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都比较普及,家长们经常会在看电视或者刷朋友圈的时候,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是这样的:
(1)还未成年就提前参加高考特招进入了清华、北大等名校。
(2)人家孩子才五岁大,就上电视参加了诗词大会,并且还懂得那么多的古诗。
(3)朋友圈小徐家的孩子又获得了这么多的奖项。
当我们看到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后,都会感到特别的羡慕,想想人家的孩子怎么都这么的争气,而自己的孩子却只会做出一些“奇葩举动”来惹自己生气,想想就感觉自己太难了。
我们也许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智商高,自己的孩子智商低,才会产生这么明显的悬殊对比。
其实,并不是这样,孩子做出“奇葩举动”反而能证明他的智商是很高的,只是没有合理的利用出来罢了。
我的邻居明泽就是例子,他有一个八岁大的儿子远远,从小就喜欢拆卸家里的物品,甚至有一次把明泽价值五千块钱的卡地亚手表都给拆成了零件,那次可把明泽给气坏了,对着远远就一阵胖揍,认为这样的孩子以后肯定以后没有出息。
可是,没想到的是,远远的这种爱拆零件的“奇葩举动”反而让他对物品零件的构造方面了解甚多。让他在一次学校的机器人设计大赛上获了一等奖,这可把明泽夫妇高兴坏了,没想到远远的这种“奇葩举动”竟然也能带来荣誉。
孩子常常出现哪3种“奇葩举动”
从远远这样的“奇葩举动”中也能够看出,孩子出现的有些“奇葩举动”反而会对孩子产生有利的影响,尤其是这三种。
1. 习惯在一件事情上面发呆
有时候,孩子会在某一件事情上面产生很高的专注力,就会表现出凝视、发呆的现象,让家长误以为孩子是不是智力低下,反应迟钝。
写作业的时候,孩子出现发呆的情况,家长们往往就会这样做:猛地拍打孩子的额头说:“写个作业,你又发呆。”
家长在这个时候,内心中会非常的生气,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觉得孩子写个作业都能出现发呆的情形,那他能学习好吗?
但是,其实孩子出现的发呆举动,并不像家长所想的那样,孩子发呆也许是在思考问题,之所以会那么的专注,是因为孩子已经对这件事情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所以就会把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情上面,向家长表露出一种傻傻地发呆表现。
2. 注意力受到转移
有的时候,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注意力突然转移到了另一件事情上面。家长们往往会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能够做好一件事情的。
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受到转移,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它也能够说明孩子喜欢去追寻一些新奇的事物,对另一件事情上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
孩子在走路的时候,会突然被脚下的蚂蚁所吸引,他会蹲在地上进行观察,这说明了孩子具有强烈的观察能力。也许孩子喜欢进行观察研究,我们对他加以培养,以后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也说不定呢。
3. 具有强烈的抗拒感
很多孩子在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感。不愿意在这样一个新环境中接触到不认识的陌生人,哪怕那个陌生人对他并没有恶意。
家长们往往会认为,孩子比较害羞,不容易合群。尤其是一些孩子在见到陌生人时,就畏缩的躲在家长的身后,让家长非常的嫌弃。
其实,这样的“奇葩举动”是孩子特有的一种警惕性,他们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接触陌生人的时候,一般都会产生警觉,是一件好事。
出现“奇葩举动”体现了孩子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1. 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考夫曼与卡洛琳•格雷瓜尔曾经通过对创造力的研究得出结论:所谓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天才们的专利,进行一些适当的练习,并且养成一定的思维特点,就能够成为创意感十足的人。
孩子的这些“奇葩举动”会让孩子专心的置身于他喜欢的兴趣领域之中,通过大脑之中不断地联想练习,再通过相应地实践,从而创造出别人所想不到的,不一样的东西。
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个日本孩子名叫宫本茂,在八岁的时候就喜欢每天钻进一个黑黝黝的山洞里面去玩耍,不少人认为这个孩子的“奇葩举动”有问题。
可是,谁能料到,等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他将自己的这段童年去山洞的玩耍经历,开发成了一款火遍全球的电子游戏“超级马里奥”。
从宫本茂的经历中,也能够看出:出现“奇葩举动”的孩子会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
2. 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
拥有“奇葩举动”的孩子,还会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他们会在做这些“奇葩举动”的时候,脑海里面进行着天马行空的想象。
(1)孩子在望着天空发呆的时候,也许在幻想自己在天空翱翔。
(2)孩子在被蚂蚁吸引到注意后,或许在幻想他正在置身于蚂蚁王国之中。
心理学家辛格说过:“孩子是快乐的白日梦者,非常享受自己的想象。他们虽然看起来比较无所事事,其实他们正在处于一种不自知的酝酿阶段,这种酝酿能改善创造力的思维,而且,还能连结潜意识,迸发出创意的火花。”
所以,具有“奇葩举动”的孩子是具备很强的想象能力的。
面对孩子出现“奇葩举动”时,家长应如何去做
1. 家长不要进行制止
很多家长看不惯自己的孩子做出这样的“奇葩举动”,所以当他们看到孩子出现这样的举动时,就忍不住的出来制止,甚至看到孩子出现像发呆这样的行为时,还会直接动手打孩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E·夏皮罗说过:“父母和孩子交流时,身体动作的非语言暗示,对于信息的表达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如果经常使用这样的非语言暗示,就会造成孩子的恐惧,是不利于孩子在注意力方面的培养的,孩子在看到我们时,就不敢进行思考,这样会影响到他们智商潜能的开发。
2. 进行适当的引导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奇葩举动”时,家长不要忙着去责怪,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引导应当是在孩子举动正确的时候,加以支持;举动错误的时候,加以指正。
(1)当孩子在观察蚂蚁的时候,用手掏蚂蚁洞时,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探索行为,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进行指正。
(2)当孩子喜欢望着璀璨的星空发呆时,我们不妨不要阻止,准备一台天文望远镜,让孩子能够更加仔细的观察到他所想象的星空模样。
这样的话,孩子就可以合理的利用这样的“奇葩举动”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当孩子出现3种“奇葩举动”,反而能够暗示孩子的智商要高于其他人。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不要去制止,发挥孩子的这种“奇葩举动”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