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自我学说
费希特以活动自我为出发点建构了知识学体系,这一体系由三个命题构成: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费希特通过对活动自我的逻辑演绎,使得由康德割裂开的先验自我,在逻辑的方式下得到了统一,但这种统一只局限在自我意识的反思中,主体与客体并未达到内在的、现实的统一[n1] 。
为什么叔本华认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是诡辩家?
费希特:叔本华在柏林大学听过其十次课,称其为“瞎吹牛和江湖法术”,认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在胡扯和做白日梦。谢林:因此人经常偷撷康德的真知灼见而冠以自己的名字,叔本华很厌恶此人。黑格尔:这两人的恩怨就不用提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冗长的论证等等让叔本华称其为“整部...
国家学说:或关于原初国家与理性王国的关系内容简介
在《国家学说》中,费希特还提出了关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他相信,国家应当与世界保持联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家应当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如和平、安全、环境和经济等方面。费希特倡导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总的来说,《国家学说》揭示了费希特对国家、理性与...
什么是自然哲学?
谢林早年受费希特的自我学说影响,但在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知识之后,他对费希特忽视甚至否定自然研究的做法感到不满,他认为应像斯宾诺莎、康德和歌德那样重视自然。他受歌德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影响,并直接从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的概念得到启发。斯宾诺莎区分了“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谢林认为,自然整体是能...
费希特的哲学观点
主要学术著作有《天启学说批判》《伦理学体系》《告德意志民族书》《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一、法哲学基础 费希特继承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并从特定方面加以发展。他首先提出一个“自我”的概念,认为自我乃是一切实在的本原。他反对康德“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认为真正的存在只有自我,“自我”首先...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有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1、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2、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
谢林同一哲学导引:自我作为绝对理性
费希特与谢林,两位大师的哲学立场鲜明对比:费希特视自然为异己,主张通过提升自我来超越自然;而谢林则主张自然与自我并非对立,而是存在统一的两面,精神与自然的发展同步,追求的是自然与精神的同一性。这是绝对理性在世界中的展现,哲学的使命在于理解自我意识如何通过观念与实在的交织实现认知的升华。谢林...
德国古典哲学的线索
费希特用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谢林开始是费希特哲学的信奉者,但随后转而对费希特采取批判态度。谢林反对康德在思维和存在之间划下不可超越的界线,但他指出像费希特那样把“自我”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至高无上的原则,主张一切从“自我”出发,把“非我”看作“自我”的产物,是一...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席勒认为,在绝对存在(即费希特所说的自我本身无条件设定的,未经分化的、无矛盾的自我,亦即神性)中,人本身和状态、一般人性与可变人性是统一的,而在有限存在(现实的、经验的、具体的人)中,两者则是分离的。人本身是人的理性,状态是人的感性.两者在美学上的意义在于人性的这两个方面分别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对费希特“自我”产生“非我”的学说。他认为,“自我”不能离开“非我”而存在,因而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同样,“非我”也不能离开“自我”而独立存在,因而也不能说“非我”产生“自我”。在他看来,要真正解决“自我”与“非我”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有一个超乎二者之上的更高的原则,它既不能是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