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根据“推陈出新”的方针和各地开展戏曲改革工作的经验,颁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改戏改人改制”的改革内容。“改戏”是清除戏曲剧本和戏曲舞台上有害的因素;“改人”是帮助艺人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业务水平;“改制”是改革旧戏班社中不合理的制度。
1949—1966年新中国戏曲改革的背景?
“文革”期间,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
1949到1966年新中国戏曲改革的背景?
1951年4月3日,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1年5月5日由周恩来同志亲自签署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简称《五五指示》),明确了戏曲改革中心任务是“改人改戏、改制题词与指示内容成为一段时期我国戏曲改革政策的指导方针。
1949-1966新中国戏曲改革背景?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根据“推陈出新”的方针和各地开展戏曲改革工作的经验,颁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改戏改人改制”的改革内容。“改戏”是清除戏曲剧本和戏曲舞台上有害的因素;“改人”是帮助艺人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业务水平;“改制”是改革旧戏班社中不合理的制度...
略谈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改革
第三,戏曲的改革在这一时期注意了“先内容后形式”的精神,使戏剧的主体回归,从而带动了戏曲外在形式的“移步换形”。 在改革运动的初期,由于有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到戏曲队伍,他们一方面有着用文艺创作去表现生活的激情,一方面又少有旧范型规则的束缚。为了表现新的生活,对戏曲旧的范型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如湖南...
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原因
而中国戏曲在20世纪之前,其社会背景依然处于长期的农业社会状态。明代中叶以后的明、清历届政府,面对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上的新变化不予理睬。这种政策回避了文化层面上的适应性变化,不能及时做到相互联动与相互交流。尤其清政府,不仅拒绝与西方文化交流,并视其为洪水猛兽。这种闭关锁国的文化政策,必然导致文化层面上...
中国戏曲研究院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研究院恢复原建制,增设实验剧团,旨在进行舞台艺术革新实验。然而,自1966年起的十年内乱时期,学术活动陷入停滞。1976年,文化部组织成立文学艺术研究所(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部分成员组建戏曲研究室。1979年,该研究室改名为戏曲研究所,继续在中国戏曲的研究道路上前进。
戏曲的含义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的标志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 天神或恶魔,祈求 丰收和生殖后代,有人把这种原始艺能视为民族戏剧的胚胎。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到中世纪后期创立的能乐与狂言,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起源于16世纪末的...
中国传统声乐卷: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探讨
打锣腔声腔系统梁山调声腔系统调子腔声腔系统滩黄调系统鼓腔系统弦索腔系统(二)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音乐的飞跃 1949-1966年1966-1976年1976-2000年二、戏曲史论研究的丰富成果 (一) 早期史论研究 各地剧种介绍与探讨音乐美学与本质特性研究形态学分析(二) 1966-1976年间的深入研究 多视角与理论发展音乐...
我所了解的京剧,潮剧,快板(作文)
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
我国民间信仰60年嬗变:从断裂到弥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民间信仰经受了被阻挠、查禁,甚至被取缔的命运,伴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社会的转型,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又有了很大的复兴,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适应性。我国民间信仰60年来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宗教政策的波动使民间信仰在其演变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波动的过程。1949年到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