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鲁迅和郭沫若在书信中提到的有关<<西游记>>的诗?

如题所述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

  〔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一年十月间,浙江省绍剧团在北京演出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白骨精故事改编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看过戏作了一首诗,借以反对当时所说的现代修正主义。本诗的主旨与郭诗相同(这也是作者此后大多数诗词的主题),只是不同意郭诗敌视被白骨精欺骗的唐僧的看法。郭读本诗后表示接受作者的意见。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两诗句中多用《西游记》故事,因为流传较广,现不加注。

  〔愚氓(méng萌)〕氓,古义通“民”。愚氓,愚蠢的人。

  〔鬼蜮(yù玉)〕蜮,古代传说中水里一种暗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后来比喻阴险作恶的人。

  附:郭沫若原诗

  七律 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附诗注释

  〔累三遭〕接连三次。

  〔猪〕指猪八戒。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谁知道鲁迅和郭沫若在书信中提到的有关<<西游记>>的诗?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注释 〔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一年十月间,浙江省绍剧团在北...

鲁迅和郭沫若在书信中提到的有关<<西游记>>的诗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鲁迅评价西游记的一句诗
“神魔皆有情,精魅亦同世故”

谁知道《西游记》中出现的诗词?
《西游记》里诗词大致可分为四类:写景诗词、描人诗词、叙战诗词和传佛诗词。现一一叙述于下。 一、写景诗词 唐宋诗词之中,不乏很多写景状物佳作,但没有几首能有《西游记》(后用“此书”代)诗词清白单纯。 作为一部虚幻故事,势必有许多虚幻景物的描写。而既为虚幻,故此书之中的诗词,比常寻常写景诗词少了许多...

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目录
王国维,这位中国近代学术的巨匠,在《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西游记》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脉络与文化背景。王国维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西游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深入研究《西游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陈寅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有关神话的描写是什么意思?
神话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阮籍,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封神演义》《西游记》《张生煮海》以及鲁迅的《故事新编》等,都受到了上古神话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而趋于失传,又由于古代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变,很少有记述保存完整的神话故事,更是...

<西游记》作者是不是吴承恩,还是另有作者
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本世纪20年代,鲁迅根据前辈学人的记载和有关文献,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研究《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了《西游记》作者为淮安人吴承恩的观点;同时,胡适、董作宾及稍后的郑振铎、赵景深等人也开始了对吴承恩的研究,赵景深还于1936年首次撰成《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年谱》。至此,原本在...

含宇字的古诗
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看了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一首题为《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七律。郭诗大概意思是:唐僧把人当妖精,把妖精当人,混淆是非,不分敌友,对敌人发慈悲,对朋友却不断刁难。还给...

《西游记》中的古诗
这是因为:人们还不知道《西游记》中藏有三百首“言志”的诗,更不知道在《西游记》故事中所提示的“解尸(诗)法①”。因此,人们根本无法在《西游记》的那些神魔故事中去“思无邪”。 很多人都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但很少有人将所学到的文史哲知识融入其中,认认真真地读过。因此,《西游记》问世...

西游记提问
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1983年末,章培恒先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