道:

“(安德海)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次日,安德海被丁宝桢明正典刑,正法于济南。而随着权宦安德海伏法,朝野上下是人心大快,一时间“丁青天”之名在朝堂、民间广为流传,同时曾国藩、李鸿章等朝中重臣亦对其也是赞誉有加,李鸿章言:“稚璜(丁宝桢的字)成名矣”,直隶总督曾国藩亦言:“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

而在诛杀安德海的第7年,也就是光绪二年(1876年),安德海受到光绪的接见,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代替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一职,不久即实任。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

而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丁宝桢在诛杀慈禧的宠宦安德海后,他为何没被慈禧清算,反而是继续得到清廷的重用,甚至直到丁宝桢去世后,他依然是得到慈禧赐予“文诚”这样代表着忠贞不二的谥号,且还得到太子太保的追赠,及允许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生祠的待遇。

这之中到底有何原因呢?慈禧为何不清算他呢?为何还要重用他呢?其实个人认为有以下二点原因:

第一、慈禧不能拿安德海一事来做文章,她需要从破坏祖制的元凶变成维护祖制的护法神。

首先我们都知道清朝自顺治就为宦官定下:

    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接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等祖制,在军机处等重要机构还挂有“严禁内臣干政”的圣谕,可以说清朝对宦官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在当时只要有宦官违反以上其中一条规矩,他都是必死无疑的。

而安德海又岂止只是犯了一条,首先他在没有得到皇帝、太后明旨的同意,在没有知会任何有关衙门的情况下就擅自出京就已然违反了“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规矩。后丁宝桢在抓捕安德海时,又从他身上搜到“纸片二件,均系干预地方公事,询系受人之托”,这又是违反了“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交接外官”的规矩,可以说安德海所犯之事条条都是死罪,他这是赤裸裸的在践踏着清朝先祖所定下的祖制,所以无论如何他都是必死无疑的。

此时如果慈禧因安德海一事去处置丁宝桢的话,那她势必就会背上“破坏祖制的元凶”的骂名,这显然是不利于她日后对于大清的统治的,毕竟“祖制”就是清朝的根本,不尊祖制就是无视先祖,无视先祖岂能让众人信服呢?而此时更别说慈禧尚未完全的掌控清朝大权,内有慈安,外有恭亲王奕欣,此时她若是背上不尊祖制的罪名,恐怕她离下台也就不远了。

因此,此时她不但不能拿安德海一事对丁宝桢下手,她还得亲自处理安德海一事。要知道安德海可是她的宠宦,在外人的眼里安德海敢破坏祖制,多半是慈禧授意的,或是慈禧撑腰的,如此,慈禧必须得做出一些改变,来让众人改变这一看法,让人觉得她并非是破坏祖制的元凶,而是维护祖制的护法神。

当时慈禧在得知安德海被诛杀一事后,她首先想的不是搞垮不给自己面子的丁宝桢,而是迅速转被动为主动,在丁宝桢上奏安德海已伏法,请示其随从人员该如何处置时,慈禧就亲自召见军机大臣,以同治名义下令,先是抄没安德海的所有财产,然后将安德海随从太监六人、管家二人、所属镖客五人一并正法,随安德海的家属二人、和尚一人、苏拉护军四人及为苏拉服役者一人,均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办理私逃太监随从人等折》),同时慈禧还下令将所有有关本案的上谕及丁宝桢结案奏折编入现行宫中则例中,以为后来者戒。

如此,在慈禧这般做法下,她赢得了丁宝桢等大部分清朝上下官员的一致拥护,他们皆认为慈禧“德音焕然,中外颔服”。因此,想想看慈禧都亲自出手处理安德海一事,甚至都将所有有关本案的上谕及丁宝桢结案奏折编入现行宫中则例,如果这时慈禧再对付丁宝桢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不就让自己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了吗?因此她绝对是不能再去处置丁宝桢了,反而还得确保他性命无忧。

第二、慈禧需要拿丁宝桢来做一场戏,一场让文武百官都认为她是“德音焕然,中外颔服”的能带领清朝走向复兴的领导者的戏。

当然这里或许就有人不明白,丁宝桢毕竟是杀了慈禧的宠宦安德海,且从《翁文恭公日记》中的记载来看,当时慈禧在处理好安德海一事,终究不能掩盖其内心的极度愤怒,她“肝气上逆,喉痛面肿”一连二十多天卧床不起,从中可知对于宠宦安德海被杀,她还是心存芥蒂的,还是耿耿于怀的,虽说慈禧为了自己的名声,及自己统治的稳定不去处罚丁宝桢,这倒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何不但不惩罚他,反而是继续重用于他,这却是让人很难理解了。

其实慈禧不但不惩罚他,反而的继续重用他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演戏”。慈禧继续重用丁宝桢很大原因是做给文武百官看,她想让他们知道,她慈禧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相反是一个颇为大度,知道选贤任能的英明领导者,跟着她干,无论他们之前是否得罪过她,只要他们有才能,就一定不会被埋没的,同时也让百姓知道,她不是一个昏庸的统治者,对待那些对百姓好的官员,她是不会亏待的。

如此,当时慈禧不但不能让丁宝桢出事,而且更不能让丁宝桢的政途出现任何的停顿,她必须靠善待且重用丁宝桢来让世人知道,她是一个有能力带领清朝走向复兴的英明领导者。其实说白了,慈禧做了这么多,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自己稳定且稳固的掌控着清朝的大权,仅此而已。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丁宝桢这人的确是有大才,为官期间他奉公守法,清正廉洁,从不徇私舞弊,如此也让慈禧失去了合法惩办他的借口,而也因丁宝桢是位晚清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更是世人公认的“青天大老爷”,慈禧如此待他,才能收获奇效。试想,如果丁宝桢是位贪赃枉法之徒,慈禧还依旧重用他,恐怕慈禧非但得不到英明的领导者这般的称号,反而是会落了个助纣为虐,无识人之明这样的骂名。

第4个回答  2020-12-06

该吃吃该喝喝,啥事也没有,尽管安德海深受慈禧的器重,但他作死挑衅丁宝桢被杀,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作为主人慈禧不但没有为其报仇,反而更加重用丁宝桢。

“宫保鸡丁”这道菜我想大家都不陌生,鸡丁、花生加上红辣椒放入锅中爆炒,无论是用来配酒还是配菜都非常合适,而发明这道菜的人便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的丁宝桢。

除了发明宫保鸡丁外,丁宝桢还做了另一件广为流传的大事——杀死慈禧最宠幸的太监安德海,可即便如此丁宝桢仍然没有遭到报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丁宝桢

刚强不屈的丁宝桢

丁宝桢,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1853年)他考中进士,从此开启自己的仕途生涯。不久后母亲因病去世,丁宝桢不得不暂时回家丁忧,当时恰逢杨隆喜在遵义造反,他便招募八百名乡勇保卫家乡。

三年后丁忧期满,丁宝桢又遇上苗族教匪叛乱,于是他继续留在贵州平定叛乱,丁宝桢进一步增加人手的招募,建立起超过四千人的民间队伍,在其帮助下先后收复平越、独山等多座城池。

咸丰十年(1860年),丁宝桢被任命为岳州知府,两年后调任长沙知府,由于这些地方属于湘军的发源地并且屡次遭到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围攻,丁宝桢不知不觉便与湘军建立起联系。

丁宝桢

后来他来到山东任职,多次平定叛乱,为清王朝的苟延残喘做出不小的贡献。然而由于能力突出,他遭到许多同行的妒忌,同治五年(1866年),给事中孙楫与御史朱镇半捏造半夸大多项罪名,想要将丁宝桢置于死地,好在湘军领袖曾国藩出手,他才幸免于难。

丁宝桢最令人钦佩的不是才能,而是他那刚强不屈的品格。当初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自恃手握大权,目中无人,与省级以下官员会见是甚至不给对方座位。

丁宝桢听闻这件事,派人给僧格林沁投递名帖,以非常强硬的姿态告诉对方,如果要会面就得给我座位,否则就别见面了。僧格林沁佩服丁宝桢的刚强不屈,一改往日傲慢的态度,对他礼敬有加。

凭借着刚强不屈的性格,丁宝桢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他到任的那一天,山东巡抚阎敬铭亲自来到郊外迎接,此后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他都要事先征求丁宝桢的意见。

丁宝桢

嚣张跋扈的安德海

安德海,河北省南皮县人,出生于平民之家。或许是出于对“阴阳人”的向往,他在八岁的时候便选择净身入宫当太监。凭借着聪明机灵,安德海很快就得到了咸丰与慈禧的赏识,在后宫“阴阳人”大军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1861年,咸丰帝去世,野心勃勃的慈禧立马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全部消灭,从而牢牢掌控朝政大权。

在这次政变当中,安德海扮演着传话人的身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所以得势后慈禧对安德海越来越器重,没过多久便让他当上总管大太监。

倚仗着慈禧的宠信,安德海在朝廷当中越发的肆无忌惮,不但收受贿赂,还干预朝政,为此树立了很多敌人,朝廷上上下下几乎都对他很不满意。

后来就连奕也看不下去,他想要代表朝廷全体官员的意志将安德海铲除。安德海得到消息后惊恐万分,并因此记恨上奕,他时常在慈禧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企图离间两人的关系,后来奕丢掉议政王的饭碗也与安德海脱不了干系。

安德海

嚣张跋扈与刚强不屈的碰撞

或许是在宫内“无敌”久了,安德海觉得一切都索然无味,于是他向慈禧请求出宫走走。出于对安德海的信任,慈禧同意了他的请求,安排他前往广东置办宫廷织物,就这样安德海高高兴兴地踏上“送死”的道路。

借着采购物资的名义,安德海一边南下一边逼迫其他人行贿,绝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打碎牙齿往嘴里吞。就这样,安德海一路横行无忌来到了山东地界。

当时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掌管整个山东地区,听闻安德海打着采购物资的旗号到处索贿,他直接命人将其捉拿回济南审问。

随后丁宝桢就此事请示了恭亲王奕,奕早就对安德海恨之入骨,强烈建议丁宝桢先斩后奏,趁慈禧还没收到消息提前杀死安德海,同时这也是慈安太后的意思。于是乎,丁宝桢手起刀落,在将安德海抓回济南的第五天便让他人头落地。

后来慈禧得到安德海被杀的消息,心中虽然愤怒却也没有把丁宝桢怎么样。

因为慈禧知道,这一次安德海的确是犯了众怒,丁宝桢杀他有充分的理由。而且,丁宝桢背后还有奕与慈安太后的支持,对此她也是无可奈何。

最关键的是,安德海并非不可替代。事实上早在安德海死前,一个名为李莲英的太监渐渐走入慈禧的心中,她越来越信任对方,安德海死后没多久李莲英便接替他的总管大太监的位置,成为慈禧第二个心腹。

安德海

丁宝桢的结局

有了李莲英这个“新欢”,慈禧很快便忘记“旧爱”安德海,对于丁宝桢的怨恨也越来越淡。光绪二年九月(1876年),由于丁宝桢工作突出,她还特意接见了对方,授予他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四川总督等多项职位,除此之外慈禧还特意题写了“国之宝桢”来表达赞美之情。

被进一步提拔后,丁宝桢更加清正廉洁,并且做出更多的政绩。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的位置上去世,享年66岁,作为一个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丁宝桢在病危之际竟然贫困潦倒,只能依靠借钱勉强维持生计。

临死前,丁宝桢上书朝廷说:“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收到丁宝桢的“遗奏”后光绪帝被他的清正廉洁颇为感动,称他“遽闻溘逝,悼惜殊深”。

丁宝桢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安德海曾倚仗慈禧的宠幸嚣张跋扈,横行霸道,可惜最后遇上刚强不屈的丁宝桢,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然而即便丁宝桢触碰到慈禧的底线,却没有遭到后者的报复,反而因为政绩突出得到重用,如果安德海在九泉之下知道这件事,恐怕会气得跳起来!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他的结局如何?
丁宝桢杀了慈禧太后贴身太监安德海,并没有受到慈禧太后处罚,反而受到了嘉奖,官职也被晋升。即便是慈禧掌权,也没有报复丁宝桢,这位封疆大吏人生得以善终,一共活了66岁,死后还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安德海是慈禧身边贴身太监,这位小太监深得慈禧太后宠爱,也仗着慈禧宠爱,得罪了很多人。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结局如何?
丁宝桢虽然杀死了慈禧的宠信安德海,但在处理细节上还是照顾到了朝廷的面子。根据有关记载,丁宝桢特意将安德海暴尸于街市,供百姓观看。丁宝桢此举的目的在于消除朝野上下对安德海“秽乱宫廷”的疑虑。事后果然谣言立散,这让慈禧很受用,所以慈禧也就大人有大量不找丁宝桢麻烦了。

杀了慈禧宠幸的太监安德海, 丁宝桢名声大噪, 其后人生活得怎样?
丁宝桢后来官越做越大,当了四川总督,进京谢恩之时,慈禧太后还赏了他一幅书法,上面写着――国之宝桢,早把他杀安德海的事给忘了。丁宝桢敢作敢为,为官清廉,虽然养廉银子不少,但各项开支也大,还动不动救济那些没钱人,因此,死时,欠下很多债务,可谓是清朝最有特色的高官之一。(图片来...

杀了小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最后结局怎样?
次年秋,丁宝桢的灵柩归葬于济南历城丁家林地。 丁宝桢像 丁宝桢的结局可谓完美,从他的仕途经历来看,杀了当年“气焰熏天”的安德海,好像对丁大人一点儿影响也没有,慈禧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找丁宝桢麻烦的意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应该有以下三个原因: 安德海太作 当下有句很时髦的话,“不作就不会死。”这句...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结局如何呢?
其实,奕欣等人也对安德海恨之入骨,只是囿于慈禧袒护,无法对其惩罚。丁宝桢以最快的速度,于8月7日,在济南将安德海诛杀。丁宝桢的举动,赢得朝野上下一片赞扬。慈禧太后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痛心不已,但是无可奈何,人死不能复生。此时,慈禧太后羽翼还不是十分丰满,不想为了一个已经死亡的太监而...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结局是怎样的?
折子意外到了同治帝手中,同治帝因痛恨安德海,但未亲政,遂与慈安太后商议,慈安太后同意,军机处遂发出杀安德海的上谕。慈安太后可能也早有此意。丁宝桢收到上谕,即刻执行。慈禧对此事并未直接责怪丁宝桢,因安德海仅是内务府太监,非朝廷栋梁,已死无对证。对慈禧而言,此事仅是小事一桩,很快便...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最终是怎样的下场?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有理有据,慈禧也并未力保。1869年安德海在慈禧的许可下出宫,也许是想到有太后的支持,明明清朝有规定:“太监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他也是毫不在乎。一路上威风张扬。到了山东被丁宝桢知道后,立即将其抓获并亲自审讯;同时也密报朝廷,有理有据,没几天朝廷...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后来如何了?
随后丁宝桢将安德海交给了皇帝,而此时慈禧太后正好抱恙,无人给安德海撑腰,安德海就这样被赐死了,安德海死后,据传丁宝桢还将其暴晒了三天。其实就算慈禧太后身体好,也不可能废心思去帮安德海,因为在此前安德海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为所欲为,所以民间就流传称安德海并非太监的传闻,并认为慈禧与安...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结局如何?
同治八年,安德海借口为皇帝筹备大婚典礼,得到慈禧的准许后便出宫到各地敛财,他们一行人所到之处当地官员无不趁机拉拢贡献财物,但当他们走到山东境内后不久便被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扣押,随后丁宝桢亲自审讯安德海,最终在济南将其正法。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后,举朝震惊且得到了朝野上下一片支持与...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结局如何?
晚清时的总管太监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他在同治八年(1869)八月出宫时,路过山东,被当时山东巡抚丁宝桢快刀斩乱麻,在被捕五日后即在济南就地正法。当时的安德海可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为什么会招致杀身之祸呢?丁宝桢怒斩安德海,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他后来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花开两朵,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