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死后为何要周公却不是姜太公辅佐政治呢?

如题所述

周王朝灭商之后,根据功劳分封诸侯,而姜太公姜子牙这个时候也因功劳分封到了齐国,封神榜说姜太公本来给自己留了一个最好的位置,最后被别人给占了,呵呵,最后周武王觉得太对不起姜子牙就封姜子牙为齐国的国君,要让姜子牙享尽齐人之福,齐人之福这个成语就是来自于这里!

姜子牙分封到了齐国,就去治理齐国了!离开了周王朝,周武王还大肆的分封了各个姬姓诸侯国,这也是姬姓为万姓之祖的根源之一,后来就慢慢的以国家为姓!

由于姜子牙到了齐国治理齐国,就不在辅政了!

周公旦善理政务及治民,仅从《逸周书》所记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所定殷旧地新政规定看,周公日确实为内政管理高手。那一套详细严宻的监督控制新规,把顽民地区的管理系统网格化,宻不透风。再从分封诸侯时给各国所定"僵索"看,没有超群管理能力是提不出的。为什么前几年把周总理比之周公,道理也在此。

周公旦的方法与周武王一致,要重用自己的亲人,而姜子牙则是重用贤人。所以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旦后,他并没有前往封地,而是安排他的长子伯禽前往鲁国受封,他自己则继续留在了镐京辅政。包括后来成王继位以后他还做了一段时间的摄政王,这既是武王的心愿,也是周公旦本人的想法。

在这些辅政大臣中,周公旦地位最高,太公望次之,论才能,两人可能不相上下,但是论血缘,周公旦是真正的周王室子弟,而姜太公只是外戚,自然不可能居于领导地位。我们简单打个比方,在一个大家族中,如果家主去世,留下的继承人年幼,那么幼主的叔叔们就会在大事上给侄子拿主意,而幼主的外公则只能给点建议,到底是外人,不可能真正插手外孙家的事情。

所以周公旦为主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但是周公旦摄政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周武王虽然将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周公旦,但也只是让他辅政,而不是摄政,因此在周公旦决定“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的时候还是遇到了阻力。

这个阻力最开始来源于周公旦的三哥和五弟。周武王封邦建国的时候,将帝辛的儿子武庚也进行了分封,在殷商原来的地方划了三分之一给武庚,另三分之二给了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管叔和蔡叔的任务就是监视武庚,但是这三个人却在成王继位后勾结在一起了。原因就是管叔作为哥哥不满周公旦摄政,他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想要取代成王。

武王伐纣功成于公元前1046年,克殷三年之后,前1043年,姬发就驾崩了。此时姜子牙已就封国。我在一篇文章中想像过,姜尚的这条路充满了艰辛:本身他年纪已大,加之林深难行,视野所及,尽是狼虫虎豹与原始森林。

西岐(今宝鸡岐山县)到营丘(今山东临淄)有多远,地图可以查到。因此姜尚的赴国之路,最快得半年左右,最慢得一至两年。而且就算姜子牙半年就到了营丘,他还要马上面临三个问题:一是莱人争国;二是修缮城池;三是送子就国。这一番折腾下来后,差不多也得两三年光阴。

现在听说天子驾崩,姜尚又得花小半年工夫赶回西岐去,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还没奔着丧,就先把自己奔没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年纪是一个问题。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的时候,那个时候都已经算是高寿了,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替周灭了商,这其中耗费的时间以及心血都是不可估量的,姜太公等到周武王继位以后,这个时候他年纪太大了。
第2个回答  2020-09-20
主要的原因是姜太公的年纪过大,所以周武王认为周公更加适合辅佐政治,所以没有选择姜太公。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因为姜太公姜子牙这个时候也因功劳分封到了齐国,封神榜说姜太公本来给自己留了一个最好的位置,最后被别人给占了,呵呵,最后周武王觉得太对不起姜子牙就封姜子牙为齐国的国君,要让姜子牙享尽齐人之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