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哲学: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如题所述

      名家讨论的是“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像英语中主语与宾语的关系。 例如“这是一张桌子”这是“实”,桌子是“名”。实指具体的事物,名是抽象概念,名是固定不变的,实是在变动中的。名家往往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在与人讨论中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肯定的加以否定,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他们喜欢在法律条文,结盟约定上做文章,耽于玩文字游戏。

      邓析(死于公元前501年)是当时的法律诉讼专家,但他的思想著作已经遗失,现在流传的《邓析子》在学者看来是本伪书。他的生平经历只能从其他的古籍中寻得,例如《吕氏春秋》。

      惠施(约生活在公元前350-260间)强调现实事物的不断变化和相对性,他曾在魏惠王时任宰相。其著作也已经遗失,思想只能见于《庄子·天下篇》。著名思想是历物十事,见下文。

      ①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其中思想近似《庄子·秋水》,至大和至小都是名,即抽象概念。而在实这一方面,可以是具体事物,比如天地,秋毫。大小因有形而知大小,这是实,讲的相对性。名的大小是无形的,也就大的没有范围,小的没有止境了。人不可能通过经验主义来决定现实中哪个实物是大,哪个是小,因为人的经验有限,大小的相对性已经脱离了人的经验范围。懂了名与实的区别就理解了惠施大部分思想。

      ②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无厚”是抽象概念事物,就像几何学中的平面,平面是无限延伸的,因此也就可以大于千里了。

      ③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这是讲实物的相对性。

      ④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这是前面提到的实物可变化性。

      ⑤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一辩论在古代中国十分著名,被称为“合同异之辩”。我们把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中的个体都有相似性,这叫大同异。个体之间又有相同的特征,这叫小同异。此处也应该用“实”来解释。因为大同异与小同异也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⑥ 南方无穷而有穷。 古代人能力有限,对南方的探索不比今天,所以不能用今天有穷的南方来等同于古代无穷的南方。在古代人看来南方是不能穷尽的,但惠施以非为是,以实物的相对性来论证南方会有穷尽。“有穷”与“无穷”也只是一种抽象的相对概念。与实结合就会显示出事物的相对性。

      ⑦ 今适越而昔来。 “今”与“昔”是相对的,今天的昨天,就是昨天的今天。这一条比较容易理解。

      ⑧ 连环可解也。 这是比较难理解的议题,连环是实物,可解与不可解是实物的状态。个人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因为事物的相对性和可变性,锁住的连环在一方看来是锁住的状态,在另一方看来这就是解开的状态,所以就达到了不解而解的结果;另一种是连环除非被毁,不然无法分解。那么就毁掉它,因为毁掉和分解是相对的,就可以将毁掉它视为分解它。

      ⑨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地球是圆的在如今已经成为真理,地球的中央相对不同地点来说,方向是不同的。司马彪说的“天下无方,胡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过于印象主义,缺少实证精神,这是不可取的。

      ⑩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类似庄子的“齐物论”思想。“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在此之前,惠施已经论证了事物是运动可变的,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只有相对的不同。在这基础上,可以说由于相对不同的相对性,万物是绝对相同的。万物之间只有相对的不同没有绝对的不同。所以爱一物便是爱万物,万物由一体而生。

      名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公孙龙(活动于约公元前284-259年间)。公孙龙则强调“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此,他的观点与柏拉图“理念”和“共相”一致。公孙龙的思想可见于《公孙龙子》,其中最著名的命题是“白马论”。他认为“马”这个字代表一种形状,“白”代表一种颜色,“白马”是一种动物且具有颜色。三者的内在涵义不同,因此白马非马。公孙龙还有个“坚白论”,主要命题是“离坚白”。这是形而上学性质的,“坚”“白”作为共相并未指明,哪个具体事物是坚,哪个是白。即使没有坚硬和白的东西存在,“坚硬”和“白”的概念依然存在。它们是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的,坚与白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彼此分离的。这就是“离坚白”论。

      名家哲学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揭示出一个形象之外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形象都是经验的对象,或者可能成为经验的对象。而形象之外的是不可能成为经验的对象的。人可以看到白的东西,但无法看到作为共相的白,名词指向一个理念世界,在那里每个共相都是独立和真实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是什么意思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意思是:想通过这个辩说来正定名实,以教化天下。其中,“推”意思是推广、普及。“辩”意思是辩论、辩说。“正”意思是纠正、端正。“名”意思是名称、名义。“实”意思是实际、事实。“化”意思是教化、培养。“焉”表示目的或加强语气。

如何理解"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意思是,他想把 这一逻辑道理推广开来,并根据这一原理来端正名实关系,从而统一天下的逻辑规范。出自《公孙龙子——迹府》 作者:公孙龙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

名家哲学: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名家往往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在与人讨论中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肯定的加以否定,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他们喜欢在法律条文,结盟约定上做文章,耽于玩文字游戏。      邓析(死于公元前501年)是当时的法律诉讼专家...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是什么意思
(公孙龙)想要推理这个辩论,来证明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可以教化天下

公孙龙子(迹府第一) 的译文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是六国时的辩士。因为痛恨名称和实体之间的混乱概念,借着自己的能力上的长项,得出了“守白”的结论。用比喻的方法,为“守白”做辩护,说白马不是马。所谓白马不是马,是说白是颜色的名称,马是形体的名称;颜色不是形体,形体也不是颜色。大家说颜色时...

大秦帝国 公孙龙子
第一部我已经全集看完,因为在这部电视剧里突出的是中国远古人民的权利,法大与一切,权臣贵族无一幸免,天之犯法与民同罪,这一古法不符合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国情,所以被禁播,相信你那歌也无一幸免啊,悲哀啊,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个个都标榜他的国家一心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就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

白马非马是什么,公孙龙是怎么说的?
亡则白马竟非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龙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 为非马耳!情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 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

求详解“白马非马”论、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龙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 马耳!情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 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

2019-12-19
公孙龙也说:“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两人都显然认为,他们的哲学是内圣外王之道。但是,真正把名家所揭示的形象之外的世界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的乃是道家。道家反对名家,然而真正继承名家的却是道家。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现在我认为《老子》一书的著作年代比我以前所设想的更晚,应在惠施和公孙...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