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通过预习,整体把握课文。
1、在预习课文时,先分析课题,了解题意。
课题一般是课文中心内容的提炼,从课题入手,往往可以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在预习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题,想想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记录下来。如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第一步就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学生可能会问“做的什么实验”“谁在做实验”“实验需要什么东西”“实验的过程怎样”“为什么实验成功了”。学生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就有了读书的欲望,这时他们就会自觉地读书,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的疑问。
2、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想一想自己的疑问哪些已解决,哪些还有待于解决。
通常预习,我都会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三、四遍,最后基本达到通顺、流利,不加字丢字,尽量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考虑自己的疑问哪些已解决,哪些还不会。在读的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也要及时记录下来。在上课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精力集中地有目的地听课,学习效果肯定非常好。
二、 在仔细阅读中预习生字、新词。
在小学,基础知识重点是字和词,对于生字新词的预习,首先是让学生通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划出新词,然后解决字词疑难。例如三年级31课《给予树》,全文共19个一、二类生字,还有几个多音字,这给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一定的障碍。于是,布置预习,先让学生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课文至少四遍,遇到生字,借助字典,写出生字的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组词。遇到多音字,分别写出多音字的几个音节、音序,用几个音分别组词,并写出多音字的几种解释。既复习了查字典,又掌握了汉字音、形、义,一举多得。遇到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掌握新词的意思,扫除文字上的障碍,来攻破字词难关。
三、 句子的预习。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渐渐知道了什么是陈述句、疑问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学生在预习完字词后,就要着手找出好的句子,这些好句不但包括优美、感人的句子,包含深刻道理的句子,还包括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学生划出这些句子后多读几遍,然后边读边想这些句子的意思或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如三年级语文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就有许多精彩的句子。“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小皮球一样圆。”这些句子运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式,写出了西沙群岛海底的美丽和鱼的多种多样。学生在预习时找出这些句子,经过反复的朗读,初步体会了句子的意思。因为有了准备,在课堂上,学生也会思维活跃,愿意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段的预习。
词、句、段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段的预习的能力。学生通读课文几遍后,要求标上自然段序号。有的课文自然段非常多,但是连续的几个自然段合起来只讲了一个意思,这样一篇课文就可以分成几个大的部分。这类课文在布置预习时要讲清预习内容,如“课文能分成几大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去预习。有的课文段落内容复杂,说了几层意思。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让学生预习时,在段中分层。具体方法是:先初步了解段的主要内容,再弄清段中有几句话,一句一句地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哪几句话说得是一个意思就是一层。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再通过反复的练习、分析,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