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观点简述饥而欲食,劳而欲体

如题所述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是生理需求,谈不到人性和道德层面.
关于人性,人性是指人之为人而固有的一些属性,可以归纳为三点:物性,灵性,神性.
人有追求生存和满足肉体需要的基本属性,这是依托于肉体生存所必然造成的,这是物性;人有获得愉悦,被尊重,被承认的精神满足的基本属性,这是灵性;人有摆脱现有生存状态,获得完全解放,实现永恒,实现存在方式的超脱——即“不欲为人”的基本属性,这是神性.
关于自私,是某个人类个体在客观上存在与社会组织中时,其行为和价值观念背离整体利益的趋势,是一种现象,而非本质属性.
因此,人性和自私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不能简单论述.
如果用极端的思维来考虑,人性是绝对自私的,人的存在以组织中每一个个体的有效存在为前提,而所谓组织利益是阶段性的,是历史的,将会在历史中出现也在历史中消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3
从哲学上看,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世界万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饥饿,生命体缺乏能量,反馈给大脑,产生饥饿感,对食物产生欲望。
劳累,生命体缺乏活力,反馈给大脑,产生疲劳感,对休息产生欲望。
这都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饥而欲食 劳而欲休 从哲学角度分析
饥饿与劳累都是人偏离了自身身心平衡规定状态而出现了不平衡状态的表现。从万物追求存在或追求平衡的存在哲学来看,存在性或平衡性是宇宙万物(尤其是人类)的最大本性。饥而欲食 劳而欲休 都是表示物体在不平衡的状态下努力恢复其应有的平衡状态的需要的表现。当物体如人体从不平衡状态恢复其应有的平衡...

用哲学观点简述饥而欲食,劳而欲体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是生理需求,谈不到人性和道德层面.关于人性,人性是指人之为人而固有的一些属性,可以归纳为三点:物性,灵性,神性.人有追求生存和满足肉体需要的基本属性,这是依托于肉体生存所必然造成的,这是物性;人有获得愉悦,被尊重,被承认的精神满足的基本属性,这是灵性;人有...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谁说的
荀子。这句话出自《荀子·荣辱》,意思是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因此,“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荀子说的。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谁说的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荀子说的。荀子,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
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也说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表明了人与动物一样也具有生理层面的自然反映。动物式的“生存”活动是没有意识的生命适应行为,它们依据与生俱来的本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动物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 “生活”,是指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我与世界...

行为科学派的人性假设有哪四种,请具体介绍
譬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是本性。若做到「饥见长而不敢先食;劳而不敢求息。」这完全依赖后天教育之功,并非本性所能。总之,天生成的便是:『性」属恶;人力做的便是「伪」,才能善。虽然他认为人性完全是恶的,但断言「涂之人可以为禹。」即一个平常人,也可成为圣人。...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既不完全饱足,也不让自己感到饥饿,即所谓的“饱中饥,饥中饱”。这种状态下,身体既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又不会因过食而积累过多的能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是养生之道的精髓所在。通过这样的饮食方式,他们能够更好地调节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达到身心和谐的最佳状态。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
人欲是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欲望,与正常欲望不是一回事。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身体因过度饥饿或干渴而突然大量进食或饮水,给肠胃带来负担。他们饮食的原则是,虽然次数可以稍微多一些,但每次进食的量不宜过多,讲究的是少量多餐,细水长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既非过饱也非饥饿的舒适状态,即所谓的“饱中饥,饥中饱”。具体来说,就是...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
善养性者的饮食智慧体现在遵循自然节律,他们会在真正感到饥饿时才进食,在口渴时才饮水。他们控制饮食的频率和分量,倾向于少食多餐,而不是频繁大量地吃。这种进食方式让他们既能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又不会过度饱胀。这种理念出自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第二》。这部古代医典《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