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啊?

如题所述

我也在搜集资料呢。送你一份。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苏轼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独觉》: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希望能采纳。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5
《独觉》: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第2个回答  2020-01-08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本意是作者感叹庐山的神奇,但人们读过之后,觉得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这种情况。因此这首诗就被人们广为传颂,这句话也就成了千古名句,其蕴含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苏轼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诗词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题西林壁》,人生哲理:苏轼最有名的哲理诗,告诉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自《水调歌头》,人生哲理:人生不如意太多,人生的境遇并不是十全十美的。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临江仙...

苏轼有哪些非常有哲理的诗词句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

宋代苏轼的“言理”诗有哪些?
1.《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2.《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

苏轼有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1. 苏轼关于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苏轼的诗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蕴含深刻的哲理。这句诗出自他的作品《题西林壁》,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人们因身处其中而难以全面理解事物的真谛。2. 苏轼诗中的哲理 在《琴诗》中,苏轼提出“若言...

苏轼写的哲理诗
苏轼写的哲理诗如下: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殚娟。2....

苏轼的哲理诗
苏轼的哲理诗具体分享如下: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离宴中歌舞相伴...

哲理诗有哪些
古往今来,哲理诗甚多,以下列举五首。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苏轼的哲理诗名句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苏轼的《题西林壁》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要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必须从多个角度全面审视,冷静分析,以免被片面现象所误导。这正应了那句老话:“身处其中者难辨真伪。”2. 原文这样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这首诗的白话译文是:...

哲理诗 (古诗) 全诗 十首
1、《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