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因为得罪了翁同龢,才导致甲午海战大败的吗?

如题所述

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国,又怎么会受到如此简单的人物的影响?李鸿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历史无法绕开他?为什么他能影响中国历史如此长久?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答案。



吕贤基被敌军围困将死之际,李鸿章骑着家仆交给他的马,逃离道德困境。此后,李鸿章经历了丧父之痛,又被陈玉成追杀,连祖宅都被烧掉。年近四十的李鸿章,二次创业连连失败,眼前一片黑暗,完全看不到出头之日。

自我定位的严重失误,让李鸿章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他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曾国藩身上,希望曾国藩能够给他提供飞黄腾达的平台。

与李鸿章的家世一样,曾国藩同样也是出身耕读世家,而且他的家境比李鸿章更为贫寒。在曾国藩的自我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在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之后,自始至终都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困难。每年,他因为繁重的家务拖累,都要亏欠一大笔钱。

在返回家乡训练湘军之前,曾国藩的人生课题只有一个:如何才能弄到足够的钱,当然是在合法合情合理的限度以内。

李鸿章

为了弄钱,曾国藩曾干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承包了湖南会馆,他在别人的婚礼上充当司仪,这使得他比朝中所有官员更明白这个世界的基本运行法则,处理起事情来,比别人更懂得把握分寸,最善于无中生有,于绝境中开出一条生路来。

很不幸,曾国藩的才干被皇帝发现了,于是皇帝如获至宝,鞭打快牛,让曾国藩担任礼部侍郎,后来兼兵部侍郎,兼工部侍郎,兼吏部侍郎。这就等于让曾国藩把教育部、国防部、建设部及人事组织部的工作,全都抓了起来,但只付给曾国藩礼部侍郎的微薄薪水,让曾国藩苦不堪言。

于是曾国藩的家庭财政赤字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让曾国藩不堪重负。他上疏希望皇帝放过他,或者给他一个能够捞点儿钱的职位。可皇帝难得找到这么一个能干的员工,拒绝理睬。情急之下,曾国藩崩溃了,他愤然上疏,斥责皇帝不懂朝政。

咸丰皇帝怒不可遏,决定狠狠地惩罚曾国藩。如何惩罚他,才能够最解气呢?有了!咸丰皇帝传旨,让曾国藩再兼任最苦最忙的刑部侍郎。

朝廷一共六部,礼、工、兵、吏、刑、户,除了一个户部的工作没丢给曾国藩,朝廷其余所有部门的工作,全都丢给了曾国藩一个人,让曾国藩忙得四脚朝天,欲哭无泪。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咸丰皇帝发了善心,给了曾国藩一个优差,让他赴江西监考。监考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考生的孝敬,这实际上是咸丰皇帝默许曾国藩去捞点儿银子,以弥补他家庭的巨额财政赤字。但曾国藩命中注定与贪官无缘,他刚刚离开京城,洪秀全就打了过来。于是咸丰皇帝急忙传旨,命曾国藩暂时先不要急着回京,先把洪秀全消灭了再说。

包括曾国藩在内,咸丰皇帝一共派了四十三名大臣出京,寻找消灭洪秀全的法子。但这个法子,只有曾国藩知道。曾国藩最清楚的是,洪杨集团之所以能武装割据,正是因为这支恐怖的暴力军队恰好是腐烂的清朝军制的克星。要想克制洪杨集团,就必须踢开旧有的军事体系,另起炉灶,重建班子。

曾国藩不只是自己这样做,同时他也把这个解决方案告诉所有的人,比如说李鸿章,就收到曾国藩的书信。这些方法和技巧,都是曾国藩吃尽了苦头才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最宝贵的智慧和经验。可没想到,就连李鸿章都对此置若罔闻,更不要说别人了。

所有人都想走捷径,找个最简单、最省心的法子。却不知道,最简单的法子往往是最无效的,因为基础不牢靠。最远的路,反而是真正的捷径,因为很少有人走这条路。曾国藩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他做了别人不肯做的笨工作。

李鸿章想的是,困难的事情,就丢给老师曾国藩做好了,我嘛,跟在老师屁股后面占便宜,就吃现成的好了。

1858年冬,李鸿章投奔老师曾国藩。甫入幕府,他就发现了自己人生定位的错误。

李鸿章到了曾国藩幕府,接连干了几件事,让他一下子成了幕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终于让他认清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头一桩事,是他的政务天分显露出来,他最擅长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奏章。而如今他写的奏章,更是炉火纯青。曾国藩看了满意,一个字也不改就上报朝廷,朝廷看了也满意,立即准奏。于是曾国藩急忙上奏,央求朝廷准许李鸿章参与机要事宜的讨论。这让李鸿章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原是大臣之才,难怪找不到人推荐自己,原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寻常官吏怎能发现自己的超群才干?

第二桩事,是李鸿章的宏观思维显露了出来。曾国藩带着李鸿章,去宿松见同为中兴之杰的胡林翼,双方因为战略布局的观点不同,而争论了起来。李鸿章在一边越听越烦躁,忍不住吼了声:这事还不简单?怎么吵成这样,你们听我说……听完了他的战略分析,曾国藩一声不吭,胡林翼却是大为震惊,立即意识到李鸿章乃是罕见的战略型人才,急切要求曾国藩快点儿给李鸿章机会,让曾国藩好不别扭,好像是他压制了李鸿章一样。

第三桩事,是李鸿章的谋略天资显露了出来。当时,咸丰皇帝老师翁心存的儿子翁同书,出任安徽巡抚,因为处置不当激起民变,又在城破之前弃城而走,有失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决定管管这事。但那翁心存以道德文章立世,在咸丰皇帝面前极受信任,门生弟子遍布朝廷,要如何措辞,才能够让咸丰皇帝铁面无私地严惩自己的老师,同时又能让朝中大臣无法讲情呢?

这个奏章不好写,曾国藩先是让幕府中的文章高手起草,写后拿过来一看,发现不成。于是曾国藩亲自上阵,写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是写不明白,最后万般无奈,只好把李鸿章叫过来:少荃啊,你也来写写看。

李鸿章拿起笔来,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此言一出,正气凛然,又暗含了隐隐的杀机,不但让咸丰皇帝无法徇私庇护,还抢先一步堵住了所有官员的嘴,让他们不敢替翁同书说情。

此折上奏,翁同书即刻被朝廷拿问,先定为斩监候,后被减免,发配新疆,老死戍所。

这是权谋高手李鸿章首次出手,以一介小小的幕僚,不过是只言片语,就终结了最尊贵的帝师之子的仕途乃至生命,李鸿章的老辣权谋之术,由此可见一斑。

李鸿章这一次出手,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个强敌,此后,翁同书的弟弟翁同龢,在查清此事后,处处与李鸿章作对。由于翁同龢的谋略与智慧都弱于李鸿章,情急之下,翁同龢索性拿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下手,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甲午海战大败。

时过一百多年,我们才想起来劝说李鸿章不要轻启权谋之术,未免太迟了些。要知道,中国的皇家极权,养成的是具有东方宫廷阴谋特色的帝王心机。如朝中的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举目所见,抬手所及,均是带有明显阴柔特点的阴谋政治。这种阴谋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公开透明、重视规则恰成两极,其特点就是以背信弃义为手段,以置对方于死地为目的。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不是寻求一个共赢的结果,而是不择手段搞死对方。至于对方是谁,这个倒是其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李鸿章因为得罪了翁同龢,才导致甲午海战大败的吗?
由于翁同龢的谋略与智慧都弱于李鸿章,情急之下,翁同龢索性拿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下手,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甲午海战大败。 时过一百多年,我们才想起来劝说李鸿章不要轻启权谋之术,未免太迟了些。要知道,中国的皇家极权,养成的是具有东方宫廷阴谋特色的帝王心机。如朝中的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

李鸿章和翁同龢,到底谁是甲午战争失败真正的罪魁祸首?
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党派之争,所以无论是李鸿章还是翁同龢都有责任,但是后者翁同龢的责任最大大。当时李鸿章明显知道北洋水师的真实情况,他也想保全这支军队,但是由于翁同龢在光绪帝面前的挑拨,所以君主当时下命令只能强行作战。这才导致整个战争失败的。到后来随着战争的爆发,日本人军...

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与李鸿章结怨,致使甲午惨败?真相到底如何呢?
而甲午战争的战败, 因为跟李鸿章有隙,被人怀疑故意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甲午海战大败。据胡思敬的说法,甲午战事开始后,中方屡战不胜。慈禧惊慌失措,就让翁同龢"驰赴天津诣鸿章问策"。当翁同龢问到北洋舰队接战事,李"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过了好一会,反问说:"你总理度支,平时...

如果李鸿章当年不杀翁同龢甲午战争中国会赢吗?
1894年7月底,日本偷袭大清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震惊朝野,以帝党领袖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抨击统率淮军的李鸿章。由此传出了翁同龢与李鸿章有深刻矛盾的传闻,认为正是翁同龢的处处制约,才造成了战争的失利。所谓的翁李之间的矛盾,发生在1862年,当年曾国藩上《参翁同书片》,指责翁同...

翁同龢与李鸿章,他们的恩怨是否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利?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因为这个人很有才华,才高八斗,只是晚清的时候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变得非常复杂,抛去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就清朝常年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接触学习不到新鲜的东西,等到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翁同龢又鼓动朝廷清流党,大肆弹劾李鸿章应对战败结果负责,主张杀李以谢国人。可见他...

中日甲午战争惨败的根本原因,原来是这两个人?
所以有后人称翁同龢是导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这样说虽然有些牵强,但他的责任肯定是逃不了的,他把自己跟李鸿章的私人恩怨,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为报私仇置国家利益不顾,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正因为李秉衡的袖手旁观,加上翁同龢的背后捣鬼,结果李鸿章在战场上连连失利,...

有人把甲午战败的责任全算在慈禧、翁同龢和光绪身上,李鸿章都没有责任吗...
也有人说,李鸿章本不想和日本开战,但最终被光绪皇帝和翁同龢逼上战场,结果一败而不可收拾。以此而论,当时已经退养的慈禧太后实际上也不愿意对日开衅,但不便过分干涉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结果酿下如此大祸。从这个角度而言,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在完全不了解双方实力对比的情况下贸然...

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恩怨,是否是甲午战争失利的直接导火索?
而且他们两个本质上的分歧就是证件上的不同。翁同龢是后期流派的领袖,而李鸿章则是后党集团的代表人物,帝与后两党的政见之争,就完全体现在了翁和李两人身上。至此慈禧太后主导的洋务运动开始,后期流派便在证件上产生了抵触,整治贪腐,又敢于揭露弊政,有时候甚至敢直接指着慈禧太后,所以说他们无...

你认为甲午战败是李鸿章的错吗?
导致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也没有预见到甲午战争爆发,同时他身为大臣也不能阻止朝廷的决议,因此甲午战争失败不是李鸿章的错。二、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内部党争不断,李鸿章受到了翁同龢为首的帝党的为难,不能在战争初期议和。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翁同龢领导的帝党认为坚决不能议和,不管当时自身条件如何...

他是李鸿章一生中最大的对手,最终战胜李鸿章却亡了清朝,他是谁?
李鸿章上书皇帝请求避战。而翁同龢却在明知北洋水师实力状况下主战。甲午战争惨败后,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完字后吐血三升,一夜头白。翁同龢趁机上奏弹劾李鸿章,李鸿章被剥夺黄马褂。翁同龢最终战胜了李鸿章。因为翁同龢的个人恩怨,导致中国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海军力量,实际上加快了清朝灭亡的脚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