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可分为几种形态?

不是三种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 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体的流动。

3.气态
液体加热会变成气态。这时分子或原子运动更剧烈,“类晶区”也不存在了。由于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增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气态时主要表现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无规则运动,这导致了我们所知的气体特性: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地充满任何容器;容易压缩;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显然,液态是处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形态。

4.非晶态——特殊的固态
普通玻璃是固体吗?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固体。其实,它不是处于固态(结晶态)。对这一点,你一定会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玻璃放在火中加热,随温度逐渐升高,它先变软,然后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此外,它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这些都与晶体不同。
经过研究,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点阵”特点,而与液态的结构类似。只不过“类晶区”彼此不能移动,造成玻璃没有流动性。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非晶态”。
严格地说,“非晶态固体”不属于固体,因为固体专指晶体;它可以看作一种极粘稠的液体。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态提出来。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态”固体还很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5.液晶态——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
“液晶”现在对我们已不陌生,它在电子表、计算器、手机、传呼机、微型电脑和电视机等的文字和图形显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晶”这种材料属于有机化合物,迄今人工合成的液晶已达5000多种。
这种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处于“液晶态”,就是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在光学性质上的“各向异性”。它对外界因素(如热、电、光、压力等)的微小变化很敏感。我们正是利用这些特性,使它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上述几种“物态”,在日常条件下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但是随着物理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等条件下,又发现了一些新“物态”。

6.超高温下的等离子态
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的极高温或在其它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物态,这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而成为自由电子。等离子体就是一种被高度电离的气体,但是它又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态”。
太阳及其它许多恒星是极炽热的星球,它们就是等离子体。宇宙内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则是人造的等离子体。

7.超高压下的超固态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形成电子气体,裸露的原子核紧密地排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据说明,质量较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就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

8.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转化为中子,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称为“中子态”。
已经确认,中等质量(1.4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中子星”,是一种密度比白矮星还大的星球,它的物态就是“中子态”。
更大质量恒星的后期,理论预言它们将演化为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黑洞”,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观测证实它的存在。至于 “黑洞”中的超高压作用下物质又呈现什么物态,目前一无所知,有待于今后的观测和研究。
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出现了反常的物态,那么在低温、超低温下物质会不会也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呢?下面讲到的两种物态就是这类情况。

9.超导态
超导态是一些物质在超低温下出现的特殊物态。最先发现超导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1853~1926年)。1911年夏天,他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温度降到4.173K的时候(约-269℃),水银开始失去电阻。接着他又发现许多材料都又有这种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请阅读“低温和超导研究的进展”专题)。卡麦林·昂纳斯把某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现象称为“超导”。超导体所处的物态就是“超导态”,超导态在高效率输电、磁悬浮高速列车、高精度探测仪器等方面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益处。
超导态的发现,尤其是它奇特的性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研究超导,至今它仍是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主要是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已不下几千种,它们各自对应有不同的“临界温度”,目前最高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30K(约零下143摄氏度),各国科学家正在拼命努力向室温(300K或27℃)的临界温度冲刺。
超导态物质的结构如何?目前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有待继续探索。

10.超流态
超流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理状态,目前所知,这种状态只发生在超低温下的个别物质上。
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1894~1984年)惊奇地发现,当液态氦的温度降到2.17K的时候,它就由原来液体的一般流动性突然变化为“超流动性”:它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极微小的孔或狭缝(线度约10万分之一厘米),还可以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我们将具有超流动性的物态称为“超流态”。但是目前只发现低于2.17K的液态氦有这种物态。超流态下的物质结构,理论也在探索之中。
上面介绍的只是迄今发现的10 种物态,有文献归纳说还存在着更多种类的物态,例如:超离子态、辐射场态、量子场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认识更多的物态,解开更多的谜,并利用它们奇特的性质造福于人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8
固,液,气三态,又被称为第一态、第二态和第三态。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就不再多提,上面次要引见一些不罕见的物质形状。

等离子态:

物质原子内的电子在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构成带负电的自在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共存的形态,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形态称作等离子态。

1879年,由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发现。

其实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算是比拟罕见的了,例如恒星,火焰,闪电,极光,还有我们荧光灯的灯管外部也有它们的存在。

超固态:

当物质处于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能够被“压碎”。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构成电子气体,暴露的原子核严密地陈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多在1000吨以上。

宇宙中的白矮星就是由超固态物质组成。而假如超固体简直全部由中子组成,如中子星那样,则被称为中子态。

辐射场态:

辐射场态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51年提出了场的概念。自然界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即便是真空,也并非空无一物。

本世纪六十年代的地理观测发现,在整个宇宙空间(包括真空)一直存在着3K微波背景辐射。

象这种具有辐射作用的引力场和电磁场(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γ射线等),人们称之为辐射场态物质,又叫真空场态物质。

反物质

指人们揣测在宇宙的某些空间能够存在一种完全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反物质。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大卫·安德森经过宇宙射线的实验,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e。

1955年和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里和张伯伦等人相继发现了质子和中子的反粒子——反质子和反中子。后来,古代物理学又发现了反氘核和反氚核。

有说法称,将反物质列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是不恰当的。物质第7态应为辐射态。

目前地理学观测的后果显示暗物质和暗能量很能够是物质存在的另外两种未知形态。

超临界流体态:

临界形态是指纯物质的气、液两相均衡共存的极限热力形态。

而温度、压力高于其临界形态的流体被称作超临界流体。通常把处于温度超越临界温度而不管其压力和密度能否超越临界值形态的流体都归之为超临界流体。

例如:当水的温度和压强降低到临界点(t=374.3 ℃,p=22.05 MPa)以上时,就处于一种既不同于气态,也不同于液态和固态的新的流体态──超临界态。该形态下水的液体和气体没有区别,完全融合在一同,被称之为超临界水。

非晶态:

非晶态固体与液态一样具有远程有序而近程无序的构造特征(原子、分子范围内有一定规则陈列,而微观范围没有规则陈列)。

非晶态固体微观上表现为各向异性,熔解时无分明的熔点,只是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步硬化,粘滞性减小,并逐步过渡到液态。

非晶态固体又称玻璃态,可看成是粘滞性很大的过冷液体。

非晶态有玻璃、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液晶态:

液晶态是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状,是一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出现既不同于固态、液态,又不同于气态的特殊物质态,它既具有各向异性的晶体所特有的双折射性,又具有液体的活动性。

如0~4℃的冰水混合物。

超流态:

超流态是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1894~1984年)发现的。

当液态氦的温度降到2.17K(-270.98℃)的时分,它就由原来液体的普通活动性忽然变化为“超活动性”:它可以无任何障碍地经过连气体都无法经过的极巨大的孔或狭缝(线度约10万分之一厘米),还可以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

我们将具有超活动性的物态称为“超流态”。但是目前只发现低于2.17K的液态氦有这种物态。

超导态:

超导态由荷兰物理学家卡茂林·昂纳斯(1853~1926年)最先发现,是一些物质在超高温下呈现的特殊物态。

1911年夏天,卡麦林·昂纳斯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温度降到4.173K的时分(约-269℃),水银开端得到电阻。接着他又发现许多资料都有有这种特性,于是他把某些物质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景象称为“超导”,超导体所处的物态就是“超导态”。

超导态在高效率输电、磁悬浮高速列车、高精度探测仪器等方面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所谓“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是迷信大师爱因斯坦在70 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为了提醒这个风趣的物理景象,世界迷信家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

1995年,美国迷信家维曼、康奈尔和德国迷信家克特勒首先从实验上证明了这个新物态的存在。为此,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这3位迷信家,以惩处他们在完成“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研讨中作出的突出奉献。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 是物质的一种奇特的形态,处于这种形态的少量原子的行为像单个粒子一样。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形态的原子忽然“凝聚” 到同一形态,要到达该形态,一方面需求物质到达极低的温度,另一方面还要求原子体系处于气态。

虽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很难了解也很难制造,但它们也有许多十分风趣的特性,比方它们可以有异常高的光学密度差。普通来说凝聚的折射系数是十分小的。由于它的密度比往常的固体要小得多。但运用激光可以改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原子形态,使它对一定的频率的系数骤增。这样光速在凝聚内的速度就会骤降,甚至降到数米每秒。所以会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来降低光速。

自转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可以作为黑洞的模型,入射的光不会逃离。凝聚也可以用来“解冻”光,这样被“解冻”的光在凝聚分解时又会被释放出来。由此可以造出‘液态光’。

费米子凝聚态:

量子力学以为,粒子按其在高密度或高温度时个人行为可以分红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得名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另一类是玻色子,得名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

这两类粒子特性的区别,费米子凝聚态在极高温时表现得最为分明: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上,费米子则与之相反,更像是“团体主义者”,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量子态。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玻色子构成,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而“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

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步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隘的楼梯,这种形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

超离子态:

美国迷信家发现水在低温及超高压的形态下能够构成超离子(superionic)态, 在这种形态下, 水中的氢原子核可以如导体中的电子般自在活动。

迷信家早在其它物质上察看到超离子态, 在这些超离子态的物质中, 有些原子是固定在晶格上, 其它的原子则可在晶体中自在挪动。

而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就有计算机仿真发现超离子态也能够存在于水中, 也就是氧原子会被解冻在不规则的晶格上, 而氢原子核(仅包括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则可在氧原子间腾跃。

可自在活动的氢原子核使得水具有导电性, 这也是普通纯水或冰所没有的性质。
第2个回答  2007-02-10
常见的就是固态,液态,气态。
不过还有20世纪后期科学家认识到的一种物质形态——软物质,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物质(包括人类自己)也都传统的称为软物质。
在离地球很远的星空中,还存在着由原子核构成的白矮星、由中子堆砌成的中子星,还有至今人类了解得非常有限的黑洞,这些物质称为超故态。
当气体被加热至上万摄氏度高温时,气体将成为正、负带点粒子组成的集合体,这种状态的物质叫等离子体。
除了上面说的其实还有很多,你可以去找找有关的资料,那里是比这要解释得详细得多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3个回答  2007-02-10
固态~液态~气态~貌似还有一种胶状~
或者说是晶体~非晶体
或者是混合无和纯净物?
第4个回答  2007-02-10
气体、固体、液晶体、液体

物质有哪几种形态
物理学上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1、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则没有。想要改变固体的形状,就必须对它施力。例如挤压或拉长可以改变固体的体积,但通常变化不会太大。2、液体是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

物质的物质形态
物理学上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固态物质具有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液态物质也有体积,但没有形状,相比之下,它们的分子结合得要松散一些,因而液体可以被倾倒到一个容器中以测量它们的体积。气体既没有体积也没有形状...

物质总共有几种形态?
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1、气态物质 气体是指无形状有体积的可压缩和膨胀的流体。气体是物质的一个态。气体与液体一样是流体:它可以流动,可变形。与液体不同的是气体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可以被压缩膨胀。假如没有限制(容器或力场)的...

物质的六种形态是什么
1. 气态:物质分子间距较大,分子间作用力弱,具有高度自由运动能力,可压缩,无固定体积和形状。2. 固态:物质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作用力强,运动能力受限制,有固定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3. 液态:物质分子间距适中,分子间作用力适中,运动能力较自由,无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可被压缩。4. 等离...

物质的七种形态
物理学上,物质存在六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费米子凝聚态。1. 固态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着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它们在空间中占据固定的位置,保持特定的形状和体积。要改变固态物质的形状,必须施加外力。例如,通过挤压或拉伸,可以略微改变固态物质的体积。2. 液态...

物质的六种形态分别是什么?
1. 气态:物质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可以自由扩散。2. 固态:物质分子间距很小,分子间作用力很大,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3. 液态:物质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作用力适中,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4. 等离子态:物质分子间距很大,分子内带电粒子间作用力很大,常见于高温或高电压环境下。5....

物质有几种形态?
物质的形态分别是指气态,液态,固态,等离子态,超固态,辐射场态,反物质,非晶态,晶体态和超流态等。1、气态:所谓的气态就是大家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就是空气。而且大家也知道液体通过加热后,最终会成为气态,而且因为原子之间有着比较大的间距,所以气态会无规则的运动,人类一直生活在气体中。2、...

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木头可以变液态吗?
在物理学上,物质具有六种不同的形态,分别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我们通常所见的火焰就是一种高温等离子态,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火焰都是高温等离子态,在一些情况下,低温同样也可以产生火焰。相对而言,在物质的六种形态之中,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较为...

物质总共有几种形态?
物质的存在形态共有六种:1. 气态:气体是一种无形状但具有一定体积的流体,它可以被压缩和膨胀。气体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可以自由运动,并且具有较高的动能。气体的体积、温度和压强是影响其状态的关键因素,它们遵循气态方程等物理定律。2. 液态:液体的粒子间存在相互吸引力,因此它们距离较近,不易被...

物质有第一形态、第二形态、第三形态、第四形态吗?
固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相互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的物质形态。固体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强,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硬度、脆性和不可压缩性等特点。液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间距比固体大,而分子运动又不够强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