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重臣都是汉人,这是为什么呢?

如题所述

主要是制度问题和清政府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

清朝入关后采取的制度基本延续明朝的,基本上就是萧规曹随,延续汉文化就成为重点,比如,清朝的科举制度!科举是当时清庭面向汉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对满人却不是。

在当时,汉人想当官需考科举。满人却不用,满人可以采用补员方式,即世袭职爵。这种选拔制度的差异性使得汉人在当时其实更重视文墨读书,所谓十年寒窗说的就是汉人儒生,整体汉人的文化水平更好。反之,满人一直都处于养尊处优状态。

清政府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不断实用汉人大臣,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效果也比较好。

在统治过程中不同民族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此起彼伏,需要人数众多汉人的支持。因为当时的满清贵族实在不堪大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触动极大,短短时间就打进南京,而清朝的立国之本八旗兵勇几乎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朝廷只好下令各地自组军队抵抗。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19

不仅后期重臣是汉人,整个清朝其实都有这个现象!但是一些重要职位却把握在满人手里,汉人掌权一般都是文职,满人掌权都在武职,这主要是制度问题!清朝入关后采取的制度基本延续明朝的,基本上就是萧规曹随!而延续汉文化就成了重点,比如,清朝的科举制度!科举是当时清庭面向汉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对满人却不是!

在当时,汉人想当官就得考科举。满人却不用,满人可以采用补员方式,即世袭职爵。比如,和珅,他就直接给了一个侍郎的职位。完全不用过科举场。这种选拔制度的差异性使得汉人在当时其实更重视文墨读书,所谓十年寒窗说的就是汉人儒生,整体汉人的文化水平更好。当然,儒家经典读多了未必是好事。反之,满人一直都处于养尊处优状态,

谁有那闲工夫去读书,每月固定有俸银,年纪到了就进宫当差,当副职,正牌靠科举的才能当正职。这也就能看出差距了,汉人考科举当正职,满人不用考科举当副职。在官员重臣上自然汉人多余满人了!原因在于:一是清朝后期,满人早就失去了马上民族的锐气,很多沉迷于鸦片。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涌现了曾国藩等汉臣,他们互相举推荐,形成了一个汉臣群体。

二是清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不断实用汉人大臣,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效果也比较好。三是在统治过程中不同民族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此起彼伏,需要人数众多汉人的支持。因为当时的满清贵族实在不堪大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触动极大,短短时间就打进南京,而清朝的立国之本八旗兵勇几乎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朝廷只好下令各地自组军队抵抗。

这样大量汉族力量崛起,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汉族地主武装消灭了太平天国,力量已经极其庞大,朝廷已经不可能解散这些力量了,如果对上层人物安排不好,极有可能就是第二个第三个天平天国。这情形下,朝廷也不得不重要汉人。汉人崛起,满清已经无人可用。慈禧太后大胆启用汉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力挽狂澜,在最后中兴了清朝,否则亡于太平天国,维持不到1911年辛亥革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16
八旗子弟养尊处优,并且几乎人人都是公务员,另外任何一个朝代都一样,太平日子过久了都会慢慢的把斗志消磨干净,丧失荣耀,大多兵将不堪一用,生活在低层的人却可以因为一顿饱餐而拼命,清廷重用汗将①是因为国库空虚所以把权力放于地区集资团练②是因为汉人尚有斗志《谁不想建功立业,然后发财,留个好名声呢》所以大多有野心有斗志或者为了温饱的人纷纷响应号召

在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重臣都是汉人,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制度问题和清政府意识到团结汉人的重要性。清朝入关后采取的制度基本延续明朝的,基本上就是萧规曹随,延续汉文化就成为重点,比如,清朝的科举制度!科举是当时清庭面向汉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对满人却不是。在当时,汉人想当官需考科举。满人却不用,满人可以采用补员方式,即世袭职爵。这种...

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的重臣为什么全都是汉人了?
再就是满清说是满汉一体,但始终把汉人当贼反,但随着自身退化,汉人的崛起是必然的。咸丰以后长江以北还好说,南方的实力派崛起已经势不可挡。革命党,乱匪基本都是南方人。尤其在八国联军以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都知道,大清的覆灭就在顷刻之间。但他们没有必要去当出头鸟。毕竟岁数都不小...

清朝入关以后,满族人就执掌了天下,那个时候汉人的地位如何?
导致汉族官员的崛起,开始掌握朝廷重任,遂发生了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官派留学生的出现,又出现了大量的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有才华的汉族重臣,这些人不断增长,并逐渐渗透到清政府统治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教育、经济、政治、建设等,成为清政府的支柱,这也表现为晚清后期,面对外来侵...

为什么历史上分满人,汉人?而皇帝又不愿用汉人为官呢
清王朝对汉人的大汉族主义有顾忌,因此的确有的皇帝大臣不愿用汉人为官,就算同级为官,满官地位也会略高汉官。其时满洲贵族子弟甚至一出生就注定了当上达官,根本不需自我增值,竞争奋斗。最后也自食恶果,导致晚清朝廷有点才能的重臣,几乎都是汉人,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之流。中华民国、乃至当今中...

清朝朝堂上,帝王和大臣们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由于清朝由满族人统领,皇太极中,权贵都是满族人,因此朝堂上都是用满语来交流。但由于汉族过于强大,满族又逐渐被汉化。最开始,由于满朝重臣和权贵人士都是满人,所以大家上朝或是私底下高端的聚会都会使用满族语言进行沟通,汉人为了得到满族权贵的认同开始学习满族文化。但是由于汉族的强大,且逐渐发现汉族...

清朝中期最受重用的汉人是谁,死时还配享太庙?
这位汉人是张廷玉。他是被君王非常器重的大臣。虽是汉人,却以他的才能为依托,进入清朝的朝廷,开始从政,因着他的实力,进入朝廷不久就开始展示出他的能力了。康熙在位的时候,正是张廷玉有着年轻热血的时候。他凭借自己思想的细腻和处事的理念,得到了康熙的信任。康熙曾让他任三年的考官。康熙死后...

为何说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晚清重臣的文斗与武斗?
晚清时期,朝中汉人重臣有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平叛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之后,他们的政治主张也分为三派,像曾国藩主张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而李鸿章则推行全盘西化,左宗棠则吸收先进文化,走自主研发的路子。曾国藩离开政治中心之后,左宗棠和李鸿章就变成了朝廷的两股不相上下力量,被人...

在清朝后宫中,包衣旗人和汉军旗到底哪个身份高一点?
而汉军旗人是属于军人当中的一种,清代曾分为八旗军人,其中汉军旗人属于八旗当中的一种,这8种军棋并不是单纯的以民族进行划分的,有时一些旗人将领会由朝廷当中的重臣或者是皇上的亲信所领导,因此并不能简单的用民族进行划分。而汉军旗当中也并不是指全部都是汉族人,只能说大部分可能是由汉族人为...

满清之初为何只有三位汉人藩王?
所以他是非常之被动的,如果这样的人都封王,那么清朝的藩王遍地都是了。洪承畴,是明朝重臣,虽说是个文人,但文人带兵倒也不稀奇。而他还曾担任过蓟辽总督,这个位置可不低了。不过在松锦之战后投降了。皇太极时期他只不过是个顾问,没有什么官职。顺治对他倒不错,还让他做了首位汉人宰相。但他...

不懂历史,求答案,,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一方面,当时中国的 祥、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大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等人都是朝廷重臣,受制于慈禧太 后。他们既得不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同时为了自己的仕途,又不敢做过于大胆的冒险,无非 只是采取一些中规中矩的措施,触及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另一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