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夺了益州以后,后来他是效仿的谁的做法?

如题所述

在袁绍夺取冀州的过程中,最后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是由颍川世家大族领袖荀谌出面,向韩馥逼宫。

荀谌出自颍川荀氏,是荀彧的从兄弟,由于史料阙如,其家族谱系、生平事迹皆不详。但从荀谌仅有的这一次表现来看,确实很有名士风范,丝毫不输于荀彧。



荀谌衔袁绍之命而来,虽然是来者不善,但他态度不卑不亢,始终是以韩馥部下的身份,站在韩馥的角度,冷静地为他分析形势:“公孙瓒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

此时韩馥心里还有点抵触,他没好气地问:“为之奈何?”

荀谌继续来一波烧脑分析:“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若两雄并力,兵交于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同盟也,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冀州入于亲交,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愿将军勿疑!

其实荀谌绕来绕去,说的就一件事,你打不过公孙瓒,与其让公孙瓒打下冀州,不如把冀州交给袁绍,袁绍毕竟是你的老领导家属,不会亏待你的。不管怎么说,反正荀谌成功地把韩馥绕晕了。

更重要的是,荀谌的背后,是颍川乃至豫州士大夫集团的势力。当年韩馥到冀州任州牧,就是靠从老家颍川拉了一大批人来充当左右手,是韩馥赖以在冀州立足的执政班底。现在代表着颍川士大夫的荀谌,已经抛弃韩馥投向袁绍。这对韩馥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在内外交困的双重压力之下,韩馥决定接受荀谌的“建议”。

从荀谌说话的语气,以及他能够当面向韩馥尽情陈言来看,他应该原本就是韩馥所信任的身边人。所以在荀谌作出了确保韩馥“身安于泰山”的承诺后,韩馥是深信不疑的。实际上,荀谌是在韩馥身边为袁绍担当着卧底的角色。

在刘备取益州时,刘璋身边也有一个卧底,那就是张松。

张松是蜀郡人,与其兄张肃并为益州别驾,可见刘璋对张松兄弟十分信任。但张松恃才傲物,眼光高得很,他根本看不起刘璋,不认为刘璋是值得事奉的主君,便纠集了在刘璋手下不得志的法正、孟达、彭羕等一批人,密谋引刘备入蜀。张松见过刘备一次面,他为刘备“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又推荐法正出使刘备,进一步商量夺取益州的具体实施计划。



不过,当卧底是非常危险的,以至于会被称为可怕的“无间道”。荀谌、张松这两个卧底,下场都不太好。

张松所做的密谋,瞒不过他哥哥张肃。张肃害怕被连累,向刘璋举报张松,张松被收斩。刘璋和刘备也因此而公开决裂。

荀谌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三国志》《后汉书》对荀谌的记载,在荀谌逼宫韩馥之后,与田丰、许攸并为谋主,然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荀谌去了哪里呢?史书没有明文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当时已知的事实来作一些推理和猜测,荀谌很可能在袁绍取冀州之后不久就死了。

荀谌是怎么死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荀谌逼宫时对韩馥所说的话:“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在这里,“身安于泰山”是荀谌代表袁绍向韩馥所作的人身安全保证。

韩馥也是名士,荀谌与韩馥的约定,是士与士之间的庄严承诺,就像季札与徐君的赠剑之约一样,本应是超越生死、千金不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韩馥才会坚信自己让位之后不会有后顾之忧,老老实实地交出权力。但没想到袁绍完全不守信用,逼死了韩馥。这让重信义的荀谌十分内疚。

而且,荀谌和韩馥都是颍川同乡,两家之间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荀谌劝韩馥让位,是以保证韩馥安全为代价的,如今韩馥依照约定让位,而荀谌却没有依照约定保全韩馥的性命,这让颍川的父老乡亲怎么看待荀谌?怎么看待荀氏家族?荀谌不得不为韩馥之死承受巨大的乡里舆论压力。而在当时,“乡评”、“乡论”是影响名士声望、地位、前途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此外,荀谌代表袁绍作出了承诺,袁绍却根本没打算遵守,这不仅丝毫没给荀谌留面子,而且表明袁绍根本不信任,也不想重用荀谌,所谓“以荀谌为谋主”,只不过是徒有其表。荀谌为袁绍上位出了大力,但韩馥之死却使他发现他在袁绍心目中根本没有什么地位,懊悔、恼怒、内疚、自责、屈辱、失落、怀疑、恐惧等负面情绪一齐涌上他的心头,让他不堪重负,抑郁而死。

袁绍为什么不信任荀谌?可能恰恰是因为他为袁绍出力太积极了。荀谌作为韩馥的部属,却带头逼宫,反噬主君,不免会被袁绍认为是卖主求荣的不忠之臣。

看来当卧底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弄不好两头不是人。

不过,如何对待卧底,这和领导的管理水平也有关系。袁绍不守信用,逼死韩馥,又嫌弃当卧底的荀谌,导致荀谌忧郁而死,暴露了袁绍对待部下的傲慢自大,不会聚拢人心。后来许攸、张郃、高览等人在关键时刻弃袁绍而去,就和袁绍的这种傲慢自大有很大关系。

相比之下,张松之死是因为他自己行事不密,被亲兄弟告发,和刘备没有关系。刘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反而能够利用张松之死,在包围成都时让法正写信给刘璋,把“违信黩誓”的责任扣到刘璋头上,对刘璋施加心理压力。刘备也未必喜欢卖主求荣的张松,但他和袁绍不一样,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做足了表面工夫,还起用张松之子张表,官至庲降都督,这种做法起码能让人感到张松没有白死,真的是投对了明主。可见刘备识人用人、笼络人心的手段,比袁绍要厉害得多了。

审配在袁绍夺取冀州的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没有明文记载。但《三国志·袁绍传》载,在袁绍取得冀州之后,以审配为冀州治中(袁绍所担任的冀州牧的副职),又以审配“族大兵强”,命其为邺城监军,担任守卫邺城的重大任务。由此可知,审配出自冀州魏郡邺县的世家大族,有较强的部曲私兵,得到了袁绍的重用。



以袁绍的行事风格,审配必是在袁绍夺取冀州的过程中立过大功,才会得到袁绍的如此重赏。而审配参与袁绍夺取冀州,肯定是利用了他“族大兵强”的优势资源。

荀谌在逼宫时对韩馥说的话,处处暗示韩馥随时有人身危险,最后以保证韩馥“身安于泰山”为条件,成功说服韩馥。按照荀谌所说,韩馥遭遇的危险近在眼前,似乎并非是指远在安平县的公孙瓒。韩馥所面临的紧迫危险,很可能来自作为邺城本地人、又拥有众多私兵部队、而且“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的审配。也就是说,荀谌的逼宫,不是单纯的谈判交涉,而是以审配的家族武力为后盾的,一旦韩馥不肯就范,审配就有可能在邺城发动军事政变,危及韩馥的人身安全。

正是因为审配在邺城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对邺城有着强大的控制力,才会被袁绍任命为冀州治中、邺城监军,为袁绍保卫根据地和大后方。

但是,和荀谌一样,曾经背叛韩馥的审配也难免遭到多疑的袁绍的猜忌。官渡之战后,郭图、辛评、孟岱、蒋奇等人纷纷向袁绍进谗言,指责审配“在位专政”。因为审配在官渡大战期间抓捕许攸家人,迫使许攸投降曹操,确实有“在位专政”的嫌疑。倒是逢纪为审配说了些好话,才打消袁绍的疑虑,仅仅免去审配的邺城监军一职,仍然保留冀州治中的职务。

袁绍集团内部地图炮的歪风邪气很严重。作为冀州派杰出代表的审配,搞起地图炮来一点没输给逢纪。审配抓许攸的家人,其实就是在报复豫州派(许攸是荆州南阳人,南阳地近汝南,许攸跟随袁绍时间也较早,可归于豫州派)。袁绍免去审配的邺城监军一职,但又保留其冀州治中的职务,看起来好像是在两派之间维持平衡,实际上只能加剧审配和豫州派之间的矛盾。最终,虽然审配主观上和逢纪一样忠于袁氏,但客观上却因为搞地图炮而成为袁氏集团覆灭的罪魁祸首。曹丕曾作《奸馋》一文,认为“袁绍亡于审配、郭图”,指责审配“佞邪秽政,爱恶败俗”,是有事实依据的论断。

在刘备夺取益州时,也有一个与审配类似的人物,那就是法正。

在刘备包围成都,刘璋尚有余力抵抗的时候,法正写信给刘璋劝降,其中说到:“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法正在信中暗示成都城内会有人起事作乱,甚至会“一旦易主”,危及刘璋的安全,这和审配在邺城起到的威胁韩馥的作用非常类似。

法正是扶风人,不是蜀郡成都县人,这与审配是邺城本地人略有不同。但法正属于刘焉刘璋集团统治益州所依赖的“东州兵”势力,东州兵长期驻扎在成都一带,势力盘根错节,早已和成都县本地人无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刘备夺取益州的策略方法,是跟袁绍学的,效仿了他的方法,因为刘备在很多方面则取先机,所以能够及时地夺取了益州
第2个回答  2021-01-26
效仿的是汉高祖刘邦,以这个地方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不断的北伐。
第3个回答  2021-01-21
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效仿当时的高祖皇帝刘邦,将益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居高临下北伐。

在刘备夺了益州以后,后来他是效仿的谁的做法?
在刘备夺取益州时,也有一个与审配类似的人物,那就是法正。 在刘备包围成都,刘璋尚有余力抵抗的时候,法正写信给刘璋劝降,其中说到:“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法正在信中暗示成都城内会有人起事作乱,甚至会“一旦易主”,危及刘璋的安全,这和...

刘备和庞统之间的对话我有疑问
而这次却俨然不同,你所引用的对话正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的故事。益州的太守刘璋,同样也是汉室宗亲,和刘备也有远亲关系,但是刘备却夺取了益州,并且还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于是庞统就在酒席上提醒他,“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刘备在酒醉中反驳他“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

刘玄德能够拿下益州究竟依靠的是啥?
与袁绍类似,刘备也有一名奇士为他夺人之州出谋划策。那就是庞统。 刘备觊觎益州也很久了,早在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就已建议刘备“跨有荆益”,但诸葛亮没有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步骤,因为当时只是提出战略设想,至于如何操作还需要等待时机。 时机是法正带来的。刘璋派法正来联络刘备,商量一起去打张鲁,没想...

夺取益州时的刘备,在对待刘璋的时候是如何反客为主的?
最先,依据《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的记述,公年214年,刘备占领成都,夺得了益州之地。在这个基础上,刘备不但没有杀了刘璋,只是将刘璋迁到关羽镇守的荆州之地,并将财产偿还于他。那时,尽管刘备抢走了刘璋益州牧的官衔,可是,刘备或是册立刘璋为振威大将,促进其仍然具备较高的影响力。特别注意的是...

诸葛亮和法正的关系如何?
孔明的《隆中对》可证明孔明的战略家的身份。而法正在刘备夺得益州后,在建安二十二年,劝刘备夺汉中,也证实了法正的战略家的身份。《三国志》中法正这么劝说刘备:曹操一战而迫降张鲁,平定汉中,而没趁势夺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当地,自己北返,不是曹操智谋、实力不够,而是他内有忧患不得...

三国时期,刘备夺取益州后为啥不定都荆州,而定都成都?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定都成都,自然有效仿汉高祖刘邦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汉高祖刘邦当初是定都汉中南郑,不过,在刘备夺取益州时,汉中还被张鲁或者之后的曹操所占据。即便是汉中之战后,刘备夺取了汉中之地。但是,因为汉中之战时,曹操几乎将汉中的人口都迁移走了,这促使汉中不适合成为都城了。

汉中之战,两人从刘备眼皮底下溜走,后来挫败了蜀国隆中对战略,怎么回事...
二、曹操迅速占领汉中 曹操看见刘备夺取了益州,便参悟出了刘备的隆中对战略,其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关中。而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也是关中的南大门,想要将刘备扼杀在益州,就必须占领汉中。这时,上天送给了曹操一个极好的机会,刘备与孙权内讧了,而且益州主力已经悉数去了荆州。曹操便立刻挥师西征,打败张鲁...

历史上庞统之死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刘备调他们入川,是感觉到军事力量的不足,打益州和夺占后,都需要更多的军队震慑不服,以后是要拿益州当根基的。但对于庞统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需要的是单独帮助刘备攻占益州,而不是和他人,比如和诸葛亮联手才能拿下益州。这是庞统的小心思,也是他必须要有的小心思。根据《三国志·庞统传》中的记载,刘备认可...

刘备夺取益州真的违背了道义吗?真相是什么
孙权当然不肯,后来周瑜病死,鲁肃考虑到与刘备联合的重要性,劝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刘备得了荆州后,还是不满足,又看中了益州这块地方,正四处寻找机会。没想到机会送上门来了,法正奉命率四千人马前来邀请刘备入主益州,让刘备更觉意外的是,法正竟然开门见山,说服刘备夺取益州:“将军雄才大略,...

法正到底有何能耐?为何刘备那么看重他?
法正帮助刘备夺得益州与汉中,这就是他的能耐。01、里应外合助刘备夺得益州。法正原本是益州刘璋的手下,后投靠刘备,帮助刘备夺得益州与汉中,最后病逝。益州刘璋与汉中张鲁一直不合,双方经常大大出手,但汉中张鲁基本上不是刘璋的对手。后来张鲁选择和曹操结盟,曹操帮助张鲁打刘璋,这刘璋就打不过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