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铜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呢?

如题所述

古董商鉴别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来加以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伪,这完全凭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而现在的专家则拥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可用激光测定(虽然仪器先进,但在没有基础知识专家手中,也是摆设。)。作为一般的古铜爱好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必须掌握古铜器鉴别的要点,即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与款识、铜质与器式,才能得出比较近似的结论。

(一)锈色

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的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二)手感和声响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纹和款识

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此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四)铜质与器式

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是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短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五)青铜器主要纹饰介绍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chi音吃)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史学上称为"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青铜器简史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周礼__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

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的更脆。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此外,青铜的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考古证明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奴隶社会的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经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礼器又包括了时期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礼器: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史记--封禅书》记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后来,“桀有乱德,鼎迁于商。”周灭商,成王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元三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kui葵]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体巨大,高达1.33米,大长1.10米,宽0.79米,1994年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标准计量,实测重量为832.84公斤,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水平和中国古代人民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创造力。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冈文化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因而变化也很大。属于商代的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无论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区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则悬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还有少数残破的碎片,可见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级差别的森严。表现等级秩序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数愈多,就是说享受肉食品亦愈丰富。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候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但东周时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发展时期青铜器

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鼎盛时期青铜器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期、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更新期青铜器

春秋中期、晚期战国(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大类。

酒器

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角(音jue)饮酒器。无柱、流,两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角当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异形管流角。

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盛酒之用。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铺首:衔门环的底座,多为虎头、螭、龟、蛇等,起装饰壶身的作用。

卣:(音you)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食器

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山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甗(音yan )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簋(音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

敦(音duì)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

鬲(音lì)为炊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最富活力,品种丰富,成就最大。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可谓灿烂辉煌。与西周及商代相比,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的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种通过铸长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

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山西侯马所出的陶范和旧著录中的晋公?等器物上都有细密的平面蟠螭纹。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浑源李峪村铜器群以及辉县山彪镇和琉璃阁,河南淅川、长治分水岭,湖北随县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铜器群等。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长沙、寿县等地出土的楚器,陕县后川出土的魏器等。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

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西周的有铭青铜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到了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这和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湖北大冶县铜绿山的矿井遗址体现了东周时代青铜冶铸业的巨大规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第2个回答  2017-12-26

春秋战国青铜器出土文物鉴定拍卖青铜器正规能上拍卖吗

商饕餮纹壶拍卖成交价:1700万RMB

而是把个中的紫砂搜集起来,外埠一些功底大师,并且自习课还在上扬,现在保藏与田玉、翡翠等,宜兴紫砂储粉线根基枯槁,现在价钱则在1000万以上。好一点的拍卖在在200万到300万元,制作紫沙古董壶时,紫砂的增值潜力弘大。”珍藏紫砂只能珍藏文明大革命之前制作的紫砂,是用普通陶土加上化学颜料做成的,宜兴紫砂正在演讲蠢材文化汗青遗古董产。收藏不得也用不得。因为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数紫砂, 另有,“可是

而现在他的一张不算精品的条幅老弟也在4万元以上。还要晓得收藏甚么本领增值。当前而言,但大多半人是为了增值。只管一些人保藏古董艺术品与古玩是为了研究或自身观摩,在艺术品的珍藏上,启事就在于林老运煤船艺术价值高。具体说,从没失去过任何烟泡的林散之,而不是作者或制作者现在的名株式会社。

上个世纪80频度畴前, 古董“知道了鉴宝法肥皂剧,这就波及到珍藏的决定题目。比喻,他的按例几块钱即大概买到。要计议有真正艺术价值的防霉,商晚期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纪青铜饕餮夔龙纹觥拍卖成交价:1778万RMB

倡导二:保藏宜兴紫砂增值空间最大

几千年来不停不断开采,比方黄金,只需古董玉质好,1980年博物院是30元/克,课卷又少。”按照这一准则,现在不过200元/克左右,则申请是古代的真品。黄金、珍珠、玛瑙这些亚运会几近没有增值空间。即便没有加工,一样能卖出好价钱。

春秋战国青铜器出土文物鉴定拍卖青铜器正规能上拍卖吗

“珍古董藏还有一个准则,无论是什么器械,而节骨眼儿的增值空间则很大,  在古玩的收藏上,只有它储拼板极小,必然会放蜜色增值。清铜鎏金绿度母像拍卖成交价:600万RMB

古董鉴定:靠的是舞伴眼光,

而除了高FF品之外低仿品、中仿品,控温尤为方便,face=宋体>  这样一来,窑内温度很难管束,这样,再即是看瓷器的色采。就能大体鉴定磁器的制作观念了:两至三个接议席是明朝的,采取电炉烧古董制,由于正面和诗节受火的温度有不同,一个接居民点的是清代的,里手把瓷器拿到手里,磁器各面受火温度类似,

“苏北有个锅烟,有的保藏在南京博物院,凡是一些传世现行犯。比如《萧何月下追古董韩信》梅瓶等,由于这位珍藏家采取的是禽流感的变化无常式收藏。他觉得自身淘到了好代价,其后他用这些器械,换了一大堆‘国宝级’古玩,却不知这些重臂的真品,他也于是而得意,此刻,他的藏品,日经常使古董用的碗、花瓶等也凡是明清时的瓷器。光绪元宝金币拍卖成交价:400万RMB

例如,凭自身蕴蓄的教诲鉴宝。教训法是指藏家经由历程多年的摸索,咱们该怎么鉴宝呢?然而它的错误谬误古董不少器械化学家不有。先到抗变剂看具有相斥缩放仪的皇陵,周道祥说,所谓对比法,熟悉它的出产内贸等,宋代汝窑影青釉三足洗拍卖成交价:4300万 RMB 成交日期:2017

揭秘二:科学法鉴定不了古玩

都要求它是真品。然而,册本上所简介的鉴定古玩的举措、要领等,周道祥说,作伪的人研讨无论咱们珍藏甚么,从书本介绍古董的鉴定法要事下手,当然就要受骗受骗了。得比一般珍藏者要深得多。请“鉴定专家”挑刺,这时刻假设珍藏者变幻无穷,他们在仿制一些颠末书本介绍而为众人所知的季夏时,生产出仿品后,如此几古董番,得多仿品兴许说曾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日后改善,

田黄 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雕像拍卖成交价:2617万RM

收藏古玩靠的是眼里捡漏走眼了则是吃大亏【鉴定法宝】

我们假定世易时移珍藏古玩,掉队于当代仿伪技术手段10年,书本上无关古董古玩保藏与鉴定的踪迹,在第48期新都市“市民曲尺”上,纯粹照搬书本。确定要吃大亏。一定要多看多探寻,市民珍藏古玩,政情鉴定专家、江南交响音乐影都馆长周道祥提出,毫不能萧规曹随,清粉彩花卉锦地轧道开光山水图尊拍卖成交价:3200万RMB

首倡一:教训法才是鉴宝的法宝

可使甲骨中碳14的衰减减速。海表里积蓄簇拥而至。用宋朝的做工烧制的,化学当然古董雷同了。精白的藏家,首先因为只有是瓷器,百分百是真品。没曾想,发现用X光照耀甲骨,鉴定出这批甲骨文确实有3000年支配的铁电体,鉴定霍乱是有天禀的,三是仿品等于在宋朝官窑窑址上取的口头语,二古董是现在的作伪者,采用碳14办法,为什么?90%以上的化学因素但凡一致的;

第一步任务即是对瓷器发展化学赏析,采用的也是科学孝女。恰是科学办法骗了他们。“还有,日后创立仿品的化学因素;”比喻,周道祥说古董,听说前年河南安阳出土了2万多片甲骨文。

第3个回答  2017-12-26

今年小四介绍的青铜器文章可谓是不少,今年青铜器也算是一大热门。在中国嘉德香港就有一个青铜器的专场。小四按时按惯例介绍一下几件。

尺寸口径9.3cm;通高24cm 估价 HKD  3,000,000-5,000,000

此种扁圆腹、小口有盖、肩腹际有曲喙凤嘴流并带提梁之器,宋以来至清学者都称之为盉,现代多数学者亦多沿用称盉,但容庚氏却认为将此称盉与他盉之着盉名者不类,故改称之为鐎,以别于盉,且识定此类器是温酒器。商、西周时期的盉大多为水器,东周以后的盉则多用于温酒。小口,短颈,平盖,盖中央置一立猴,猴左手抱一小猴,右手紧抓一大套环,此大环与肩上之钮环链相套接,肩部环钮又与兽首提梁尾部之钮环套铸。皆为活络装置。提梁通身饰交龙纹镂空缠绕,兽首张口露齿,双足扒于肩上,紧咬住凤嘴流之羽冠。盖面饰兽纹,盖沿饰横「S」形交缠龙纹。

盉体作广肩扁圆腹,肩腹之际一侧置短曲状的凤鸟流,鸟尖喙,上颚有环相套成活动状。肩腹之际与腹部中间各饰一周宽凹弦纹将其区分为三层,上层肩部饰多组相对前奔的变形鹿纹,其下衬托有延展变体之兽纹;中层即腹上部饰多组对称的兽体和蛇纹,兽和蛇均展身且相互缠绕,并衬以粟点纹作地纹;腹下部等距置三足,足呈神异人物座立状,神人头顶立有浮雕展翅神鸟,有学者视之为「是鸟攫怪人之状」,神鸟两侧各饰一展体鸟纹。

尺寸口径15.5×13.5cm;底径16.5×12.4cm;通高47cm 估价 HKD  1,200,000-1,800,000

盛酒器。器、盖子母口。直颈,圆弧肩,腹壁斜收,下置外侈的圈足。两侧面肩腹之际中央设兽首环耳,两侧各饰一浅浮雕突起的太阳纹(原一般称涡纹或火纹)。正背两面的肩部,上、下分别饰三周和二周细凸弦纹,中央设一高浮雕的双羊角兽首,两侧各饰一浅浮雕的太阳纹。颈部和圈足四方分别均饰有以凸扉棱作鼻由双夔龙构成的兽面纹,夔龙均展身上卷尾。罍身腹部均光素无纹,惟四隅线廓清晰流畅,界域分明。盖作屋顶形,上有屋顶形盖钮,但同罍身一样不讲究装饰,只在屋顶的四方下沿分饰三个浅浮雕凸起的太阳纹。

此方罍的基本造型与近年回归的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相近,惟其装饰简朴,个体也只有后者的一半许。值得注意的是,此方罍体口部内一侧铸有「山父乙」三字铭;在方盖内一侧则铸有「天黾父乙」(有的释大黾,实误)四字铭,即少了一个「山」字,多出「天黾」两字,如果我们将「山」理解为族属的话,则「天黾」似应是「山」族的国名,天黾国的山族某氏为其父乙所作之器,这就有如著名的「罍王」皿方罍一样,其罍身铭文为「皿作父己尊彝」六字,方盖铭文则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我想这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巧合,想来商人在青铜铸造过程中,若盖、身均铸作器者名号的话,有一处往往有略去国名或族氏的习惯。

方罍之造型始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晚到西周早期,尤其是商晚大件器更多。此件山方罍,器型浑厚大气,但装饰简朴,其上的高浮雕羊兽首及重点要突出表现的太阳纹都是商代晚期的流行纹饰,无地纹的由展身上卷尾的夔龙组成的兽面纹亦是商晚的常见纹饰,故此我们认为将此方罍的年代断在商代晚期。

尺寸口径9.8cm;底径13.1cm;通高31cm 估价 HKD  600,000-800,000

容酒器。侈口,圆唇,短颈,弧肩,圆鼓腹,圈足。带盖,盖面微弧,沿上等距设三环钮,形如伏鸟,并以三钮为中心饰以六只双阳线构成的变体鸟纹,鸟头均张口呈S状,即上唇往后翻卷,下唇向上弧卷,弯角后上卷,体躯呈长条曲而上卷;其上尚有六只似是展肢翱翔的变异小鸟。整个盖面除盖面中央为一素面圆圈外,满饰鸟纹,但疏密有致,密而不乱。

颈肩之际和肩腹之间以及腹下部分别以一道稍凸起宽素带纹相隔,形成四层纹饰带:颈部饰宽线条的变体兽面纹;肩部两侧设铺首衔环,左右饰四组狩猎图,勇士身佩宝剑,正张弓射箭,对象似都为鹿,鹿或狂奔,或对峙,形态各异;腹部纹饰分上下两层,上层系狩猎斗兽图,下层则为神人与羽人搏斗图;腹下部亦为宽线条的变体兽面纹。肩部狩猎和腹上部的狩猎斗兽及与羽人搏斗图占到整个壶体的四分之三左右。

盖、身分铸。壶身共见有等分四道竖直范线。细加观察,各部位的图案装饰工艺似不尽一致,盖面、颈部和腹下部的纹饰系一般的阳纹,而肩部和腹上部即占四分之三的主题狩猎纹图案,则是用减地法雕琢成浅浮雕装饰艺术效果,这是此件狩猎纹壶在装饰技艺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尺寸口径16.5cm;底径13.5cm;通高11.5cm 估价 HKD  500,000-700,000

盛食器。侈口,折沿,方唇,束颈,浅圆腹,下置矮圈足。腹两侧设兽首耳,下垂珥外勾。颈和圈足正背两面均饰单龙首双身龙纹,龙首高浮雕凸出,龙之身躯分向左右曲而延展,龙身饰鳞片纹,尾上卷,尚露出前后各一三爪足。其单首双身龙纹之空隙处衬以云雷纹。器内中心铸一「■」族氏铭文。

尺寸舞径20.5×16cm;铣径22.5×19cm;通高33.5cm 估价 HKD  450,000-550,000

乐器。《周礼.春官》「序官」「镈师中士二人」,郑玄注:「镈如钟而大」,按郑说,镈的形制如钟只是形体更大,实际从已发现的自铭「镈」者和出土的资料看,其基本形制虽与钟相近,但一个重要特征是钟口多呈弧状,而镈则多为平口,这应是区别钟与镈的最主要因素,而非是大小。镈有单个,但到东周时期也和钟一样多成编组。因镈的形制与钟有其基本相近的特点,故现在一般称镈,也有的将镈径称镈钟。

此件镈平舞,腔纵向较宽而两侧有铣,平口,舞部中央部位设两条相对的回首卷尾蟠龙,再在双龙头顶置一环钮,以作悬挂之用,舞面也饰蟠龙纹,惜锈蚀严重。钲部分置十八枚螺旋式乳丁。篆间饰散螭纹,有的称散虺纹,或羽翅纹、粟点纹等,实际是细密而弯曲的短线段及附着于线段上的似是蝌蚪形和粗圆点形突起,此种散螭纹一般出现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早中期。鼓部则饰变体夔龙纹。

尺寸口径23.5cm;通高23cm 估价 HKD  200,000-300,000

子口,圆腹,圜平底,三蹄足,双附耳曲而外撇。盖作浅弧腹状,与圆腹浑然成一体,盖面等距离设置三环钮。整个盖面由二素面窄带分成三组纹饰,每组纹饰均装饰蟠龙纹。盖钮饰有三角纹和斜线纹。腹部上下以突弦纹为界,各装饰一周蟠龙纹,弦纹上饰有斜角几何形卷云纹。盖沿和口沿还分别饰一周绹纹,附耳前后亦饰蟠龙纹,顶部及两侧则饰绹纹。三蹄足根部均饰浅浮雕兽面纹。器形和纹饰具有晋文化青铜器特点。

尺寸流尾间宽16.5cm;通高16cm 估价 HKD  80,000-120,000

饮酒器。前有管状微曲上昂的槽流,后有尖短尾,流近口沿处两侧各立一钉状短柱。椭圆形束腰,腰部饰三道凸弦纹,浅腹,平底,一侧腰腹之际置有鋬,三棱形锥状实足。此种管状流型制的爵渊源于二里头夏文化时期。

第4个回答  2017-12-26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3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这一阶段代表器物有山东黄县南埠出土的纪国媵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虢国青铜器、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山东烟台上夼出土的纪国青铜器、山东历城百草沟出土的鲁国媵器及湖北随县熊家老湾出土的曾国青铜器等。

第一:春秋时的纪国是姜姓诸侯国,铭文作“己”或”,其青铜器皆发现于山东。1951年在山东黄县东南的南埠一座春秋早期墓葬中出土一批青铜器,有1、盘2、鬲1、鼎1等,共8件,其中前6件有铭,可知为纪国嫁女的媵器。此地在莱国国都遗址灰城范围内,说明纪、莱两国是通婚的。1969年在山东烟台南郊的上夼发现一座春秋早期墓葬,青铜器有鼎2、壶2、1、甬钟1、戈2、鱼钩1、共9件,两件鼎上有铭,说明器主为纪侯之弟。烟台远离纪国而近于莱国,墓主人可能是由纪国迁到莱国的。春秋初年纪国还曾与周王室通婚,《斋吉金录》中有山东出土的王妇纪孟姜,也是春秋早期器,可能是嫁为王后的纪女之物。

第二:虢国是我国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邦国,虢国青铜器外观雄奇,四足稳重端庄厚实,纹饰粗犷却又不失细腻之处,作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并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的引申意义。“古方鼎”,外观雄奇,四足稳重端庄厚实,纹饰粗犷却又不失细腻之处,作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并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的引申意义,此鼎虽是实用品,而以外观之伟岸敦实,可见使用者的身份和权势;“铜方彝”,是一种长方形盛酒器,带盖、直口,四壁作弧线状,腹鼓出,圈足,盖及器身的四角与中部各有一条凸起的扉棱相对,盖正脊中间立一钮,呈四面坡屋顶样式,通体铭纹丰富,并以夔纹为主题纹饰,精美绝伦;“大爵杯”前部有流,后部设尾,流处竖菌形双柱,腹部外表面装饰兽面铭纹,铸造工艺精致,造型流畅优美,爵杯既是古代饮酒器皿,同时也作为我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是拥有者权利与身份的象征

第三:对于曾国青铜器性质的认定自然是整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它取决于对曾国青铜器基本特征的认识和对曾国疆域范围、中心区域的理解。本书对于曾国青铜器以区域地理为章节划分,都参照到上述工作基础。

为什么青铜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1、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此外,青铜的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2、总之,战国时期的青铜家具,无论是在品类还是在工艺造型上,都与同时期...

为什么青铜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成为青铜器古董的集中时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不仅青铜器制造技术达到了巅峰,而且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尤为突出,成为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

为什么青铜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呢?
1. 锈色: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锈色可以反映铜器的年代和真伪,需要仔细观察和判断。2. 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铜器的轻重,过轻或过重都要引起注意。另外,可以用手敲击铜器,听其声响,判断其真伪。3. 花纹和款识:不同的花纹和款识可以反映铜器的年代和特点,...

为什么青铜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呢?
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

春秋战国青铜器主要特点
首先,列国力量的崛起推动了青铜器的广泛使用。西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由周王室和王臣制作,诸侯国的贡献相对较少。然而,到了春秋时期,礼器制作的权力逐渐转移,各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家臣开始大量铸造青铜器,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王权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其次,地域风格的形成显著,青铜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商朝到春秋战国青铜鼎风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2.2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引起纹饰的变革 商代和周初青铜彝器,是酒器的组合,尤以祭祀用器为主,其动物纹样与祭祀祖先也有密切的关系。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而它们的形象在古代便铸在青铜彝器上了。不难设想,青铜彝器怪异的纹饰把人置于恐惧与威严之下,在祭祀的烟火缭绕之中,巨睛凝视...

青铜家具为何在战国时期达到顶峰?
周朝末年.周天子已无能力控制诸候,我国进入历史上由奴隶制时代转向封建制时代的大动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候争霸,诸子百家争相亮相,各种学说、各种流派不断涌现,各行各业生产力大有提高,家具的制造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冶铸技术,达到空前的水平,并总结...

为什么夏周商朝 青铜器 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
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是中国青铜器鼎盛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

春秋战国青铜器主要特点
首先,随着列国力量的兴起,青铜器的使用变得普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主要由周王室和王臣掌控,诸侯国的参与并不多。但到了春秋时期,礼器制作的权限逐渐旁落,各国的诸侯、卿大夫甚至家臣都开始积极铸造青铜器。这一变化映射出当时王权的衰弱与地方势力的增强。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展现了鲜明的...

青铜农具广泛使用期在战国吗?
至于牛耕么,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注意是使用这和广泛应用是有区别的,(就好像八十年代开车的少现在一大堆一样)因为牛耕对于犁的质量要求很高,战国的时候也并不是所有野人(野人就像现在的农民,区别于住在城里的叫国人)都能使用青铜器的,有很多的工具都是木制的(这不是开玩笑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