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说叔本华是哲学是悲观哲学

如题所述

意志本身表现为欲望,欲望按其实质来说就是痛苦。
①人的欲望难以满足,所谓“欲壑hè难填”,这是痛苦。
②排除一切欲望,又会感到空虚无聊,这也是痛苦。
③欲望都能满足,也是痛苦。
解脱苦难有三种办法:
①研究哲学,理智可以缓解意志,知识可以镇静欲望。
②创造艺术,使自我忘却物质享乐,达到“无我”的境界。
③信仰宗教。
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在我国早有流传。王国维在1904年左右写了《叔本华和尼采》一文。

王国维后来跳湖自杀,与叔本华悲观主义不无关系。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人生观。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得以广泛流行。
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德国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他们要对内统治劳动人民、对外侵略扩张,就需要一种新的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被尼采的疯狂主义哲学所取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何被人称为是悲观主义呢?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他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被世人所知晓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人们称之为是悲观主义。同时,他的一生又被用于思考人生问题。当然悲观主义的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它积极的一面。所以在了解、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哲学时,应该辩证的看待,全面的认知。他的悲...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为何被人称为是悲观主义?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中徘徊。当欲求达不到满足的时候,人就痛苦;而当欲望一旦暂时满足,人就开始无聊。所以他的哲学论调是悲观的。叔本华最核心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是无法分割的,意志深藏于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叔本华认为人类得意成功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为什么说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悲观的?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为何被人称为是悲观主义?
1. 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是生命意志论,或称作本体意志论。2. 他主张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表达,世界即是意志。3.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自由的、本能的冲动,且永远无法满足。4. 由于无尽的追求是痛苦的,他认为人类的存在充满苦难。5.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与佛教的某些理论相似,主张人生在痛苦与无聊间摇摆。...

叔本华的为什么会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哪些...
叔本华的伟大性就在这一点:他追求这形象就如同哈姆雷特之追求着鬼魂,而没有像许多学者们所做的一样,让自己陷入惶惑之中,也不会像任性的辩证学家一样,让自己落入概念的陷井里。对于所有探讨部分问题的哲学家的研究,其所以具有引人的力量,只在我们看到他们如何直接走向伟大哲学殿堂中的一些境界,...

如何看待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由于叔本华著作的写作笔法清晰、流畅,所以使人在阅读时,感受不到其中的哲学思想的重要性。通常在哲学界,尤其是德国传统哲学,总以为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汇装嵌在一起的哲学,才是经得起推敲和极具价值的,而叔本华则认为,不论是什么哲学,最起码的条件是要使人能懂,如他在《充足理由原理四重根》一文...

如何看待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我觉得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给了我们很多生活的启示。生命本不该一帆风顺,正是那些波涛汹涌,才显示平静湖面和波光涟漪的美丽;正是那些电闪雷鸣,才显示风和日丽的可贵;真是生活中的痛苦,才使我们懂得幸福的珍贵。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痛苦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各种历练,我们才算真的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叔本华的哲学是属于哪一类型的?
悲观主义。按照叔本华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生命意志,生命意志寻求不断满足,欲望不能满足人就痛苦;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会产生。因此,人生就是源源不断的痛苦,人生是痛苦的人生。唯一解脱的办法就是面向虚无,即进入佛教所说的涅磐境界,摆脱生命意志的诱惑。这样一来,世界对我们来说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也不会被花花世...

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
由于叔本华的父亲是商界名流,母亲又与文艺界人士素有往来,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来往。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环境,使得叔本华开始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和那种市俗味道,心里从此便埋下了做学问的种子,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从这位小小年纪的人的身上发现出他的哲学天才来。但是,叔本华的父亲坚信文人多穷的观念...

关于叔本华、尼采哲学
1、对于叔本华哲学,大多认为它是悲观的。确实,它的基调确实是悲观的,但只是基调而已,它最后讲到的"意志的撤销”,却并不是悲观的,而是智慧的,一如中国道家庄子所说的“至人之几十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又如张载所说的“圣人情随万物而无情”,还如儒家所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