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这根本不值得,为什么?

如题所述

看到这个标题,想必很多人不由心惊了一下,我国向来是注重礼仪廉孝的国家,孝顺反哺老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尽管有些人会因为赡养老人而觉得劳累,但也只能将背后的苦默默吞下。

明目张胆地说不愿为了老人拖垮自己,通常情况下会招致责骂,被认为没有良知,父母辛辛苦苦将其抚养长大,儿女却不懂感恩。

因此,很多人就算的确因为赡养年老的父母导致自己的身体垮掉,儿女的教育没有跟上,也只能偷偷抱怨,不敢放在明面上说。

卢梭说:“一些为了别人把自己拖垮的人,事实上是很笨的人。”的确如此,那些为了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的人,大都没有想明白背后的逻辑。

假如你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就注定拥有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如果你选择事事以父母为先,就意味着你投入在孩子和自己身上的资源会相应减少。

如此一来,你当然会因为孝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父母的晚年生活质量相对来说会不错,但孩子成才的机会就因此而减小。

在你的教育模式之下,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依旧会把赡养你放在人生第一位,但由于他先天得到的资源有限,成才的几率小,他获得的社会资源只能更小。

那么他能给到你身上的回报,可能会比你给你父母的更少。这就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一代不如一代,直至被社会淘汰。

所以,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生物,都遵循着为了下一代投入更多资源的规则。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非要违逆自然规律的物种已然被淘汰了。

事实上,我们不需要为了没有给予老人非常多的资源而感到过分愧疚。从心理学角度讲,被局限的环境加上被灌输的单一的、有目的性的讯息,人的态度变化逐渐被控制。

久而久之,便养成信息接收渠道单一的习惯。因此,很多人赡养老人并非是发自内心的感恩,而是基于社会道德的制约。

伺候老人的确是儿女的本分,但凡是超出事物的原有规律,就会引发不平衡。如果为了伺候老人,而导致自己家庭资源的分布不合理,便是一项难以挽回的损失。

陈建今年36岁,上有老下有小,是一家公司的中层,年收入百万,原本生活条件还算可以。

父母均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孩子读双语国际学校,每逢周末一家人都会去周边玩一玩,很是幸福。但近日,其父查出胃癌后,家里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

他虽然催促父亲配合治疗,但内心一直在纠结,每次化疗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况且就算治疗成功,老爷子也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了。

他目前的经济压力不是很大,但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万一治不好,钱都打水漂了,还不如省下来留给孩子将来出国留学。

陈建的情况不算是个例,很多家庭都面临着孝敬父母和为孩子铺路的两难状况。陈建的想法自私吗?

从传统道德上来说,的确是自私的,但从发展角度来说是合理的,因为利益得到了最大化。

任何一个人的时间、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作为成年人,学会“断舍离”是人生的必修课。尽孝是理所应当的,但也要合理估量自己的能力。

你不必过分压榨自己、勉强自己去做超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因为你的责任不只是老人,还有孩子、伴侣。

一个人一生要扮演很多角色,不仅仅是谁的孩子,还是某人的父母,某人的伴侣,某公司的职员,必须懂得均衡自己的资源。

并且,老人有时候和小孩一样,过度骄纵不会换来感谢,反而会换来变本加厉的索取。

《欢乐颂》里,樊胜美为了赡养父母一家,每个月除了给自己留下房租和生活费,工资全部打给家里,换来的却是父母的过度依赖,一有风吹草动就打电话给樊胜美要她解决。

樊胜美年纪一大把,职业生涯没有优秀的成绩,手里也没有积蓄,还要隔三差五填家里的窟窿,她的人生完全没有因为孝顺往好的方向发展一点点。

所以,人一定要懂孝顺和愚孝的区别,你可以伺候老人,回报养育之恩,但为此拖垮自己,怎么看都不值得。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小夏的母亲,年轻时是位雷厉风行的生意人,后来因为车祸瘫痪了,小夏作为唯一的女儿不得不时刻在身边伺候,可小夏自己的生活没有了。

她没有社交、没有朋友,天天面对母亲的屎尿屁,还要承受母亲暴戾的脾气,每天活得像个陀螺。

别人都说她孝顺,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有多苦,在八年的时间里,她活成了角落里的灰尘,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个八年?

父母子女之间没有谁欠谁的,要真计较起来,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被征得同意,就被父母自作主张地带到世上来了。

孩子的生命不是父母送给他的礼物,既然无意相送,又何来居功受恩之说呢?父母对子女少一点要求回报,少一点要求报恩,其实对哪一方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胡适先生曾说:“我的意思是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绝不居功,绝不施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绝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所谓孝顺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一出生就被绑在要懂得感恩的十字架上,父母若能看清这背后的道理,主动做出选择,对孩子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恩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2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古今中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所提倡的,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而如今所谓的心理学,有人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何为?

谁最先提出了“不要让别人拖垮了自己”的理论?

这个观点并非是题主自己提出来的,早在几百年前,法国的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就说过:“一些为了别人把自己拖垮的人,事实上是很笨的人”这样的话,而题主呢,却想象力丰富,把这个“一些人”直接改变成了“父母”。

那么卢梭又是何方神圣呢?其实他的名气主要来源于他死后,他生前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甚至是一度被排挤打压,因为他总是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

有些事说来也奇怪,就是这个饱受批评的卢梭,死后却大放异彩了,他成了“五里三村”的知名人物了。

卢梭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别说是那个年代了,即便是放在今天,说出来同样令人感觉不齿。比如说他对待女人和孩子,一生中与他有染的女人不计其数,而孩子呢?送到巴黎育儿堂的、有记载的就多达四五个。

这就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所作所为。而他的观点,却被今天的人拿出来“说事儿”,是不是同样有种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呢?

卢梭说出这样的话,也许能够被理解,一方面他是欧洲人,西方人的观点与我们是不同,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不说别的,就拿抗疫这件事来说吧,戴口罩、少聚会是我们积极自愿遵守的,而很多西方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你应该有所了解吧。

疫情给全球尤其是西方一些人的伤害和损失,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便如此,有些人仍是我行我素,这一点你能理解吗?不仅仅是你,可能我们大家都无法理解他们的做法,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

所以说,卢梭说出这样的话,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也许就是一种普遍的观念,是当地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我们今天再拿出来讨论,简直就是在断章取义。

卢梭说出这样的话,另一个原因,也许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也是“不着调”,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小时候的卢梭只能由姑姑来抚养。后来又寄居于舅舅家,学了点文化。然后各处打工当仆役。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也许是他经历坎坷、受尽了白眼。总之,年轻的卢梭身上没什么优点,而且还因为一条丝带诬陷女仆,又成了华伦夫人的“老铁”。

这样的经历,说出“一些为了别人把自己拖垮的人,事实上是很笨的人”这样的话来,你还觉得奇怪吗?但是到了今天,再“旧话重提”,未免有些太不理智了。

孝敬长辈,义不容辞,没有讨论的余地

首先,笔者亮出自己的观点: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为了父母,即便把自己拖垮,那也要去做,而且要义无反顾。

孟子曾经说过:“心中无父母,禽兽也”,其实孟老先生的这句话也有问题,因为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的眼中也是有父母的。所以孟老前辈的话应该改为:心中无父母者,禽兽不如也。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但凡有良知的人都会知道的。而反过来呢,父母年龄大了,行动不方便了,也失去了给你财富、给你“补血”的能力了,你就一脚把他们蹬开,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而你呢?也许正躲在父母为你置办的舒适的豪宅里卿卿我我呢这样的人,有资格与乌鸦、羊羔相提并论吗?

无论如何,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他们,你连认识世界的机会都没有,还谈什么享受呢?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但愿我们每一个年轻的朋友,都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父母吧,他们也是值得你抛弃一切的人。

第2个回答  2021-02-25
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就是说养儿防老的问题,都说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爱,何为无私?不求回报才是无私,而抱着养儿防老思想而养孩子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利益交换,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付出,孩子大了要求孩子养老来归还曾经的付出,然而这对孩子公平吗?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他的出生就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权,而当孩子长大了可以拒绝养老吗?拒绝就会被扣上不孝的罪名,受到亲朋好友社会道德的谴责,这显然与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是矛盾的,其实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成长过程已经报答了父母的生养之恩,因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孩子为家庭带去了欢乐,孩子也能教会父母一些东西,让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变得更加成熟,使人生更加完满。
二胎政策开放后为何新生儿出生率逐年降低,且2020年已创历史新低?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有养儿防老的这种思想,所以有人选择为自己而活不养孩子,在旧思想中这无疑是大不孝,但其实没有任何人能指责这种做法,因为任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父母也不能左右自己孩子的思想,生养孩子也是自己的决定,决定亲自体验见证生命的诞生与成长,而不是为了有人给自己养老而生养孩子,所以尽力就好,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多重身份,我们不光是父母的子女,我们还是伴侣的爱人,是孩子的父母,为了让父母多活几天不惜卖房借款最终人财两空,拖垮自己的家庭,这确实要考虑清楚是否值得,否则就是对自己的伴侣和孩子不负责任
第3个回答  2021-02-25
非常认同你的说法,我有个朋友,五子妹轮流照顾老年痴呆的老人,老大70岁,老小55岁,照顾了二年成功累倒了老大、老二和老四,老大老二住院,老四需要疗养,剩下老三老五已靠安眠药维持睡眠,老大老二老四的孩子又开始照顾他们,一家人连环累倒,所以不能以为只有自己亲自照顾才是孝顺,为老人找个好的专业护工或者专业的养老院也是一种方法!
第4个回答  2021-02-19
因为就算你照顾了老人,别人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不会为你考虑,不会想着你会多累。因为照顾老人的原因,自己的工作被耽误,自己都没太多时间打扮自己,搞得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

心理学: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这根本不值得,为什么?
1. 孝顺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同时,个人健康和家庭平衡也同样重要。2. 卢梭曾提到,那些因他人而自我损耗的人,实际上可能并未明智地思考。3. 普通人拥有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在照顾父母上投入过多,自然会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4. 虽然社会赞誉孝顺,但过度投入可能导致子女教育不足,影响他们的...

心理学: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这根本不值得,为什么?
所以,人一定要懂孝顺和愚孝的区别,你可以伺候老人,回报养育之恩,但为此拖垮自己,怎么看都不值得。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小夏的母亲,年轻时是位雷厉风行的生意人,后来因为车祸瘫痪了,小夏作为唯一的女儿不得不时刻在身边伺候,可小夏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她没有社交、没有朋友,天天面对母亲的屎尿...

如何看待心理学家说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
心理学家建议,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并不是让我们冷血,而是在伺候老人和发展自己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应该报恩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父母的哺育和支持,只有不断的提高自我,才能在将来的某一天骄傲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中不乏不赡养老人的例子,但是作为...

心理学: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连礼仪廉孝都丢掉我们还有什么...
当我看到这一句话“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我心里十分难受。这句话似乎在质疑我们是否还保留着最基本的礼仪廉孝。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第一眼见到的便是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从小教导我们做人的真理,让我们成为一个善良、感恩图报、孝顺的人。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就开始教我们各种习惯,他们拼...

心理学家表示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你赞同这种观念吗?
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些事情给父母造成遗憾,让他们伤心。虽然心理学家已经表示永远不要因为此后老人而拖垮自己,但是我对于这种观念确实不赞同的,以上就是我不赞同的具体原因,因为我们无论怎样,在父母眼中,我们依然是孩子,当他们老了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孩子们的陪伴,如果在这个时候要放弃一些东西的话,...

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这根本不值得,为什么?
有的人说,永远不要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这根本不值得,这是为什么?虽然说我并不认可这个说法,但是我还是能够找出几点原因来的:一、这可能是因为老人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照顾。其实我认为有一些人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们是经历过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如果长时间都去照顾老人的话,很可能会让自己的...

伺候老人是不是会拖垮自己,为什么
一、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心力交瘁,没有希望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所谓负面,也就是不积极、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情绪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是长期伺候老人的子女们经常遭遇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朋友,她的婆婆去世了,公公一个人在老家,让人很不...

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值不值得?
不值得。对于成年人而言,生活本身是要耗费很大精力的,首先就是工作本身,此时的成年人往往已经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处于比较关键的位置了,甚至会是某个单位的关键人物。所以很多时候,现实不允许其花费太多时间在自己父母身上。

客观来讲,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真的值得吗?
凡事都要讲究个心甘情愿,如果子女能愿意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那自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老人也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享有人陪伴的晚年,我相信,这是每个老人的愿望,但是如果子女因照顾自己而耽搁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那就是很不值得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人的生活不能自理,我觉得这种情况下是非常有必要...

为何伺候老人会拖垮自己?
二、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切勿因为伺候老人而拖垮了自己其实,照顾好自己,就是间接爱家人的表现。此前就曾经有人说过,一些为了别人把自己拖垮的人,事实上是很笨的人。开始听到这一句话语时,对于其中的意思并不是非常的理解,但如今再细细品味,却会觉得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虽是为人子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